[中考古文复习1]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54556480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古文复习1]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中考古文复习1]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中考古文复习1]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中考古文复习1]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中考古文复习1]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古文复习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文复习1](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古文复习,论语十则,翻译十则论语. 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_,并阐述为: 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一则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恕,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告诫弟子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的一则是:7.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8.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一则是:9.告诫我们学习以后常温习,对于远友要乐乎,别人不了解你时不要生气的一则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行

2、 ,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0.告诉我们在温习学过的知识中能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的一句是:11.告诫我们要谦虚好学的一句是:12.告诫我们学习要不满足,要不断进取的一句是:13.表现“仁道”是孔子追求、宣传的最高准则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4.孔子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15.表述孔子听了美好音乐的感受句子是:16.孔子认为做官应该怎样?不做官也应该怎样?17.曾子每天从哪

3、三个方面反省自己?,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三月不知肉味.,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8.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1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目的是什么? 2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态度?31. “温故”和“知新”是不是两件并列的事?该如何理解?32.宋开国丞相赵普曾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目的?,忠(尽心力)信(诚实)习(温习),“仁以为己任”,随时随地向任何人学习,学习别人的长处,借鉴别人的短处.,并非并列,关键在于要

4、“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精通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这句话道出了论语在修身、治国方面的作用。,翻译下列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4.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三峡,1、作者抓住三峡的景物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_,_的特点;后写水,突出_的不同景象。 2、总写三峡地貌特征的句子是_, _。 3、“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句话写出了水流_的特点。唐代大诗人李白从白帝城到江陵顺流而下时,他在诗中写过类似的诗句是_,_。 4、本文最后收笔落在渔人的歌唱上,

5、这样写的好处是_。,连绵不断,隐天蔽日,春、夏、秋、冬四季,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湍急,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把自然景观与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使画面活起来,5.三峡一文中描写夏天水流湍急的景象,但描写角度与众不同.试举例加以说明.,6.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本文表现三峡水流湍急的景象,不是像一般文章采用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例如:往来船只被阻断,王命急宣,船速极快等。,答: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

6、的印象。,7.“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答: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答: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8.本文的“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与朱元思书中的“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都是写水流之急,但写法不同,你能说说它们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吗?,答:前句从时间和距离角度突出水流之急,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后句则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的描写了水流急湍、波浪汹涌的特征,给读者以亲见之感.,9.根据文段回答问题: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

7、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用两个字概括) (3)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连、高,答:重岩叠嶂,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视所得;而隐天蔽日,以天和日衬其高,是仰视所见。,答: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三峡的特点。,陋室铭,1.学会翻译全文. 2.按要求填写句子: (1)即是点明全文主旨,也是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句子是: (2)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3)表现陋

8、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4)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5)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孔子云:何陋之有?,(6)陈毅市长中陈毅引用刘禹锡陋室铭中的名句来形容齐仰之居室的环境,这两句是 :(7)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8)本文紧紧扣住_立意.开篇_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_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_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_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_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_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_的节操和_的情怀。,苔痕上

9、阶绿,草色入帘青.,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陋室不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调素琴,阅金经.,何陋之有?,高洁傲岸,安贫乐道,3.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4.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5.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都是写室中事,写作角度有何不同?作者为何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答: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因人生辉.,答: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答:前句从正面说,是实写,表现室主人的从容雅静;后句从反面写,是虚写,表现室主人

10、对世俗生活的厌弃。作者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是为了用它们作类比,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暗示陋室不陋.,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7.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请你对这种交友之道进行辩证的分析。,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答: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又是不足取的。,爱莲说,1.学会翻译全文. 2.按要求填写句子: (1)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

11、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2)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5)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6)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7)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8)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哪一句?,香远益清。,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1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世人甚爱牡丹,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4.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5.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

13、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7.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8.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9.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颐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

14、人民有用的人。,答案:略.,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1.翻译下列句子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按要求填写句子 (1)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2)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3)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15、,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什么样的句式?4.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5.作者用名人的史实想说明什么?做什么论据6.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这六位名人的事例: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练,但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作为。,想说明造就人才,必须先经历一番忧患磨难。做事实论据。,曹刿论战,1.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4)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5)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2.按要求填写句子 (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2)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前文与该句呼应的句子是 (3)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句子是: (4)曹刿在齐军三鼓之后才下令鲁军发动进攻的原因: (5)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6)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