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职教新形势3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549826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应职教新形势3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适应职教新形势3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适应职教新形势3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适应职教新形势3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适应职教新形势3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适应职教新形势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应职教新形势3(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徐州经贸分院 (二OO六年十一月十八日),适应职教发展新形势 积极稳妥推进新课改,根据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为贯彻落实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和有关会议精神,我校在2005年下半年进行了一次课程改革,2006年上半年着手启动第二轮课改。截至目前,我校10个高职专业已初步形成课改方案,其中7个高职专业形成了较系统的培养方案,确立和开发了新的课程体系。按照省教育厅“理论先导、点上实验、面上推广”的工作方针,我们坚持边改革、边实施,边完善的原则,分层次、分专业地稳步推进课程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校课改的主要做法是: 一、观念引导直面职教

2、形势,重药治沉疴近年来,国务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联合学院多次强调了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办学思想,整个社会已形成重视职教、发展职教的共识,职业教育已进入的战略发展机遇期。“十五”期间,我校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学校的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然而,面对职教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校的整体工作与联合学院的要求、与先进职业院校相比还有差距。,特别是近年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高分低能”的现象引起我们的警醒与关注:一些在校期间成绩优良、表现突出的学生,一旦毕业踏入社会,不能较快、较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还有一些学生在面对专业对口、待遇优厚的用人单

3、位的招聘时,往往表现胆怯,不敢应聘,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感到底气不足。这些现象的存在使我们不得不反思,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有着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特征,而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应定位在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层面上,面对“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要重新审视、探讨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是否合理、恰当;课程的设定是否基于职业实践;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应如何具体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今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实现对接;知识、技能如何才能内化为职业能力等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为此,我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4、一)直面职教课程现状,找出问题的症结多年来,我校基本是沿袭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实施“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结构教学。尽管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打下较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但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之间存有一定距离(有的甚至是脱节的),由于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程度不同,对学科间多元吸收能力及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实践的能力存在差异,往往就出现了“低分低能”、“高分低能”的不正常现象。由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关注点更侧重于“你能做什么工作”而不是“你学习了什么知识”,关注的是职业实践能力而不是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而我们恰恰在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教师感到现在学生难教,学生则认为所学不能所用,产生厌学

5、情绪。因此,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难以从根本上满足就业市场的要求,培养效果与用人单位的标准存在差距,毕业生在就业市场难以直接满足企业所需。这些问题的症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没有凸现职业教育的特色,在教育观念上重理论,轻实践;在课程设置上重学科体系,轻能力结构;在教学方法上重线性知识传授,轻过程实践能力训练;在教学实施上重学科知识重难点的把握,轻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训练。,(二)直面职教新形势,树立职教新理念针对存在的问题,我校以理论为先导,以观念更新为突破口,着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一方面是跳出学校看学校,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从2005年上半年起,组织系部主任、专业骨干教师分赴苏

6、南、浙江、上海、山东等地学习考察;安排系部主任、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级各类研讨、培训班;邀请省内外职教专家来校开讲座、作学术报告,并组织教师学习讨论;另一方面是跳出教育看教育,组织系部主任、骨干教师进行社会调研,对社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到用人单位、合作企业走访,跟踪了解毕业生情况,找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对人才标准、规格要求之间的差距。2005年下半年,我校进行的第一次课改,主要是调整课程结构精炼公共基础课,前移专业课,加大实训课。今年,在总结上次课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校组织教学系部及教学管理部门人员广泛深入地进行社会调研。认识到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和思想基础,为此我校多次召开会

7、议、举办讲座、组织座谈研讨,从学校生存发展与个人长远利益等方面分析利弊,下重药医治思想上的沉疴,统一了思想,澄清了认识,全校上下形成共识。不再留恋传统学科系统课程,而是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逐步确立了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关注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关注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关注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和关注技术应用的层次观等观念。,二、政策引领直面课改浪潮,重拳破旧制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促使我们必须打破旧思想、旧框框的束缚,打破传统的学科系统课程模式,构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课程体系,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中指出:要探索构

8、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要强化课程实践的力度,促进以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了强势推进课改工作,我校十分注重职教政策的引领,充分发挥其助推作用。 (一)出台相关政策,强势推进课改根据课改行动计划和联合学院的工作要求,我校围绕第二轮课改,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院系二级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校企合作的意见、关于教科研管理的规定、关于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的规定、关于优秀课改教师评选办法、关于加强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

9、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改革学校招生就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和规定,以政策引领课改、推动课改。,(二)明确课改思路,不破则不立要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就要下大气力打破传统旧框框,用真功夫破除习惯性思维的桎梏。我校此次课程改革总体思路是“五个突破、五个确立”。一是在职教观念上:突破狭义的职教观,确立全新职教观。过去我们习惯于就职教思考职教。若从社会视角多维地看职教,就不难看出此次课改的要义。在职业教育中,职业、专业和课程分属不同的概念,但三者是紧密联系、有机融合的。职业(岗位)对

10、课程关注的重心不是学科间的简单组合,也不是某些学科知识的理论深度和广度,而是课程能否提供社会真实职业(岗位)所需的共同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的支持及学科间的科学编码。因此,在职教观念上,要突破职业、专业、课程之间静态的、割裂的旧观念,确立就业导向的职教思想,职业能力的职教理念和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这种全新的职教观念。二是在培养目标上:突破指向宽泛的专业技术人才,确立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五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既有别于本科中工程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亦有别于中专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目标,深化了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标准和内涵的认识。,三是在课程体系上:突破学科系统课程模式,确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课程

11、。此次课改力求突破由专业学科构成的、以结构逻辑为中心的学科体系,扬弃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这种三段式、学科平行结构的课程设置,确立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课程体系和职业能力课程体系。以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关注知识、技能、态度三大职业能力要素,按照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块化地设置课程。职业能力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和技能链接结构。与此同时,根据五年高职教育的特点,我们依然要坚持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和多元智能的人才观,摒弃对文化课的“排斥论”,对公共文化课进行整合,重构公共文化课通识内容与不同专业所需的个性菜单内容,对知识排序方式进行调整,以提

12、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培养模式上:突破单向的、欠真实的培养模式,确立集学生、教师、实践环境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确立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本位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多证融通的培养模式,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培养与使用脱节的学校本位、教师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五是在教学模式上:突破静态的线性知识点存储的灌输式教学,确立动态的行动导向。围绕职业活动(工作过程)的能力要求,分若干技能项目实施教学,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技能训练。通过创设与项目、案例、问题、任务相关的学习情境,按行动导向实施教学。,(三)确立能力架构,分类设计课程方案我校针对现有的10个高职专业,经过反复调

13、研论证,紧紧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不同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质量标准和实施性教学计划,形成了既相对统一、又不尽相同的知识与技能模块,将职业能力大致分为基础能力、功能能力和专业能力三个模块,使各能力模块充分体现岗位能力要求,并予以动态地修改完善,同时将实践性的考证、考级有机地嵌入相关能力模块中。概括此次课改的模式特点,相关说明如下:,1、高职专业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方案 (1)教育目的(指导思想) (2)教育目标(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 (3)教学目标(专业的具体培养方案)专业名称招生对象学制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4)课程质量标准及评价办法,2、高职专业人才

14、培养指导方案 (1)招生对象 (2)学制 (3)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 培养目标与规格 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课题),(4)专业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建设(教学计划安排) (5)说明,3、课改结构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我校10个高职专业设计了三大课改结构。 (1)通识延展式结构(一个专业多个方向),特点:以基本通识技能为基础,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门技术能力和延展能力。 适应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汽车技术服务营销、应用电子技术,以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为例:,(2)主辅课程结构 (根据能力设模块,分层设置单元课程,实行多范型教学.),特点: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宏观专业课程结构;模块之间形

15、成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为目标的链式结构。 适应专业: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现代物流管理,以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3)平行链式结构(根据工作流程,确定结构能力模块,实行单元课程,多范型教学),特点: 以能力为中心,根据工作过程或技术工艺流程,平行设计课程路径,在单元课程中分别采用问题中心、训练中心、任务中心、培训中心等项目课程,最后形成能力集合。 适应专业:装璜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市场营销,三、措施引发直面生存危机、重力促改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职教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期,但随着生源的逐年渐少,职教的发展又面临激烈的竞争和生存危机。下一轮职教的竞争主要是内涵建设水平和人才培

16、养质量的竞争。直面现实,我们必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内涵发展。一是加强领导。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了保证这次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学校成立了校长、分管校长、教学系部等人员组成的课改领导小组,并下发了关于校级领导实行工作联系点的通知,每位校级领导联系一个系部以指导和加强课改工作。,二是建立制度。为了建立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学校制定了 高职专业课程质量标准及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保证积极稳妥地推进课改。该考核评价办法超越了过去单纯就教学环节的管理,放眼学校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专业课程质量作为评价办学质量、水平和效益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单元课程、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学生能力素质和毕业生就业等实施全过程控制。三是形成机制。为了激发活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制定并实施了 关于改革招生就业工作的意见和系部负责人实行职岗津贴办法。系部全部承担起教育教学、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一条龙的职责,并按各系部学生总数、收费率、就业率、用人单位终结评价等指标作为系部负责人津贴标准的评定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