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仁者爱人》

上传人:lizhe****0001 文档编号:54543849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3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仁者爱人》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大学语文——《仁者爱人》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大学语文——《仁者爱人》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大学语文——《仁者爱人》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大学语文——《仁者爱人》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仁者爱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仁者爱人》(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 者 爱 人,【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16)【注释】 (1)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音,同泛,广泛的意思。 (6)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2、(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评析】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事

3、实上,历史上的任何阶级,无论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教育都是为其政治服务的,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政治表现,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原文】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 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

4、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其他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评析】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其他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朱熹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解说,他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也就是说要竭尽自己的全力,推己及人,以求人待己之心待人,真诚坦荡;以体己之心体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原文】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

5、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5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评析】“恕”的重要内容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贡是个大商人,善于赚钱。大概孔子认为,你把别人的钱弄到自己腰包里来,难道还能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文】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630)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评析】孔子认为一个仁爱的人一定是善于为别人着想的人,如何做到?从正面来说 ,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自身的愿望来体察别人的需求,这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从反面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这

6、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这是孔子“仁”的原则于方法,也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原文】 颜渊、季路侍。(526)子路豪放慷慨,颜回谦虚恭谨,孔子仁慈博爱。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孔子重视培养“仁”的道德情操,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从本段里,可以看出,只有孔子的志向最接近于“仁德”,他立志以德待人育人,以德治国治家,力图让整个社会呈现和谐幸福的理想景象 。集注:“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 “安之,安我也;信之,信我也;怀之,怀我也。亦通。” (6)厩焚。子退朝,曰:“伤人

7、乎?”不问马。(1017)人道主义思想 【评析】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有人说,儒家学说是“人学”,这一条可以作佐证材料。他只问人,不问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面的人。这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7)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79)恻隐之心 【评析】可见孔子的慈悲之心、仁者之心。对别人悲伤的感同身受,是一个人崇高人格的组成元素之一。,【原文】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1542)仁厚之心 【评析

8、】对待弱势群体,孔子是尊敬、照顾、爱护。这就是“仁”在日常举止中的体现,也是“礼”的体现。 【原文】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910)仁者的做派和气质 【评析】仁者内心一片仁慈,行为一派恭敬。同时也说明:孔子对于周礼十分熟悉,他知道遇到什么人该行什么礼,对于尊贵者、家有丧事者和盲者,都应礼貌待之。他极其尊崇“礼”,并尽量身体力行,以恢复礼治的理想社会。,【原文】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727)以人道推及鸟兽之道,爱人而及物 【评析】所谓“恩及于禽兽”(孟子语)。人类为自己的生存,不可能不杀生。但杀生要有其道,要有节制,要有规则,尤其不能在滥杀、虐杀中培育恶

9、的种子。这也是对人类灵魂中的“善”的保护,爱万物就是爱人类自身。孔子拥有仁德之心,对于动物的捕猎,有限度,有选择,时时践行“生生而和谐”的人文理想。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大信与小信,大节与小节 【评析】,孔子也曾在别的章节中说到管仲的不是之处,但总的来说,他肯定了管仲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有仁德的有经世济民之才的人,不必像匹夫匹

10、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管仲,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齐桓公尊其为“仲父”。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要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对外,他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取得成效。 1.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见论语3.22),一方面

11、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3.22)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说明

12、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候,不以车兵,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4.16) 同是主张相爱,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爱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说“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墨子的主张和孔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的兼爱是无

13、父。 有人说15.24章 ,“说得极平实浅易”,“活画出一个相师仪节来了”。(牛运震论语随笔)这一章运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动可感。如把这一章换成“孔子对盲人充满同情心,走路时提醒他注意脚下,坐下后向他逐一介绍在座的人”之类的说法,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师冕见”一章的生动,得益于具体细微的记述。从“及阶”到“及席”到“皆坐”,每一个环节都详细得记述了孔子的表现,这种记述上的不厌其详,真切地反映了孔子对盲人关心的无微不至。如果去掉这些细节,采用原则性的陈述,文章就没有这样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主题思想“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之一。主要实行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14、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仁爱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自觉地履行道德义务和责任,讲求克己的无私奉献精神。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具体道德规范上是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敬老爱老,救助弱势人群等。 文中成语一以贯之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 匹夫小谅、匹夫之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

15、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用法示例】 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之恕道也。(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一百四十回),应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16、不管做什么事或对什么人,我都应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应该多一些宽恕,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饭店吃饭,点了平常最喜欢的菜,但由于不知道是老板手艺欠佳还是自己不想吃了,就让妈妈吃,妈妈虽然答应了,但是我能看出来,他蓝色变了,最后才知道,妈妈从来都不吃芹菜。我后来后悔死了,连忙给妈妈说;对不起,我以后不会了。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宽恕待人,我们每个人的人际关系都会变得很融洽,会少了许多矛盾,社会将变的更加和谐!因此,我要从自身做起,“吾所不欲,不施他人。”,何为仁?何为爱人?,“忠者,厚也;厚人,仁矣。”【王充】 “仁之美者在于天,天,仁也。”【董仲舒】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 “上下相亲谓之仁”【礼记.经解】 “仁就像现在说的亲爱团结。”【毛泽东】,遇到的问题及想知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