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历史文化背景中的荀子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战国后期历史文化背景中的荀子课件(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战国后期历史文化背景中的荀子 兼论荀子的“礼义观”,导语 荀子其人,荀子(约前313,325前238),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三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两度任楚国兰陵令。,韩非子显学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一、从“性善”到“性恶”,1.荀子“性恶论”的提出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
2、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性恶篇:“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性恶篇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
3、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2.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不同冯达文先生认为:“孟子与荀子的区别在于:孟子是从人的生存的群体性切入,而荀子却是从人的存在的个体性切入的。他们各自的视角有别。”(中国古典哲学略述页114),3.“性恶论”提出的历史文化背景 孟、荀人性论上的这种差异,显然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动密切相关。 礼记王制:“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孟子滕文公上云:
4、“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商鞅:“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芳华。”韩非子五蠹:“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二、从“内圣”到“外王”,1.荀子对儒家“思孟学派”的批判 荀子非十二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
5、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2.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荀子礼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3.荀子“性恶论”与后世法家非十二子篇:“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矞宇嵬琐,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乱之所存者,有人矣。”,三、儒家乎?法家乎?,汉书艺文志称:“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传曰:先王之所乐,所以节百事也。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
6、以生疾而陨性命。”,1.儒家荀子 性恶篇称:“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2.荀子与正统法家“化性起伪” 性恶篇:“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韩非子有度篇称:“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 大体篇称:“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难知。不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五蠹篇:“且世之所谓贤者,贞信之行也;所谓智
7、者,微妙之言也。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之矣。今贞信之士不盈于十,而境内之官以百数,必任贞信之士,则人不足官。人不足官,则治者寡而乱者众矣。故明主之道,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故法不败,而群官无奸诈矣。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3.荀子学说导致的二难格局 从精神教养的角度审视这一变迁过程,由贵族向平民的走向既排斥了精神上的高贵追求而把人往下拽落,无疑是一种倒退。从认肯平民权利的角度看,把贵族往下拽落实现人人平等与平均,又当然是一种进步。,结 语,知人论世 瞻前顾后 左顾右盼 历史变迁观念哲,知也,智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