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4536516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ppt培训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城镇化道路、模式和政策,2014年1月9日,2,工作过程:,课题组系统梳理了多年相关研究积累,对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未来发展趋势、总体思路、发展路径与策略,以及近中期推进重点等问题开展了深入翔实的数据分析和大量的研究论证。县域第一轮调研:课题组于6月17日至22日分两路赴山东安丘市、青州市、安徽临泉县、河南西华县,以及湖北省大悟县、甘肃省陇西县和甘谷县进行了第一轮深入调研,形成了以县级单元为重点进行深入研究的思路。县域第二轮调研: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县级单位1%抽样的比例,选取20个县(市、区)(以下简称20县)进行深入调研。6月27日至7月6日,一百多名规划及工程技术人员组成20个

2、调研组深入20县的县城、40个乡镇和120个村庄,走访座谈了县主要领导、各部门、乡镇村干部和普通农户,获取大量一手数据和资料并形成20个县城镇化专题报告。,3,20县调研情况,4,20县调研情况,1985个县和县级市常住人口排序,1985个县和县级市人均GDP排序,5,报告框架:,突出问题 若干重大趋势判断 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 新型城镇化路径与策略 以县级单元为近中期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6,一、突出问题,过度依赖投资与土地的发展模式,导致供需失衡难以为继 资源过度向大城市集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受限 大量流动人口就业地与家庭长期分离,降低了城镇化质量 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制约全面小康实现

3、 城镇化发展模式粗放,致使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地方政府推进城镇化方式出现偏差,引发社会矛盾,7,二、若干重大趋势判断,基本国情决定203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将保持在65%左右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人口发展在2033年达到峰值15亿左右。,多民族人口大国,传统农业文化和人地关系,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现代化,独有的集体所有制土地制度以及土地作为农民基本保障等因素决定了我国特有的城镇化模式,未来我国农村将会长期保有相当数量的人口。保持一定数量的农村人口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稳定生态环境品质。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农村将成为老龄

4、人口的重要养老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正在降低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意愿。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由2007年3.33下降到2012年的3.10,东部多数省份降至2.5-2.8。受此影响,从一产析出的劳动力数逐年减少,由2006年1501万人下降到2012年821万人。未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供给减少,将影响城镇化推进速度。2012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较2011年减少345万人,20多年来首次出现绝对量下降。2013年乡村地区16-60岁年龄人口将首次出现下降,标志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不再延续一直以来的净增长态势,进入下行通道。,8,二、若干重大趋势判断,基本国情决定2030年前后我国城镇化率将保持在65%左右

5、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中国人口发展在2033年达到峰值15亿左右。,综合上述因素及国际城镇化经验判断,通过对现有农民工转化数量分析,对全国新出生人口和新进入劳动年龄的农村人口数量分析,对农业劳动力继续向非农产业转移数量分析,测算出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相当于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0.9个百分点;2033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5%,相当于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升0.4个百分点左右。,8,全国20个县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地选择抽样调查统计情况,2012年我国农民工年龄构成,9,二、若干重大趋势判断,中西部发展加快,经济与人口聚集的区域化格局逐步强化,(1)经济发展对内需的依赖日益加强。中西部

6、人口规模大,将成为我国释放内需的重要潜力地区。 (2)中西部发展加速,吸引力显著提升,东部地区受成本倒逼影响,人口增长趋缓。 农民工工资水平与东部差距缩小,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工在中西部务工的比重连续两年保持上升态势。 2012年在东部务工的中西部农民工收入结余开始低于其在本省内务工的收入结余。,2005-2010年第二产业比重增减,2000-2012年城乡居民消费情况比较图,10,二、若干重大趋势判断,(3)人口近域流动态势增强,区域化发展格局显现。 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显示农民工跨省流动多指向地域文化相近的经济发达省份。 2011年以来本地农民工增速超过外出,省内农民工增速超过省外,农

7、民工在流动上更趋向于本省以内。 外出农民工中省内流动的比重由2008年46.7%上升至2012年53.2%。中西部农民工在就近就业、省内就业成为显性态势,近域城镇化的趋势正在加强。 以沿海三大城镇群以及西部成渝等地区为引领的区域化发展格局正在强化,11,二、若干重大趋势判断,人口流入活跃区域:广东(外来人口2150万人)上海、浙江、江苏(外来人口2818万人)北京、天津(外来人口1004万人) 人口流入较活跃区域: 福建、山东人口流出活跃区域: 安徽、江西、湖南、河南、湖北、四川、重庆人口流出较活跃区域: 贵州、广西、黑龙江、河北、陕西、吉林、甘肃,12,二、若干重大趋势判断,省内或区内的区域

8、性流动成为主流,三大区域流向省外的人口中,在区域内流动占主导。 江浙沪皖:流向省外总人口1478万,其中区域内占70%。粤湘桂:流向省外总人口1230万,其中区域内占70%。京津冀:流向省外总人口404万,其中区域内占63% 来自区内的流动人口占区域全部流入人口的比重在10年内普遍上升。,13,二、若干重大趋势判断,0-14岁人口是未来一段时间新增劳动力主力。从全国分布来看,0-14岁人口占比20%及以上的地区已经从五普全国性分布缩减为六普以中西部为主的格局,特别是江淮、江西、成渝及其周边将成为我国主要的人口红利区。,区域性人口红利与空间发展组织,14,二、若干重大趋势判断,人口向大城市和小城

9、市两端聚集,县级单元成为城镇化的重要层级,(1)我国57座人口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集中了1.66亿人,占全国城镇人口的27%。20万人以下的小城市与小城镇,集聚了全部城镇人口的51%。其中县级单元自2000年以来聚集了全国新增城镇人口的54.3%,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层级。 (2)大城市人口增长全面放缓。中西部中心城市人口集聚水平也出现下降。,五六普城镇人口增量在层级上的分布,15,二、若干重大趋势判断,(3)县级单元经济发展活力显现。 2008-2010年全国县级单元经济增速达到16.1%,高于同期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的11.8%。当前2.6亿农民工中的50%以上集聚在县级单元。2007年以来

10、,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超过城市。 (4)农民工进城安家诉求增强,在大城市难以充分实现。,2012年全国农民工分布情况示意图,外出农民工呈现出年轻外出务工,中年以后回乡照顾家庭、养老的生命周期规律。受住房与生活成本高的影响,大城市难以成为农民工安家立业的首选场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趋向就近打工,照顾家庭,安家定居的意愿逐渐增强。,8600万在外省人员中,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上海、北京、深圳、东莞前四位城市,2715万;前十位城市4351万(跨省外来人口200万以上);外来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19个,总流入规模5532万人。,16,二、若干重大趋势判断,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倒逼发展模式转型(1)

11、资源能源短缺制约产业和城镇发展。 每年减少的耕地数量接近2000万亩,水土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从2000-2010年,城镇化率年增长率为2.85%,而人均能源消费量年增长率为7.99%,按此估算城镇化率达到65%时,我国年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67亿吨标煤,突破我国40亿吨标煤的能源消费上限。 (2)环境约束凸显,倒逼产业与城镇发展模式转型。 2013年上半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比例为35.6%,城市环境急剧恶化,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威胁不断提高。传统粗放式的发展难以为继,产业与城镇发展模式亟待转型。,17,三、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坚持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以

12、人为本,四化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为总体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走区域协调、城乡互动、低成本、低风险的城镇化之路,形成经济高效、社会和谐、文化繁荣、资源集约、绿色低碳、人民安居乐业的城乡健康发展新格局。,18,三、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坚持立足解决近期发展的主要矛盾,远近结合,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既要突出长期性和前瞻性,更应有利于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重点解决现阶段经济增长乏力、就业形势严峻、城乡差距过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突出问题,不盲目追求城镇化速度,不简单下达城镇化指标。,19,三、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坚持

13、转变城镇化发展路径,体制创新,政策配套改革体制机制,加强配套政策的综合设计。重点协调国家经济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管理、户籍制度、社会保障、行政区划、城乡建设、交通能源等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衔接。设置国家层级政策试验区,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城市地区和县域单元作为改革试点,进行综合配套实验。,20,三、新型城镇化总体思路,4. 坚持实事求是,多层级、多方式推进城镇化(1)当前2.6亿农民工分布在不同区域。在本乡镇占37.8%,乡外县内占12.4%,合计50.2%,该群体的城镇化应当通过发展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居民身份待遇一致,实现本地城镇化。在县外省内的占20.7%,该群体的城镇化,应由各省

14、根据条件和能力,创新推进省域城镇化。跨省流动的占29.1%,约3850万集中在10个特大城市,该群体不可能短期内实现完全的“市民化”,应当通过体制创新,逐步缩小身份待遇差距。 (2)农村转移人口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应以公平享有发展机会和权益为原则,创造条件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可自主选择的多种城镇化路径。建立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就业、居住、公共服务等方面不同优势的梯度供给结构,以“大中城市就业+定居”、“大中城市就业+周边小城镇定居”、“大中城市就业+回乡定居”、“县域就业+定居”等多种方式解决农村转移人口身份待遇统一和安家诉求,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1,四、新型城镇化路径与策略,推进体

15、制改革,建立市场主导的城镇化调控机制(1)简政放权,从顶层设计着手,减少行政权力对资源配置的过度干预,保证各级城市依据自身资源禀赋进行发展的自主权。 (2)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在居住、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完善财税体制,将土地出让金收入全部纳入土地储备基金,实行比一般预算资金更加严格的支出审查。将政府投资重点转向公共服务、民生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 (3)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革融资机制。完善财税体制,将土地出让金收入全部纳入土地储备基金,实行比一般预算资金更加严格的支出审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融资比重,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16、施的建设和运营。将政府投资重点转向公共服务、民生等基础性公益性领域。,22,四、新型城镇化路径与策略,实施差异化政策,加快缩小区域差距 (1)实施差异化的区域发展政策。根据经济产业联系、人口流动空间特征、自然地理条件、地域文化类型等多种因素,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城镇化发展分区,建立因地制宜、分类引导、分区优化的政策体系,引导各地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城镇化道路。 (2)推动东部地区的发展转型,促进产业升级和城镇格局优化,保持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与经济规模适度增长。创新发展中西部特色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中西部人口密集地区城镇化进程,合理引导地广人稀地区产业与人口集聚。 (3)制定多渠道、多方式的区域振兴扶贫政策,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发展。重点提高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城和小城镇的区域服务供给能力,走集中发展、就近聚集的城镇化路径。提高边境地区小城镇与居民点的公共服务水平,重点建设内陆门户和口岸城镇,实现富民兴边的国家战略目标。尊重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特征,走特色化的经济与城镇化发展道路。加快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的产业转型和城市功能提升。推进新疆建设兵团城镇化进程和兵团城市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