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加说课稿一小曹娅希文档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53440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加说课稿一小曹娅希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连加说课稿一小曹娅希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连加说课稿一小曹娅希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连加说课稿一小曹娅希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连加说课稿一小曹娅希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加说课稿一小曹娅希文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激活经验 聚焦算法 提升能力连加说课稿钢城一小 曹娅希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 65 页的连加,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指导思想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二、说教学背景1、教材分析。“连加”的产生是对加法意义的深化和拓展,连加是学生由形象的算法向抽象的算理过渡的一块基石

2、。这也是本单元教材的难点内容,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学好连加,不仅可以巩固前面学过的 10以内两个数相加的计算方法,还将为下一节课“连减”学习打下基础。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 20 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连加知识对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发展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法的含义,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 10 以内数的加法口算,而且具有“添上、再添上” 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含义并不困难,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的系统化。但是刚入学 2 个多月的一年级新

3、生受到年龄、心理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良好的倾听习惯还没有养成,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导致连加这类具有一定抽象思维的知识点,成为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基于以上思考,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认识连加,理解连加的意义,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2)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3)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本课的编写意图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素材、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连加的数学概念,通过观察、分析、操作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根据这一主旨思想,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如下定位。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

4、连加的含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经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理解连加的运算顺序,明确整体与部分的相对性。四、说教法学法1、教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简单以“算的对” 、“算得快” 、 “算得多”为唯一的价值追求,容易使计算学习乏味无趣,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运用课件动画创设喂小鸡生活化情景和“探究式”问题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主动探究欲望与能力,让学生始终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认识和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计算方法;依据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我将适时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使教师的思路

5、内化为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连加的运算顺序,达到自我构建知识的目的,培养运算能力。2、学法。由于一年级孩子的注意力一般只能稳定持续 15 到 20 分钟,孩子需要通过半游戏半学习的过程进行学习。为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新知自我生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说图意、说算法,重视学生说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同时,比较归纳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发展。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安排了五个环节,分别是复习旧知,激活经验;探究新知,聚焦算法;巩固新知,提升能力;交流归纳,全课小结;夯实基础,布置作业。第一环节:复习

6、旧知,激活经验。通过对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由几组口算导入,找准学生知识起点。35141725341465172学生口算后,创设问题情景:仔细观察每组算式你发现什么?这样设计既复习了旧知,激活了学生已有经验,又为下步学生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设下了伏笔,有效地突出了新知识的重点。第二环节:探究新知,聚焦算法。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 2 个教学步骤:创设情景,理解连加;观察思考,探究算法。1、创设情景,理解连加。本册教材编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教学连加意义时,我创设明明在农庄喂小鸡的生活情景,课件动态演示小鸡跑来的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感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我首先引导平

7、时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按照“原来,先,又,现在”的模式完整叙述图意、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同桌互说,加强说的训练。学生理解图意后,提出问题:“求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小鸡,你会列示解答吗?”展示、肯定学生分步列式和连加列式后,引导学生观察 5+2+1=8,思考:这个加法算式与以前学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使其在头脑中对连加算式和原来的一步加法算式有一个初步的区别。在这个教学步骤的评价上我既关注学生对数字变化过程的描述,也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表现“连加”概念的课件,学生经历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的探究活动

8、后,在相互的启发中对连加概念的理解会更加清晰;通过对比归纳,教师小结“像这样表示把三部分合并起来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课题,可以使学生从表象的感知上升为抽象的概念,也符合学生概念知识学习的心理特征。2、观察思考,探究算法。算理和算法是计算教学无法回避的“两翼” 。考虑一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本课无需算理挖掘,只需算法梳理。教学 5+2+1=8 计算方法时,为了突出教学重点,我抓住算法为切入口,充分让学生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并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评价学生的算法,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交流不同的算法。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解决连加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

9、二步计算的困难,我精心设计了以下问题:“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通过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感知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学生初步掌握连加的含义及运算顺序后,我先延续情境,出示燕子图,让学生在静态画面中,编故事说图意,独立列式解答,交流运算顺序。再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编写连加算式,并鼓励学生编数学故事,激发学生敢说、爱说。最后组织学生再次合作交流:像这样的连加算式你们都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的?引导学生归纳连加的计算方法: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得到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

10、体系,从而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通过动到静,扶到放,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从“经验算法”到“科学算法”的有序发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通过大家的智慧攻破难点,不但使学生懂得了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培养了他们从小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意识。第三环节:巩固新知,提升能力。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提升能力,丰富运算的整体素养,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后还需“实战练兵” ,由此,我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计算练习,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有运算技能的保底训练“摆一摆” ;有运算背景的应用训练“算一算” ; 有运算拓展的挑战训练“找一找” ;有运算思维的开

11、放训练“猜一猜” 。1、摆一摆(书上 65 页做一做):让学生拿出小棒准备好,小耳朵注意听教师说摆的要求,可选一个小朋友上台前摆,下面的同时操作。并结合算式让学生说谁是部分、整体,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上到此时,学生已经开始倦怠,利用操作活动能再次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更多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2、算一算(课件出示文具店商品及单价):明明用妈妈给的 10 元钱,在文具店买了三件学具,猜一猜,是哪三件,帮明明算算用了多少钱?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让学生理解学习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数学的喜悦。3、说一说。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遇到的连

12、加例子,比比谁找得多!一方面是想让学生进一步体验连加的含义,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另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猜一猜:+3=9 , =( ) ,= ( ) 。开放练习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寻找解题小窍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第四环节:交流归纳,全课小结。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交流本课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新收获?连加表示什么意思?几个加数与和是什么关系?在以后的连加计算中要注意什么?这样的小结有利于学生巩固本节课的重点,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励他们更好学习数学知识。第五环节:夯实基础,布置作业 。 (书 66 页练习十四 1、3

13、题)六、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 ,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学习内容。连 加52=7 7 1=85+2+1=8 3+4+2=978从左右七、说教学预评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由具体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突破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力求在“平淡”的“未学先知”的计算教学中组织学生参与、互动、并获得数学能力的发展,让计算课也生动起来,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