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54509154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气词的产生及其发展(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語氣詞的產生及其發展, 概述,語氣詞產生於西周,其發展主要表現在: 1.上古語氣詞系統到近代被新語氣詞系統替代。上古漢語中的語氣詞都沒能得到保留,新的語氣詞相繼產生。如表達敘述的語氣詞,上古用“也、矣”,而近代則用“了、哩”;表達疑問的語氣詞,上古用“乎、與、耶”,而近代則用“麼、那、嗎、呢”。 2.語氣詞的使用逐漸趨於規範和統一。,一 上古漢語語氣詞系統,一般來說,上古漢語的敘述語氣用“也、矣”,疑問語氣用“乎、與、耶”,感嘆語氣用“哉”。在語氣詞的使用上,陳述句和疑問句兩種句式中,表現尤為突出。,1.1 上古敘述語氣詞,“也”主要用於判斷句句末,表達肯定(包括判斷、確認、解釋等)語氣,“矣

2、”用於敘述句,表示說話人把已經發生的事情當作新的情況告訴別人。 “也”還可以用於句中,表示頓宕,“矣”沒有這種用法: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論語公冶長),敘述語氣詞除了“也”和“矣”之外,還有“焉”和“耳”,其中“焉”是兼詞,兼有指示代詞和句末語氣詞的作用,既指某個處所或情況,又表示一句話的結束,如: 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左隱元) “焉”還有作純語氣詞的用法: 擊之,必大捷焉。(左僖32) “耳”表示限制,相當於“而已、罷了”: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梁上),1.2 上古疑問語氣詞,上古,疑问语气詞主要是“乎、與、耶”。“乎”用於是非問、反詰問和選擇問,表示純粹的疑問語氣,

3、如: 管仲儉乎?(論語八佾)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敬叔父乎,敬弟乎?(孟告上),“與(歟)”用在是非問和選擇問中,表示要求證實的疑問語氣: 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論語八佾) 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孟公上),“耶(邪)”使用廣泛,並有多種功能,或用於要求證實的疑問語氣,或用於表達純粹疑問的語氣,或用於反詰的語氣,或用於表示選擇問的語氣: 然則子無師邪?(莊子田子方) 國既已治矣,天下之道盡此已邪?(墨子尚同下) 知不足邪,意知而力不能行邪?(莊子盜蹠) 孫子所言非邪,孫子所言是邪?(莊子達生),總體來說,上古漢語語氣詞已經形成一個完備的體系,它

4、們能表達陳述、疑問、和感嘆等多種語氣,爲漢語語氣詞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 中古、近代語氣詞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語氣詞進入新陳代謝階段。這一階段,一些舊的語氣詞衰弱,一些新的語氣詞產生。語氣詞有表達催促、限止和感嘆、肯定和強調、假設、事態的出現、疑問、嘗試等七種功能。 到了近代,語氣詞的使用出現了很大的變化,新的語氣詞系統幾乎已經替代了上古漢語的語氣詞系統。一方面,文言文語氣詞已經定型,另一方面,一批新的語氣詞相繼產生。,這裏著重介紹“了、啊、嗎、呢”等常用語氣詞的產生和發展。,2.1 語氣詞“了”的產生和發展,六朝,動詞“了”進入“動(+賓)+完成動詞”格式,表示動作的完成: 公留

5、我了矣,明府不能止。(三國志蜀志楊洪傳) 益部耆舊傳令送,想催驅寫取了,慎不可過淹留。(王獻之:雜帖),唐代,事態助詞“了2”在“動( +賓)+完成動詞”格式中替換了“畢、訖、竟、已”等完成動詞,用於句末,加強了表達事態的作用,初步具備成句功能: 又聞大唐天子,爲新羅王子賜王位,差使擬遣新羅,排比其船,兼賜祿了。(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 皇帝答問頭,此時只用六字便答了。(敦煌變文集唐太宗入冥記) 師問:“適來有一個僧未得吃飯,汝供養得摩?”對曰:“供養了。”(祖堂集卷四),此類句式中的“了”還不是語氣詞,但由於“了”出現於句尾,從而使得其動詞性日趨減弱。 唐五代,在“動詞+卻+賓語”的推動下

6、,出現了“動詞+了+賓語”的格式,動態助詞“卻、了”由此產生,晚唐五代,出現一種新的句式“動詞+卻+賓語+了”,如: 雪峰放卻垸水了,云:“水月在什摩處?”(祖堂集卷二),該格式由“動詞(+賓語)+了”與“動詞+卻+賓語”兩種格式組成,它的產生推動了事態助詞“了2”的虛化過程。 宋代,表事態的語氣詞“了”產生,它有兩方面的句法表現: “動詞+卻+賓語+了”格式普遍應用: 居士奪卻佛子了,卻自豎起拳。(景德傳燈錄卷八) 爾屋裏老爺老娘噇卻飯了,只管說夢,便道我會佛法了也。(同上卷十九),“動詞+了1+賓語+了2”句式出現: 不是語言有病時,便是移了這步位了。(朱子語類卷16) 今見看詩,不從頭看

7、一過,云,且等我看了一個了,卻看那個,幾時得再看?(同上卷18) 該時期,“動+卻+賓”被“動+了+賓”替代的情況更為普遍,並因此推動了“動詞+了1+賓語+了2”代替“動詞+卻+賓語+了”。 “動詞+了1+賓語+了2”格式的出現,標誌著“了2”的演變趨於成熟。,2.2 語氣詞“啊”的產生和發展,語氣詞“啊”的早期有“後、好、呵、阿”等形式。早在晚唐五代,語氣詞“後”和“好”出現。“後”表間歇語氣和假設語氣: 更待今宵開霁後,九衢車馬未妨行。(韓偓:元夜即席) 若能曉了驪珠後,只這驪珠在我身。(祖堂集卷四) 把酒問春因底意?為誰來後為誰歸?(五代王周:问春),“後”原表前後之意,詞義虛化後,起語

8、氣間歇作用,隨後,又引伸出表假設的語氣。 “好”用於句末表祈使和感嘆語氣,主要見於禪家語錄: 未嘗一念暫返神光,流浪生死,劫盡不歇。慚愧,大須努力好!(祖堂集7) 和尚莫涂污人好!(五代,明覺禪師語錄) 學云:“爭奈學人不識何?”師云:“不識,識卻好。”(祖堂集13),宋代,“呵”出現,吸收“後”和“好”的功能,兼有表祈使、疑問、推測、假設等用法: 試聽呵,寒食近也,且住爲佳。(辛棄疾,玉蝴蝶追別杜叔高) 白髮來呵,朱顏去也,一曲狂歌落酒邊。(劉辰翁,沁園春和槐城見壽) 怪我無書,有書還倩誰呵?(陳允平,滿路花),元代,“阿”出現,表呼喚和感嘆語氣: 阿!早是俺兩口兒背井離鄉。(關漢卿,拜月亭

9、第二折) 好苦惱阿,好苦惱阿!(元無名氏劉弘嫁婢),明清時期,語氣詞“啊”出現,吸收“呵”和“阿”的功能,表示呼喚、感嘆和反詰等語氣: 三藏見他意思,實有好心,真個像沙門中的人物,便叫:“徒弟啊,你姓甚麼?”(西遊記14) 你和晴雯姐姐好不是啊?(紅樓夢109) 兩位姐姐,看得高興啊,也等我每看看。(洪昇長生殿) 我的袁郎啊!(李漁,奈何天23出),2.3 語氣詞“嗎”的產生和發展,語氣詞“嗎”先後出現過“無”、“磨”、“摩”、“麼”、“嘛”、“末”等書寫形式。 在中唐以後的詩歌中,有“無”作疑問語氣詞的情況出現: 草樹雲山如錦繡,秦川得及此間無?(李白詩) 幕下郎官安穩無?從來不寄一行書。(

10、杜甫詩) 不知疏野性,解愛鳳池無?(白居易詩),2.3.1 “嗎”的形音變化,敦煌文獻中,“無”寫作“摩”、“磨”: 將他物已用,思量得也摩?(王梵志詩借物莫交索) 便爲宣揚得也摩?(妙法蓮華經講經文) 善惠便道:“逢著兒,兒布施;逢著女,女布施;逢妻,妻布施,得罪磨(麼)?”(佚名變文),宋代,“無”寫作“麼”: 不可拈放汝手裏得麼?(五燈會元6) “遺有不狂者麼?”師曰:“有。”(五燈會元石霜諸禪師法嗣) 金元,“無”寫作“嘛”和“末”: 東風驚落滿庭花,玉人不見朱扉亞。孩兒,莫不是俺無分共伊嘛?(董西廂卷一) 哥哥,你有此心,莫不錯尋思了末?(拜月亭一折),清代,“無”寫作“嗎”: 因又

11、向香菱道:“你既來了,也不拜拜街坊去嗎?”(紅樓夢48) 寶玉笑道:“這也罷了,偏又模樣兒也一樣,這也是有的事嗎?”(紅樓夢56),2.3.2 “嗎”的歷時演變,東漢至魏晉南北朝,“無”出現在反復問句中,構成“有+名詞+無”的格式: 寧有所中傷死者無?(東漢,道行般若經1) 世間羸瘦,有劇我者無?(賢愚經1) 這類格式中,述謂中心語爲“有”,和“無”正好相對。“無”稱代否定的部分,相當於“無NP”。“無”的實義很明顯,但是“無”之後的賓語省略,爲其虛化創造了條件。,唐代,“無”的句法範圍擴大到一般的動詞謂語,出現在是非問句中,也構成“動詞(+賓語)+無”的格式: 學書弟子何人在,點檢猶存諫草無

12、?(綦毋潛,經陸補缺隱居) 知爾素多山水興,此回歸去更來無?(劉商,送劉寰北歸) 這一類格式中,述謂中心語爲“存”、“歸去”等一般動詞,“無”的語義泛化,不表稱代,而表疑問語氣。,晚唐五代,“無”的句法範圍進一步擴展到小句,謂語前面有助動詞或副詞,表示情態或語氣。“無”出現在“助動詞(副詞)+述謂結構+無”的格式中: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問劉十九) 老去還能痛飲無,春來曾作閑遊否?(白居易,兼呈微之) 這類句子中,雖然疑問程度不是很強,但是說話人的主觀性卻是更強,其結果是,“無”的語法化程度明顯加深。,從以上的句法變化看出,當“無”出現於第一種格式時,專用於對“有”進行否定;出現

13、於第二種格式時,範圍擴大到“有”以外的一般動詞,“無”因而開始虛化;出現於第三種格式時,範圍擴大到“助動詞(副詞)+述謂結構”構成的小句,“無”因而進一步虛化。可見,“無”的語義是隨著句法功能和表意功能的不斷擴展而逐漸泛化,最終完成其語法化過程。所以,“無”的語法化過程就是語義泛化、組合能力增強和句法功能擴展的過程。,所以,語氣詞“嗎”由“無”語義泛化而來。晚唐五代,“摩”替代“無”,宋元到明代,“麼”替代“摩”,清代,“嗎”又替代了“麼”,最後形成今天的樣子。,2.4 語氣詞“呢”的產生和發展,現代漢語中,語氣詞“呢”主要有六種功能,可分為兩類:一類用於疑問句,有承前問(功能1)、特指問(功

14、能2)和選擇問(功能3);另一類用於敘述句,在句末有指明事實而略帶誇張(功能4)、表示不變和持續(功能5)的功能,在句中有提請聽話人注意、標記話題(功能6)的功能。,從語氣詞“呢”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用法主要歸於兩類:一是用於疑問句,表示疑問、反問、選擇問等語氣;二是用於陳述句,在句末表示感嘆或誇張,在句中表示提示或標記話題。 “呢”可能是一個多功能語氣詞,直接來源可能是“聻”或更早的“爾”,間接來源可能是“那(哪)”和“哩”。,“呢”最初寫作“聻”。晚唐五代,“聻”(也寫作“口+爾”或“你”、“尼”等),開始用作疑問語氣詞,主要用於承前問和特指問。 承前問(功能1): 峰曰:“莫是當陽道摩?”

15、士曰:“背後底聻?”(龐居士語錄120) 師問黃蘖:“笠子太小生。”黃蘖云:“雖然小,三千大千世界總在里許。”師云:“王老師你?”黃蘖無對。(祖堂集16),特指問(功能2): 問:“罕如何假?”師云:“不希夷。”僧曰:“作何你?”師曰:“不申哂。”(祖堂集8) 仰山便去香岩處,賀喜一切後便問:“前頭則有如是次第了也,雖然如此,不息眾疑。作摩生疑聻?將謂予造,師兄已是發明了也。”(祖堂集19),宋代,承前問和特指問功能進一步發展,並出現了用於敘述句末指明事實而略帶誇張(功能4)和用於句中提請聽話人注意、標記話題(功能6)兩種新功能。 用於非疑問句尾,指明事實而略帶誇張(功能4): 隱山向佗道:“

16、也好聻!今朝起來懶惓,只依佗所說,舉似大眾。”(續古尊宿語錄2) 佛果舉似五祖,祖云:“好也聻!”(虛堂和尚語錄),用於句中,提請聽話人注意(功能6): “第一說到行不到,第二行到說不到,第三聻,”卓主杖,“人貧智短,馬瘦毛長。”(虛堂和尚語錄),“呢”最早出現在宋元話本小說或元曲賓白中: 問道:“擔子呢?”應道:“攛在河裏。”“扁擔呢?”“攛在河裏。”(警世通言萬秀娘仇報山亭兒) 張千,你來了,你拿的人呢?(元曲選勘頭布三折白),“呢”取代“聻”以後,承前问、特指問和敘述句末指明事實而略帶誇張的三種用法繼續得到使用。並在明代產生新的用法選擇問(功能3): “倘若有兩個人來,一個叫應二哥,一個叫應大哥,我還是應二哥,還是應大哥呢?”(金瓶梅1),清代,“呢”迅速發展,各種用法都已完備。 襲人姐姐呢?(紅樓夢8,功能1) 寶姐姐在家裏做什麼呢?(紅樓夢7,功能2) 跌了等值錢呢?是跌了人值錢?(紅樓夢45,功能3) 就是老太太問,有我呢。(紅樓夢8,功能4) 咱們還有許多事沒作呢。(兒女英雄傳3,功能5) 一則呢,是十三妹姑娘的委派;再我們頭領也有話在裏頭。(兒女英雄傳11,功能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