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第三章 概率 解古典概型的几个注记知识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4508754 上传时间:2018-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 第三章 概率 解古典概型的几个注记知识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数学 第三章 概率 解古典概型的几个注记知识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数学 第三章 概率 解古典概型的几个注记知识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 第三章 概率 解古典概型的几个注记知识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 第三章 概率 解古典概型的几个注记知识素材 北师大版必修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解古典概型的几个注记解古典概型的几个注记解古典概型问题时,要牢牢抓住它的两个特点:(1)有限性:做一次试验,可能出现的结果为有限个,即只有有限个不同的基本事件(2)等可能性: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其计算公式也比较简单,但是这类问题的解法多样,技巧性强,下面说一下( )mP An在解题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注记注记 1 1有限性和等可能性有限性和等可能性例 1 掷两枚均匀的硬币,求出现一正一反的概率解:这个试验的基本事件(所有可能结果)共有 4 种:(正,正) , (正,反) , (反,正) , (反,反) ,事件A“出现一正一反”的所有可能结果为:(正,反) , (反,正) ,21(

2、)42P A 评注:均匀硬币在抛掷过程中出现正、反面的概率是相等的,并且实验结果是有限个注记注记 22计算基本事件的数目时,须做到不重不漏计算基本事件的数目时,须做到不重不漏例 2 从 1,2,3,4,5 这 5 个数字中任取三个不同的数字,求下列事件的概率:(1)三个数字中不含 1 和 5 ;A (2)三个数字中含 1 或 5 B 解:这个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为:(1,2,3) , (1,2,4) , (1,2,5) , (1,3,4) ,(1,3,5) , (1,4,5) , (2,3,4) , (2,3,5) , (2,4,5) , (3,4,5)共 10 种(1)事件为,故A(2 3 4

3、),1( )10P A (2)事件的所有可能结果为:(1,2,3) , (1,2,4) , (1,2,5) , (1,3,4) ,B(1,3,5) , (1,4,5) , (2,3,5) , (2,4,5) , (3,4,5)共 9 种故9( )10P B 评注:在计算事件数目时,要做到不重不漏,如B中可按含 1 的:(1,2,3) ,(1,2,4) , (1,2,5) , (1,3,4) , (1,3,5) , (1,4,5) 含 5 的:(1,2,5) ,(1,3,5) , (2,3,5) , (3,4,5) , (1,4,5) , (2,4,5) 在归于集合B中时, (1,2,5) ,

4、(1,3,5) , (1,4,5)这三个不能重复计算注记注记 33分析事件本质、去芜取精分析事件本质、去芜取精例 3 任取一整数N,求其四次方的尾数为 1 的概率分析:一个整数的四次方的尾数只取决于该整数的尾数,整数的尾数它们可以是0,1,2,3,4,5,6,7,8,9,其四次方尾数为 1 的只能取尾数为 1,3,7,9 的整数,所以计算时只考虑尾数的取值情况解:试验的基本事件为:0,1,2,3,4,5,6,7,8,9 共 10 种,而四次方尾数为1 的整数的尾数的基本事件为:1,3,7,9 共 4 种,故42 105P 例 4 现有一组奖票,其中a个有奖,b个无奖,抽奖的人每人每次从中任意抽

5、取一个,只取一次,取后不放回,求第k(0ka+b)次抽到奖的概率分析:因为古典概型属于等可能型概率问题,所以只考虑第k次解:试验的基本事件为:有奖奖票 1,有奖奖票 2,有奖奖票a,无奖奖票 1,无奖奖票 2,无奖奖票b,共a+b种,第k次抽到奖包括的基本事件为:有奖奖票 1,有奖奖票 2,有奖奖票a共a种,故aPab结果与 k的值无关,表明每次抽取得奖的概率相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抽签原理,抽签有先后,但概率相等,与顺序无关,是公平合理的注记注记 44利用事件间的关系利用事件间的关系例 5 有 3 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b,c,随机放入甲、乙两个盒子中,求两个盒子都不空的概率解:a,b,c三个小球随机放入甲、乙两个盒子的基本事件为:两个盒子都不空的对立事件是至少有一个盒子为空,所包含事件:甲盒子a,b,c,乙盒子空;甲盒子空,乙盒子a,b,c,共两个,故23184P 评注:在求解较复杂事件的概率时,可将其分解为几个互斥的简单事件的和事件,由公式求得或采用正确则反的原则,转化12312()()()()nnP AAAAP AP AP A为其对立事件,再用公式求得( )1( )P AP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