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结题报告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428089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7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结题报告(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结题报告幼儿园十一五课题结题报告篇一:幼儿园市课题结题报告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二 0 一二年五月提高苏北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素质园本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沭阳县湖东中心幼儿园课题组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运用”等等,这些无疑对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近年来,农村

2、的幼儿教师,特别是我们苏北地区的农村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多数没有经过正规院校的专业学习,她们只是经过短暂的职业培训后即走上工作岗位。加上由于受地区经济条件的制约,缺乏必要的岗位再学习和再培训,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阻碍,教育理念得不到提升,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教育行为有所偏失。迫切需要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途径,以尽快地使他们的教学行为得到规范和优化。3、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幼儿教师的不少集体教学行为无序、自由,偏离了教学规律或教学规范,使教学活动的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甚至对幼儿的思维发展、兴趣培养产生不良的影响。如盲从性教学行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课程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使用方面形式化比较

3、严重;如强制性教学行为,表现为一切“教师说了算” ;又如偏失性教学行为,表现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片面关注某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面,教学目标设计陈述模糊、笼统、片面, “三维”目标不能有机得到整合,致使教学效益不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提出师幼互动、有效学习,强调师幼的共同互动、共同成长。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研究主体,教师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情景提出最贴切的优化建议。我们选择此课题,就是想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不断优化,去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发展,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因此,幼儿的发展状况是衡量教学行为优化的唯一标准。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4、这个课题并不是新鲜的课题,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呼吁教师“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而要达到这个理想,就必须要求教师有很高的素养;美国学者柯林博尔曾提出教育的三本护照理论,认为未来的人都应具备三本“教育护照”与“证书”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这都说明了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等素养,而在上个世纪以及本世纪,我国在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素养教育时,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纲要的“实施意见”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文件均要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加强

5、师资队伍建设,其实质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素养。这一切都是从面上对教师的素养提出相关要求。3、研究的可行性分析:(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亲自主持并参与课题研究,课题研究经费充足。(2)学校教科研氛围较浓。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历水平都在大专及大专以上,其中多为本科学历,其中宿迁市教坛新秀 1 名,沭阳县骨干教师 2 人,这些成员在“十五”期间大多有自己的个人课题并且成果显著。4、理论意义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教师是儿童建构性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改善教学行为,转变传统的教育角色。2、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教学

6、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为无形的纽带,维系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实现。3、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有效教学为教师改善课堂面貌、改善教学行为提供了可行的教学行为实施策略:选择主要教学行为即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利用辅助教学行为即展示教师的人格素养和教学机智,关注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把握课堂管理行为,解决好学生在活动中的突发事件,以防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二、课题的界定:“苏北”:是指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教师素质:是指教师履行职责,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必备的各种素养的质的要求及将各种素养有机结合

7、在一起的能力。教师素质提高:是指指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习得教育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并在教育专业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从教素质,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乃至卓越的专业工作者的过程。园本研究:园本研究就是以本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教师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在遇到的真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三、研究过程1、准备阶段(2009 年 11 月2010 年 1 月)(1)广泛查阅相关资料,组织课题查询;学习分析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研究思路,确定研究课题。(2)初步拟定课题方案和实施计划。(3)成立课题组。2、实施阶段(2010 年 2 月2011 年 8 月)(1)修改并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8、2)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落实课题研究阶段任务及计划。(3)边实践、边研究,研修结合,研训结合,定时进行阶段研讨,进行中期论证评估,完善研究方案。(4)及时收集研究过程资料,并做好分析整理工作。3、总结阶段(2011 年 9 月2012 年 06 月)篇二:“十一五”总课题结题报告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总课题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一)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总课题中学课程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实践研究包含以下子课题:中国古典文学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影响的研究 、 初中“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

9、研究 、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 创新生物课程教学的探索研究 、 新课程理念下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实践研究 、 中学信息技术学科培养收集处理及创新能力的研究 、 初中历史新教材教学个案的实践与研究(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的必要性。1、学校的快速发展及教师科研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实践基础。 荣昌初级中学始建于 2003年 5 月, 2005 年 8 月独立成校,四年多来,学校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坚持“外塑形象,内强管理,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把学指导思想,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已有教师 350 余人,学生近 5100 人,成为全县

10、的示范和窗口学校,现正朝着“渝西川东名校”办学目标大步前进。学校汇聚了来自全县的优秀教师,师资力量雄厚,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强,科研水平高,已承担了多个市和县级科研课题,科研氛围浓郁。课题组的大多数老师承担或参与过科研课题的研究实验,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获国家、市级以上论文奖百余人次,有的还被评为市、县教育科研“先进个人” ,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践基础。2、学校构建了系统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 荣昌初级中学虽然只有短短四年的历史,但学校坚持先进的办学管理理念,学校按照“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11、专门成立了校长直接领导的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还设立了科研室具体负责全校的科研工作,出台了荣昌初级中学科研管理条例和荣昌初级中学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等文件,形成了“教育教学科研领导小组科研室教研组课题组”四个层次的科研运行机制,使科研工作走上了规范化轨道。学校对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工作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把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列为教师评职、晋级、评优、调资等方面考核的必备条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人类进入的 21 世纪是一个学习的世纪,终身教育已成为新世纪素质教育的基点,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速发展,教育将面临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

12、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近年来,国外的许多国家都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挑战人才教育培养目标和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促进事业社会的发展;我国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也是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中华民族复兴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变革,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3 年 4 月 10 日,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 2003 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进一步强调课程改革对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意义1

13、、研究对象的确立该课题研究是以初中课程教学改革为研究对象,广大教师和学生作为实施研究的主体,我们力求在理论上,以时代精神,以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科教学的课程改革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在实践上,通过三年左右的实验,开发出具有时代特征,适合本校特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等协调发展的的教学改革,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课题组为中心,加强实验研究,点面结合,探究运用新的教育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化的发展;促进全体学生能力,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课题研究的意义对学生而言,有利于其在新

14、的教学方式的指导下,改变学习方式,能自主快乐的学习,缓解学习压力,形成有利于终身学习的习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挖掘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之成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教师而言,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教书育人观念,激活研究创新的热情,提高施教的实效,在课程改革的研究中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为创造自我成就提供途径。对学校和社会而言,有利于提升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教学质量,为学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和社会群体享受优质教育创造一个空间。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转 载 于:wWw.zAIdian.cOM 在 点 网)(一) 、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必须依法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有中共中央国务

15、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面临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 2003 年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 、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全教会的精神。(二) 、理论依据1、新课程改革全新的教育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课程的综合化,强化了课程对学生个体差异的选择性,保证了每位学生全面、均衡、和谐的发展;新课程体系倡导的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体验,引导教师认识到学生身体、心理、智力和能力的多元发展的需要,也使学生的

16、终身发展成为可能。要营造一种适应学生身心共同发展的环境,以学生的自我评价、合作探究、实践创新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学模式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新过程,更好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2、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社会依然普遍存在“重智轻能”等倾向,形成了只认成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社会评价,由此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剥夺了广大学生追求快乐的天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极为不利,因此,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于本课题研究有着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3、主体性理论人的主体性是人与自然、社会、自我关系中所具有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哲学概括,是人在与客体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人的自觉能动性。本课题是以学生为主体,旨在研究课程教学中诸因素对学生的作用,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规律。学生是教育发展的目的,也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增强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实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