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疾病患者的护理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4413856 上传时间:2018-09-12 格式:PPT 页数:84 大小:3.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乳房疾病患者的护理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乳房疾病患者的护理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乳房疾病患者的护理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乳房疾病患者的护理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乳房疾病患者的护理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乳房疾病患者的护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乳房疾病患者的护理(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三章,乳房疾病患者的护理,乳房的结构,成年乳房为两个半球形的性器官,乳头位于中央,周围色素沉着区为乳晕;乳腺有15-20个腺叶,每个腺叶分成很多腺小叶,腺小叶由小乳管和腺泡组成,是乳腺的基本单位,每一腺叶均汇总到各自的大乳管,各大乳管呈放射状向乳晕集中,开口于乳头;腺叶间有许多与皮肤垂直的纤维束,上连皮肤与浅筋膜浅层,下连浅筋膜深层,称Cooper韧带。,乳房淋巴液引流,1.大部分乳房淋巴液至腋窝淋巴结、锁骨下淋巴结,再至锁骨上淋巴结 2.乳房中央区和内侧淋巴液至胸骨旁淋巴结,再至锁骨上淋巴结 3.乳房深部淋巴液,可进入肝脏 4.两侧乳房间有皮下淋巴网,一侧可流向对侧,急性乳房炎是乳房的急

2、性化脓性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少数为化脓性链球菌,好发于产后34周哺乳期的初产妇,故称为产后乳房炎,第一节 急性乳腺炎,健康史,乳头发育不良、授乳经验不足、乳管不同,乳头破损、口含乳头而睡、婴儿患口腔炎,1、局部:乳房胀痛,局部红、肿、热,并有压痛性肿块。常伴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和触痛。 2、全身:可有寒战、高热、脉搏加快等全身表现。,临床表现,常有患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炎症局部可出现脓肿,可有波动感,深部脓肿波动感不明显,局部深压痛,脓肿破溃可经皮肤和乳头排出。,诊断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超声波检查,脓肿穿刺,可直接 确诊,处理原则,1.

3、急性乳房炎:控制感染,排空乳汁;炎症早期消除乳汁淤积,全身用抗菌药物局部理疗,促进炎症消散吸收;及时切开引流; 2.乳房内: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乳晕下:沿乳晕边缘做弧形切口乳房后:沿乳房下缘做弧形切口 3.严重感染者或并发乳瘘者,口服乙烯雌酚,停止乳汁分泌,护理诊断,体温过高 与细菌或细菌毒素入血有关 疼痛 与乳汁淤积、炎症肿胀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手术切开引流或脓肿破溃有关 焦虑 与担心婴儿喂养及乳房形态改变有关 知识缺乏 缺乏哺乳期卫生和预防乳房炎知识,护理措施,一般护理,患乳停止哺乳,并排空乳汁,必要时做乳汁的细菌培养,可用吸乳器,局部热敷或理疗,水肿明显者可用25%硫酸镁溶液湿热敷,感

4、染严重或并发乳瘘者常需终止乳汁分泌(己烯雌酚、苯甲酸雌二醇)。,抗生素应用,原则应早期、足量、有效,可选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对青霉素过敏,则应用红霉素,中药治疗,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物或鱼石脂软膏外敷,脓肿处理,及时切开引流,注意:切口应采用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乳管,为保证引流通畅,可用对口引流,疼痛护理,提供舒适的体位,避免患侧乳房触碰,止痛药,生活护理,室内清洁、空气流通、个人卫生、充分休息、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心理护理,克服疼痛、生活不便、睡眠不利,产前预防工作、健康教育,健康教育,1、保持乳头和乳晕清洁 2、纠正乳头内陷 挤捏、提拉乳头。 3、养成良好的哺乳习惯 4、保持

5、婴儿口腔卫生 5、及时处理乳头破损,第二节 乳腺癌患者的护理,乳癌是最常见和最重要的乳房疾病,目前乳癌已成为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乳腺癌多发于4060岁的妇女,以更年期和绝经前后的妇女尤为多见,乳癌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1、雌酮和雌二醇与乳房癌的发生直接相关;2、乳房癌家族史,一级亲属高于普通人群2-3倍;3、月经初潮早于12岁,绝经年龄晚(50),不孕和未哺乳,行经期大于30年;4、部分乳房良性疾病;5、高脂饮食;6、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胸部受过电离辐射,精神过度紧张等。,1.非浸润性癌:又称原位癌,指癌细胞生长局限于末梢乳管或腺泡的基底膜内,无间质浸润的癌,包括导管内

6、癌和小叶原位癌及乳头湿疹样乳癌,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癌:指癌细胞穿破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的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早期浸润性小叶癌,预后较好,病理类型,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粘液腺癌、腺样囊性癌、乳头湿疹样癌等,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等,此型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预后较上述类型差 5.其他罕见癌:分泌型(幼年型)癌,转移途径,直接浸润:直接侵入皮肤、胸肌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淋巴转移:最主要的转移途径,血行转移: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为肺、骨、肝,骨以椎骨、骨盆和股骨等处的转移最常见,淋巴转移,淋巴转移 (1)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淋巴

7、管同侧腋窝淋巴结 锁骨下淋巴管锁骨上淋巴结胸导管(左)或右淋巴管导管静脉远处转移。 (2)癌细胞向内侧淋巴管胸骨旁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静脉远处转移。,1.月经史及生育史 2.饮食习惯 3.良性乳腺疾病史 4.家族遗传史 5.其他因素,健康史,身心状况,乳房肿块:无痛性单发乳房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主要位于外上象限-乳晕区-内上象限 无痛、边缘清楚、活动度良好-表面不光滑、质硬、分界不清楚、活动度差,乳房外形改变,酒窝征,“桔皮样”改变,淋巴结肿大:最初多见于腋窝淋巴结,晚期粘连、融合成团,临床表现,癌肿侵及Cooper 韧带,表面皮肤 凹陷,乳头内陷 呈“酒窝征”。 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临床表现

8、,癌肿表面皮肤因皮 内和皮下淋巴管被 癌细胞阻塞,皮肤 出现“桔皮样”改变,压迫及转移症状,压迫 1.腋窝淋巴管阻塞-上臂蜡白色水肿 2.腋静脉-手臂水肿、呈青紫色 3.神经干-手臂、肩部剧烈疼痛 转移 1.肺转移-胸痛、胸闷、呼吸困难 2.骨转移-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 3.肝转移-肝大、黄疸,1.炎性乳癌:多见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年轻妇女-皮肤充血、发红、发热,乳房明显肿大发硬,可发生迅速转移,预后极差。,特殊类型的乳癌,2.乳头湿疹样癌:多见于非哺乳期妇女,开始无任何症状,部分表现为乳头瘙痒、烧灼感-乳头表皮脱屑、少量分泌物并结痂、鲜红的糜烂面,皮肤创面经久不愈,可向四周蔓延,诊断检查,乳房

9、X线摄影检查,钼靶X线摄片,乳房超声波检查,细胞学穿刺检查,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临床分期,乳房癌的临床分期采用国际抗癌联(UICC)建议的T(原发癌瘤)、N(局部淋巴结)、M(远处转移)。 2003年UICC制定乳房癌TNM分期方法。,临床分期,0期:原位癌,无淋巴转移,无远处转移 期:癌肿2cm,无腋淋巴转移。 期:癌肿5cm,已有腋淋巴转移。 期:凡癌组织有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或患侧上肢有水肿者。 期:凡癌组织发生远距离转移者。,处理原则,常用,处理原则,(一)手术治疗 (1)乳房癌改良根治术:1)改良1式:保留胸大肌及胸小肌的根治术 适应症:0期及1期乳腺癌 2)改良2式:保留胸大肌切除

10、胸小肌的根治术 适应症:2期乳腺癌。,处理原则,(2)保留乳房的乳房癌切除术:局部切除或象限切除加放疗 (3)乳房癌根治术 (4)单纯乳房切除术 (5)乳房癌扩大根治术,放射治疗:局部治疗的手段之一,以减少局部的复发率,保护好照射部位的皮肤,避免放射性皮炎的发生,护理评估术前评估,1、健康史 年龄、经产情况、哺育史、绝经史和家族史等 2、身体状况 A局部 乳房外形、皮肤、乳头 ; 乳房肿块。 B全身 转移;全身营养、器官功能。 C辅助检查 3、心理社会支持状况,护理评估术后评估,1、康复状况 2、肢体功能 3、心理认知状况,组织灌注量改变 与手术失血有关 焦虑 与担心手术造成身体外观改变与预后

11、有关 疼痛 与手术、癌肿压迫、转移有关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手术和放射治疗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与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有关 身体活动障碍 与手术影响手臂和肩关节的活动有关 自我形象紊乱 与乳房切除及化疗致脱发等有关 知识缺乏 缺乏乳癌自我检查、预防知识 潜在并发症 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护理诊断,1.妊娠及哺乳-患者立即终止妊娠或停止哺乳,以免因激素作用活跃而加快乳癌的发展 2.术前检查-心、肺、肝、肾功能常规检查 3.饮食护理-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4.皮肤准备-对有癌性溃疡者,从术前3d开始每日换药2次,并用70%乙醇消毒溃疡周围的皮肤 5.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1.观察病

12、情:生命体征、上肢血运情况、胸带,3.伤口护理,皮瓣:观察皮瓣颜色及创面愈合情况并记录,引流管:皮瓣下常规放引流管,并行负压吸引,注意引流管护理原则,2.体位:引流、呼吸、包扎固定(患侧前臂),4.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皮下积液:穿刺引流、包扎松紧适宜、避免过早外展患肢、抗生素,皮瓣坏死:减张缝合或减张切口,上肢水肿:严禁缓则测血压、抽血、静脉或皮下注射,局部按摩,避免长时间下垂、提拉和搬运重物,吊带托扶,5.患侧上肢康复、训练,术后24小时内活动手指及腕部,伸指、握拳、屈腕; 术后1-3日上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屈肘、伸臂、肩关节小范围前屈、后伸运动(前屈小于30,后伸小于15); 术后4-7

13、日日常活动、患侧手洗脸、刷牙、进食,患侧手摸对侧肩、同侧耳 术后1-2周肩关节为中心前后摆臂,抬高患肢,手指爬墙、梳头 术后7-10天内不外展肩关节,不以患侧肢体支撑身体,以防止皮瓣移动而影响创面愈合,义乳的选择、乳房重建术,6.乳房外观矫正与护理,7.综合治疗和护理,保护放射部位的皮肤、注意药物的副作用,8.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乳房自检,1.面对镜子,双手叉腰,观察双乳房外形、轮廓有无异常。,2.举起双臂,观察双乳房外形、皮肤、乳头、轮廓有无异常。,3.乳腺分为四个象限,A,B,C,D,E,F,C.外下象限,乳房扪诊顺序,A.内上象限,B.外上象限,D.内下象限,E.乳晕区,F.腋尾部,4.

14、右手触摸左乳房外上有无肿块,5. 右手触摸左乳房外下 有无肿块,6 .右手触摸左乳房内下有无肿块,7.右手触摸左乳房内上 有无肿块,8.仰卧平躺,肩部稍垫高,举起一侧手臂,对侧手指触摸腋下、乳房尾叶、锁骨上有无肿块,9.触摸乳晕周围是否有包块,最后挤压乳头是否有液体流出,第三节 乳房良性肿瘤患者的护理,1.乳腺囊性增生病,又称乳腺病,是妇女常见的乳腺疾病,好发于中年妇女、为乳腺导管及腺泡上皮增生和囊肿形成,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多发生于3050岁的中年妇女,乳腺囊性增生病,病因:与卵巢功能失调引起的激素分泌紊乱有关。 临床表现: 乳房胀痛,具有周期性,表现为月经来潮前疼痛加重,月经结束后

15、减轻或消失,也可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 乳房肿块,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肿块呈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与周围界限不清。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 处理原则:观察和对症治疗,调整卵巢功能。若肿块无明显消退者,或在观察过程中,对局部病灶有恶性病变可疑时,应尽早手术切除肿块并作病理学检查。,好发年龄为2025岁,多发生于卵巢功能旺盛时期 病因:与雌激素的作用活跃密切相关。 临床表现:多为乳房外上象限单发的肿块,少数为多发。肿块增大缓慢,质似硬橡皮球的弹性感,表面光滑,易于推动,病人常无明显自觉症状。月经周期对肿块大小无影响。乳房纤维瘤虽属良性,但亦有恶变的可能。 治疗原则: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病

16、唯一有效的方法。手术切除的肿块必须常规作病理学检查。,乳房纤维腺瘤,护理措施,向病人解释纤维腺瘤的病因及治疗方法。 密切观察肿块的变化,指导病人学会自检的方法。明显增大者应尽早手术切除。 行手术切除时,妥善保留切除的组织标本,常规送病理学检查。术后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促进伤口愈合。,乳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经产妇,以4050岁为多。瘤体很小,容易出血,恶变率为6%8%。 临床表现:主要为乳头溢血性液。肿块不易扪及,如扪及肿块,多为位于乳晕区直径为数毫米的小结节,质软,可推动,轻压此肿块,常可见乳头溢出血性液 处理原则:手术治疗为主,可行肿块切除或单纯乳房切除,并作病理学检查。,护理措施,向病人解释乳头溢液的病因、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减轻焦虑心理。 术后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 定期复查。,乳房良性肿瘤鉴别要点,护理措施, 解释疼痛发生的原因,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保持心情舒畅。 指导病人用宽松乳罩托起乳房,以减轻疼痛。 遵医嘱服用中药调理或其他对症治疗药物。 指导病人观察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和乳房自我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