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3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54357211 上传时间:2018-09-11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3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民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3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民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3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民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3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民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3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版-选修1-王安石变法3(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政治改革家,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 二、王安石变法,课标要求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一、背景:积贫积弱的北宋,“冗官、冗兵、冗费”现象,财政危机,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政治危机 (阶级矛盾),辽、西夏的威胁,边疆危机 (民族矛盾),军队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材料1,材料2,材料1 北宋王朝收支情况表,请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的什么状况?为什么会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王小波、李顺起义,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93年)二月,四川饥民王小波、李顺聚众起义。王

2、小波提出“均贫富”的口号,得到贫民的拥护,起义队伍很快壮大,增加至数万人。十二月,王小波身受重伤战死,义军由其妻弟李顺为头领继续斗争。由于起义军纪律严明,李顺又善于收用人才,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正月,起义军攻下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李顺为大蜀王,改元应运。宋太宗急令亲信宦官王继恩领大军攻占了剑门关,经栈道长驱入川。五月,王继恩攻破成都,李顺战死。十一月,李顺余部被击溃,起义军被镇压下去。,材料2:北宋时期农民负担的加重,问题探究1:北宋中期的“三冗”现象分别是怎样形成的?,原因,根源,北宋初年为集中行政权,一职多官,扩大科举取士人数,政府将受灾流民编入军队,为集中军权

3、,扩大禁军数量,为对付辽、西夏在边境大量屯兵,军队官员激增,大兴土木,每年向辽、西夏交纳“岁币”,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削夺节度使实权,设枢密院,与统军将帅互相牵制,实行更戍法,防止武将专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内外相制”,集中行政权,中央:,分散相权,参知政事:,分行政权,枢密使:,分军权,三司使:,分财政权,地方:,文官任知州,通判监督知州,集中财权:,设转运使,材 料,朱熹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4、请思考: (1)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是什么? (2)朱熹认为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了什么后果?他的看法是否正确?,北宋、辽、西夏形势图,2.挽救危机的尝试庆历新政(1043年),直接原因:,宋夏战争的失败激化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目的:,革除弊政、维护封建统治,人物:,范仲淹,宋仁宗,措施:,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结果:,失败,失败原因,改革触犯保守派官僚利益,遭到他们反对,宋仁宗动摇,影响:,揭开了北宋变法改革的序幕,范仲淹(9891052),范仲淹的故乡 苏州天平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仁宗,巩固练习1,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 )A.辽、夏的军事威胁 B.

5、土地荒芜、水利废毁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D.官僚地主隐瞒田产,逃避税收 2.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C,B,3.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造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由此得出的最大教训是( )A政治改革应与发展经济相结合B要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C必须提高办事效率,实行精兵简政D应加强地方防御能力 4.北宋统治者采用“分化事权”方法的直接结果是( )A.防止了文官武将专权 B.形成了

6、“积弱”的局面C.形成了冗官局面 D.导致财政入不敷出,A,C,二、王安石变法,1.背景,原因:,北宋积贫积弱,面临严重社会危机,财政危机,政治危机,边疆危机,条件,庆历新政奠定基础,宋神宗的支持,部分封建士大夫的推动,目的:,缓解社会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22岁中进士后长期在地方任职,对百姓疾苦、社会弊病有较多了解,学问、道德、政绩俱获称颂。王安石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刚正,意志坚强。至神宗即位,安石已是“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大家都认为“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必被其泽”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7、。 王安石,宋神宗赵顼 (10481085),宋英宗之子。10671085年在位,曾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即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有恢复河朔、革除弊政之志,用王安石行新法,励精图治。,2.内容,思考题 1)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原因是什么? 2)王安石认为农民不能生产的原因是什么? 3)王安石认为最好的理财方法是什么? 4)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生产过少,土地兼并 繁重的徭役,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缓解财政危机, 改变积贫局面。,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减轻人民负担 抑制豪强兼并 促进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8、,缓解内忧外患, 改变积弱局面,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军器监,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为变法育人才,造舆论,科举改革 整顿太学,培养了革新人才 宣传了革新思想,富国,强兵,育才,木兰陂,木兰陂位于福建莆田市,始建于北宋中期,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不仅抵御海潮,同时又截住淡水河流 灌溉了大片农田。,3.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现象,经济:,生产发展,财政增加,军事:,军力增强,扭转被动,局限:,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最终失败,性质:,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失败原因,触犯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指导思想有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用人不

9、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实施时过于急进,宋神宗动摇变法的决心,材 料,北宋习武图,根据上述两幅图片,概括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积极作用。,耕织图,材 料,1074年,河北闹旱灾,农民到处逃荒。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神宗,说旱灾是变法造成的,要神宗把王安石撤职。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神宗被迫将王安石免职。 王安石本人急功近利,求效太速,对于一些别有用心的奸诈投机者认识不足,提拔使用了一批贪官、小人来推行新法,结果是适得其反。使本应造福于民的新法成为祸害百姓之法,遭到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 王安石只看到豪强兼并、农民破产的事

10、实,并未看出之所以产生兼并的根源。他试图用和平改良的政策来解决社会内部的矛盾,但未看到矛盾的根源是封建势力与商人、高利贷者结合形成的剥削关系。而他要求的并不是从根本上斩除封建势力,只是用政府法令来限制腐旧阶层的一部分的利益,阶级利益的冲突在所难免。 根据上述材料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巩固练习2,1.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2.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主要目的在( )A.抵抗辽国的进攻 B.加强对农民阶级反抗的镇压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增强与大地

11、主斗争的力量 3.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B,B,C,4.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是( )A.农田水利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青苗法 5.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6.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同之处有(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限制了官僚地主的利益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减轻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A,B,D,7.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者,又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8.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A. B. C. D. 9.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实行的“更戍法”带来的弊端是(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A,D,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