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养老金会计问题研究(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306122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养老金会计问题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企业养老金会计问题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企业养老金会计问题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企业养老金会计问题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企业养老金会计问题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企业养老金会计问题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养老金会计问题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企业养老金会计问题研究(1)6100 字 【摘 要】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严重化,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我国形成了目前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然而,目前我国以企业为 主体的养老金会计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方面都存在缺陷,主要体 现在:不应将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和补充养老保险费用合并进行会计 处理;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不应该采取既定缴费计划的会计核算方法; 补充养老保险费用的披露要求未作规定。因此,有必要在借鉴国外 成熟的养老金会计核算经验之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的 企业养老金会计提出改进建议。 目前,我国缺乏庞大的高素质会计 师和精算师队伍,中小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也很缓慢,这些都是阻 碍企业养老

2、金会计发展的因素。尽管如此,在这些障碍得到克服以 后,我国未来的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应该有一个新的框架:基本养 老保险部分采用既定受益计划下的核算方法,并采取非资本化观点 处理养老金资产和负债;补充养老保险部分采用既定缴费计划下的 核算方法,重点在于披露部分。关键词: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 保险、养老金计划、养老金会计 Abstract Since the problem about aging populations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China has built the mode of institution about pension of t

3、hree levels after a serie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Hoany of draic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For instance,it is e approach to treat both basic pension and supplementary industrial pension;basic pension should not be regarded as DC plan;and there is no enough requirement about disclosure of supple

4、mentary industrial pension.So,it is important to learn some excellent experiences of other countries and to give some advisement in hoprove the accounting treatment of enterprise pension plans in our country. Noarket of small and middle enterprises develops sloent of enterprise pension accounting.Ne

5、vertheless,if these problems ethod in pension accounting:in the basic pension part,it odel entary pension part,it entary pension as DC plan and emphasize the disclosure. Key entary pension,pension plan,pension accounting 目录 一、序言 1 二、文献综述 1 三、研 究背景 2 (一)养老保险发展简史 2 (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模 式的变革 2 四、国外养老金会计处理方法分析

6、3 (一)美国的养 老金会计 3 (二)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养老金会计 4 五、我国养老 金会计处理方法分析 5 (一)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5 (二) 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5 六、对我国企业养老金会 计的发展建议 6 (一)阻碍企业养老金会计发展的因素分析 6 (二)我国未来企业养老金会计的框架设计 7 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 制度模式中,第一层次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为广大退休职工提供基 本的生活保障,它的覆盖面最广,也是我国养老保险的基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之内,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性地位不会改变。我国 的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统帐结合的方式,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个人 账

7、户全部由个人缴费形成,企业只负责缴纳社会统筹部分,需要对 这一部分的养老金费用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 险的目的在于提高企业职工退休后生活质量和福利水平,所以这一 层次的养老保险是解决我国城镇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突破口。尽管目 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年金替代率都很低,但不可否认它 仍然是未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支柱。从企业自身的角 度来看,为了激励员工、吸引人才,为员工提供退休后的养老金承 诺也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 可以预见,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用在企业支出中所占的份额将会逐 渐增加。这一点应当在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中有所体现。 在

8、2006 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 9 号职工薪酬中,将 基本养老保险费用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费用合并为养老保险费,对 其确认、计量以及披露作出了相关规定,形成了我国目前的企业养 老金会计。然而,准则中也体现出很多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中的缺 陷,企业养老金会计没有充分体现养老金的经济实质,也没有提供 足够多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尤其是年金市场发展完 善的美国)在企业养老金会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值得借鉴。因此, 有必要在参考国外养老金会计核算方法的基础之上,对我国目前的 企业养老金会计提出改进建议,这正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所在。 二、 文献综述 随着养老金越来越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关注,我国

9、的企业养 老金会计也逐渐由非规范化走向规范化。目前,在企业养老金会计 理论方面,已经就养老金的性质和企业养老金的会计核算原则达成 了共识;在操作准则方面,企业会计准则第 9 号职工薪酬 (2006 年)中亦涉及到对企业养老保险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1)养老金的性质:从社会福利观到劳动报酬观的转变 季晓东 (2001)、候新霞(2004)等均指出:社会福利观认为,职工退休 后不再从事劳动却仍然可以领取养老金,是政府在宏观经济领域发 挥功能的结果,是对国民收入所进行的再分配。因此,养老金在实 质上隶属于社会福利的范畴。与此相对应养老金成本的会计处理采 用的是“现收现付制”,企业在职工的在职期间并

10、不确认养老金成本, 只在实际支付时列入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劳动报酬观认为,职 工之所以可以在退休之后领取养老金是因为他们曾经为企业提供了 劳务服务,养老金与工资一样,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不同之 处仅在于养老金是以“递延工资”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此,在会计 核算中,不论养老金实际支付与否,都应当在将来有权取得养老金 的职工提供服务的期间将养老金成本系统地、合理地分配于各会计期间和各成本项目。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功能来看,其性质应该 采纳劳动报酬观的观点。 (2)养老金会计核算原则:权责发生制 原则和配比原则 由于将养老金的性质定位于劳动报酬观之上,潘秀 芹(2005)、金旭光(2003)等

11、认为养老金是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 分,是劳动报酬的递延支付。因此在职工提供服务期间,企业在支 付工资的同时,还要及时确认和计量这部分延期支付的附加价值, 并计人当期成本;企业在获得了职工提供当期服务的权利时,也就 负有了确认养老金负债的义务。企业的养老金费用必须在相关的权 利义务发生当期进行确认和计量,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费 用。这种分期计入与权责发生制原则相一致的,是权责发生制原则 内在要求的体现。另外,养老金的会计核算还应该符合配比原则。 养老金成本的发生是以职工提供劳动为依据,是其劳动报酬的一部 分,而职工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带来了相应的 经济效益。因此,针对企业提取

12、的养老金所作的会计核算要满足配 比原则的要求。在不同的养老金计划之下会计核算方法有所区别。 通过潘秀芹(2005)、候新霞(2004)等学者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既定缴费制的会计核算较为简单,由于不对未来的养老金支付水平 做出承诺,企业在每一会计期间仅就其应当缴纳的养老基金确认为 相应成本费用,当实际缴纳金额与按公式计算出的金额不符时才确 认负债(应付养老金)或资产(预付养老金)。既定受益制的会计 核算则涉及到养老金成本的分项计算、养老金负债和养老基金资产 的核算等十分复杂的问题。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 使得企业养老金会计只能采用既定缴费制下的会计核算方法。季晓 东(2001)仔细

13、剖析了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在中国的基本养老保 险应该采取既定缴费型养老金计划来进行会计核算。当然,随着各 方面条件的成熟,企业养老金会计,尤其是大企业的养老金会计可 以逐步过渡到按既定受益制计划来进行基本养老保险部分的会计核 算。例如,彭洋(2004)提出:中国应该建立混合型养老金计划的模式, 相应地,以既定受益计划的方式核算企业缴纳的基本养老金,以既 定缴费计划的方法核算企业缴纳的补充养老金。王建刚、王琴(2006)也 对我国的企业养老金会计作出了新的框架设计:养老基金资产采用 公允价值计价,养老金负债采用预计养老金负债的计量属性,养老 金净成本由当期服务成本、利息费用、养老金计划资产投资收

14、益、 前期服务成本和精算利得与损失,以净值列示于损益表。目前,大 多数学者将研究方向定位于:在借鉴国外养老金会计核算中的成熟 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我国企业养老金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提出可行的 建议。 三、研究背景 (一)养老保险发展简史 社会的养老方式在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家庭既是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因 此这一时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 的丰富、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加,这种传统的养 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劳动者在年老时丧失劳动能 力和收入来源之后,除家庭之外,越来越依赖于社会。这时

15、,就需 要由政府出面,运用国家的强制权力来保障劳动者退休后的基本生 活,实行“社会养老”。二战以后,各国养老保险保障水平逐渐提高, 表现为保障范围的扩大和享受保障条件的放松。在提高社会福利水 平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政府财政负担过重、 产品成本增加、竞争力减弱、助长部分人的懒惰情绪等等。以政府 或国家财政为单一出资人的完全“社会养老”模式出现了危机,养老 模式开始向个人养老模式回归,出现了“养老保险私有化”的趋势。 目前,根据不同的国情,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二)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变革 从养老保险的承担者这一角 度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6、的变化:新中国 成立-1969 年,由社会统筹养老保险,职工退休养老是纯粹的社会事 务;70 年代至 80 年代中期,企业完全承担了养老保险的义务,职 工退休养老由社会事务演变为职工所在单位的内部事务;80 年代中 期以后,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 目前多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第一层为政府通过征税或缴费方 式筹集举办的基本养老保险;第二层为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国家通 过立法鼓励或强制执行;第三层为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个人自愿参 加,政府给予政策优惠。 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体制的支柱, 职工退休后所领取的养老金中大部分来自于基本养老保险。我国的 社会基本养老保险管理采取统帐结合的方式,即社会统筹与个人账 户相结合。 实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向 之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不断深入的改 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养 老保险制度的缺陷暴露出来,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诸多 问题和严峻挑战。而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的特点契合了 我国养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