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培尖系列演练之诗歌鉴赏训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7618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6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培尖系列演练之诗歌鉴赏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培尖系列演练之诗歌鉴赏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培尖系列演练之诗歌鉴赏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培尖系列演练之诗歌鉴赏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培尖系列演练之诗歌鉴赏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培尖系列演练之诗歌鉴赏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培尖系列演练之诗歌鉴赏训练(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星教育网http:/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1 / 10高中语文培尖系列演练之诗歌鉴赏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 题。岁暮 唐 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 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末,时杜甫客居阆州 ( 今四川阆中 ) 。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 今四川成都 ) 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 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 ,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 分)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 分)

2、 【参考答案】1、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试题解析】 1 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

3、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2 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理解鉴赏评价)一般认为,“表达技巧” 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 句子 - 段落 - 篇章) ,分别是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 借代等)、表达方式 (记叙、 说明、 描写、 抒情、 议论, 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 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仗) ” ;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有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

4、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诗歌简赏】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

5、,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

6、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育星教育网http:/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2 / 10二、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 题。 (7 分)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注:徂辉:落日余晖。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 B、诗中“荣华东流

7、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 分)【参考答案】 1 、A 2、要点: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解析】 2010 年的诗歌鉴赏,既没考意象,也没考意境,炼字也没考,就剩下一个最为起码的要求 - 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单刀直入的方式,最

8、大程度地解放了答题公式或者说答题格式对考生的束缚,与之相得益彰的还有基本上跟学生把这首诗讲明白的第一小问。可以说,诗歌鉴赏在今年也基本没有什么难度可言,然而,“答题公式”作为潜在的门径,对于抵达答案依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越没有任何规约,思路的清晰程度就越能得到彰显。训练是否有素,对于考生的答题情况和得分高低依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高三的学生切不要被表象的简单所迷惑。客观题的B 、C、D三个选项中实际上已经把主观题的大部分答案“泄露”出来了,除了没说“怀才不遇”这个给分点之外,其他的在选项中都说到了。主观题题干提示非常明确,要求考生“结合全诗”作答,也就是说尾句的意蕴都可以在前面几句中找到

9、对应的答案,结合第五句中的“荣华”、第八句中的“无定”以及第九、十句注解中标明的典故,就可以得出答案了。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 分)访隐者 宋 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坞:山坳。山翁:此处指隐者。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 (1 分)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 (2 分)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育星教育网http:/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3 / 10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

10、酒还独倾。【参考答案】 1、踏 2、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3、A 【解析】解答1 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2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3 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 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四、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 分)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

11、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注 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3 分)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答案】 1、答案一: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答案二:(客观)视觉的阻隔: 江水、烟树隔断归路; (主观) 情感的阻隔: 思念之情无法传递。答案三: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 ;想象中的暮秋

12、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2、答案一: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答案二: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下片写抒情主人公灯前写信的细节,是实写;写抒情主人公“写了书”又“没人传”, “寻得雁”又“秋将暮”的内心活动,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把一个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哀婉复杂的心理刻画得细腻感人。答案三:整首诗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相思之情。词的上片写抒情主人公伫立“西头”

13、 ,隔着“江水” “烟树”远眺“江东路”的情形,是实写;“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是虚写,现实生活中无法与亲人团聚,便希望通过梦境来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样的愿望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大江。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了一个望眼欲穿、至情至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解析】 1 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隔,隔断、阻隔之意。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2 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解读。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

14、言的高度精炼性和表意的丰富性往往是通过省略、倒装、跳跃等形式完成的。其次,要坚持三看:看题目。不少诗歌的题目就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或者提供了感情基调。看作者。如果是熟悉的作者,我们可以回忆该作者的诗歌的风格及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看诗句。我们可以圈出意象、表达情感的关键字词(句眼),要留意表育星教育网http:/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4 / 10情达意的形容词、副词、颜色词。诗歌往往先叙事写景后抒情议论,抒情议论处往往揭示诗歌的主旨。答案包括三个部分:写作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内容方

15、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鹊桥仙七夕范成大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注】争:怎。1、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4分)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 分)【参考答案】

16、1、 (1)范词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 (2)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 2、通过“群仙相妒” (具体表现为“月姊满眉颦”和“风姨吹雨”)反衬“双星良夜”的美好。通过“旧愁多”与“新欢”少(“相逢草草” )的对比来表达“双星良夜”相逢的短暂。通过“重搅别离心绪”或“相逢草草”的“新欢”来反衬“归去”时所增添的“新愁”,以凸显两人感情的深沉。(列举任意两例,言之成理即可)【解析】 1 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作者的情感、态度。由于两词的作者的出发点和对待爱情的观点不尽相同,因此两作者的情感迥异:此词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感情只要是长久,就不在乎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