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285320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研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研究 -以湖南信息科学职业学院为例,开题报告,内容提纲,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与研究假设 三、主要参考文献 四、课题研究内容及重点解决的问题 五、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六、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七、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和难点 八、课题研究的总体安排及进度 九、课题研究的基础,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1 课题研究的目的 探寻大学生就业困 难群体的现状与成因,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援助工作的实施障碍,从而构建以高校为中心,政府、社会、机构、家庭、个人共同参与的“六维动力”就业援助模式,1.2 研究的意义,(一)理论意义。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就业状况、

2、社会对人才需求状况、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实施状况等现实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的内涵、内容、体系及制度构建,这将进一步丰富社会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同时,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工作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为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出台相关就业促进及援助政策提供依据。,(二)现实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对于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缓解当前社会就业压力,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 )、国内相

3、关研究:,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1年至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一直在70%左右,未就业的毕业生达30%,且待业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及其援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早在2000年,谢维和、王洪才在从分配到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一书中就提出“大学生就业困难”状况;2001年,谢可滔在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一文中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概念;2005年,曹欣荣在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与对策一文中探讨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对策。整体看来,相关研究文献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二、课题研究现状与研究假设,1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主

4、要有两种观点:1.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大学毕业后,持有国家颁发的大专以上的大学毕业证书,主观上渴望谋求一份职业却未能就业成为职业者的群体(谢可滔,2001)。2.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指两类大学生,一是指在严峻就业形势的压力下,被迫降低期望,委曲求全的进入中低等学历就可从事的岗位;一是指不愿降低标准而难以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吴同,孙哲,2006)。,2 、就业援助,“就业援助”这一概念正式提出是在2002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其中提出“对弱势群体要给予特殊就业援助”。对其内涵而言,有学者认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就是通过政府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和高校制定各种措施来帮助毕业后未能顺利就业的大学生就业

5、的过程,包括就业指导、就业推荐以及创造其他条件就业等(谢可滔,2001)。2007年,我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等途径,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这个定义把就业援助看成是各级人民政府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的优先支持和重点帮助,其途径有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等。,3 、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类型,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就业经济困难群体,主要指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 第二:就业形象困难群体,主要是指因为身体健康状况或体貌条件明显欠佳而造成就业困难的

6、群体; 第三:就业专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因为所学专业而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 第四:就业能力困难群体,主要是指因为个人能力明显低于职业要求而造成就业困难的群体; 第五:就业心理困难群体,主要是指因为心理素质偏低而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 第六:就业观念困难群体,主要是指因为择业观念不适应社会要求而导致就业困难的群体。 (天津师范大学,2007;米学芹、夏林童、刘家友,2007),4、大学生就业援助的对策,政府方面: 1疏通就业渠道。 2规范就业市场。 用人单位方面:应该抛除偏见,树立理性的用人观,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 学校方面:1面向市场更新专业,开设应用型课程;2通过各种渠道指导学生就业。 3.

7、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创业教育和创业指导。 学生个人方面:应认清就业形势,加强自我素质拓展,提高就业自信心 (谭晞,高茂兵,2006;李伯枫,张戈,邢希娜,2007;孟令国,2005;叶志筑,2005)。此外,还有学者从加强就业指导的角度提出“六化”对策,即就业体制规范化;就业指导全程化;就业指导全员化;就业指导专业化;就业指导信息化;就业指导一体化(贺轶文,张宏,曲志勇,2005)。,(二)国外相关研究:,印度 印度事务局早在1970年就发起了“就业援助计划”,提倡针对性的职业指导和增加就业岗位;还有学者研究援助计划参与者的特点以及参与援助计划可能会对个体职业生涯的影响(Faas,Daniel

8、 Gregory,1971)。 美国 美国学者在1994年提出大学毕业生尤其是残疾学生面临就业困难,提议建立大学生毕业生援助体系,重在州政府的法律保障制度(Francier.Murry ,Jim Machell,1994)。N/A还以不同国家和民族背景的参加援助培训项目的残疾学生(身体残疾、感觉障碍、认知缺陷、情感障碍等不同类型)为被试,研究了美国专门针对残疾学生就业培训和教育的机构对残疾学生就业的作用以及学生参与情况(N/A,2000)。,日本 为了降低大学生失业率,该国实行“雇佣对策计划”,对不能就业的大学生实施“早期就业援助及能力开发”计划(张喜福,2003)。日本的就业援助体系充分发挥

9、政府、大学、企业的作用,并把大学内部的就业援助作为援助体系的中心环节(李文英,2006)。 英国 英国的就业援助实施主体主要是社会和高校。就业援助协会(AFSE)是一个慈善机构,它试图以社会组织的形式,运用社会力量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刘常云,2007)。多数大学设立专职的职业服务部门帮助毕业生找工作和为难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特别服务。,国外相关研究,(三)、研究评价,纵观相关文献,其中不乏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成果,为今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客观分析,目前研究中也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主要有三个方面: (1)从研究范围上看,涉及面窄,研究深度相对不足。例如对于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10、成因、类型与对策等方面研究十分有限。 (2)从研究方法上看,前期研究有的侧重于传统经验式研究, 但在精细调研的基础上融理论与实证研究于一体的针对性研究并不多见。 (3)从所持观点上看,前期研究多侧重于对就业援助的短期对策分析,如政府各种优惠政策、失业保险等等,而关于如何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等制度性的研究,迄今并未得出满意结论。以上不足之处,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尽量克服与避免,并作为本研究的突破点。,(四)课题研究假设:,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受经济、观念、专业、知识、 能力、心理和生理等因素影响。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制度应该由国家政策、社会援助机构、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和

11、个人共同发挥作用实施,其中高校的内部援助为这一制度实施的中心环节。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包括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学业援助制度、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经济援助制度、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法律援助制度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信息援助制度。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体系应包括个人职业能力测评体系、社会人才需求评估体系、高校职业设计体系、就业援助质量评价体系等。,1谢维和,王洪才.从分配到择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周伟.中国的劳动就业歧视:法律与现实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李薇薇.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4曾湘泉

12、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张玲玲.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陈大为.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7卢现祥.制度经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8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9贺轶文,张宏,曲志勇.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5). 10李文英.日本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援助体系J.比较教育研究,2006,(5).,三、主要参考文献,11米学芹,夏林童,刘家友.大学毕业生就业困

13、难群体成因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 12巴玉玺.大学生就业率的理性分析J.交通高等教育,2004(5) 13沈延兵.我国大学生就业评价现状和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l). 14叶萍.论和谐社会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实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11). 15王守均.“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谈大学生就业现状J.零陵学院学报,2005(1). 16孙树枫.“十五”期间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浙江统计,2006(5). 17Faas,Daniel Gregory.A Study of Selec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14、Participation in the Bureau of Indian Affairs Employment Assistance Program on a Dakota Indian Reservation in the Northern Great Plains.ERIC.1971. 18FrancierMurry,Jim Machell.From transition to work lives:time to integrate student support systems,The Vocational Aspect of Education.1994. 19Moreau,Mar

15、ie-Pierre;Leathwood,Carole.GraduatesEmployment and the Discourse of Employability:A Critical Analysis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v19 n4,p305-324 Sep 2006. (EJ753005). 20 Robst,John.Education and Job Match:The Relatedness of College Major and Work.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v26 n4 p397-407 Aug

16、 2007.(EJ768358).,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重点解决的问题,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是指有就业愿望,正式进入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求职,在求职过程中处于相对劣势状态,且依靠自身力量无法实现就业或充分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受经济、家庭背景、观念、专业、知识、能力、心理和生理等因素影响。就业援助制度是就业援助目标、体系、内容、形式等的制度化,同时也是解决具体就业问题的依据和保障。 本研究旨在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制度”,“什么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制度”,“怎样构建大学生困难群体的援助制度”,“如何落实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制度”。,4.1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的现状研究,这部分总体回答“为什么要研究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制度”。内容包括现在有哪些部门和机构制订了大学生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的制度,他们是如何实施的,在实施中积累了哪些基本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障碍和缺陷(制度的、方法的、观念的、人为的等等),这些障碍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在现行体制下怎样才能超越和弥补,这些对我们将要构建的大学生困难群体援助对策和制度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