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步行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54247466 上传时间:2018-09-10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步行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步行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步行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步行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步行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步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步行(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解题四步行,常听学生说,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黑洞”,无从下手,碰运气兴许还能考好。其实,这些学生还没意识到许多潜在的阅读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现代文阅读是一种限制性阅读,是一种综合性智力活动。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着眼点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其立足点在于考查考生是否读懂了所给予的阅读材料。要做到真正读懂当然与考生的语文素养有关,但关键还是要有科学的方法。要遵循科学的解题步骤、掌握有效的解题技巧。下面我们谈谈现代文阅读的四个步骤,第一步:整体阅读,把握要点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

2、首先要看文章的题目、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其次要阅读全文,理清思路,分析作品的形象特征,故事情节及景与物的本质意义,联系背景,看作品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注意把握作品中的抒情、议论性文字,把握文章的观点态度。然后分析材料的要点,或者说,了解作者想通过文段告诉考生什么主要内容。应该说,被称为要点的东西,一般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内容有概括性,二是行文必定有支撑它、说明它的内容。把这些内容找出来,作上标记。,例如200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乡土情结,整体认知后,你就能明了本文的主旨是歌颂乡土情结,乡土情结的形成、发展、表现和升华为主线,而童年是人生的起点,“童年的烙印”在乡土情结形成过程是至关重

3、要一环,能否搞清“童年烙印”这一重要的词语所包含内容是能否读懂全文的关键。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把握全文、理清了脉络,再解答后面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一帆风顺。,第二步:审读试题,揣摩题路在整体阅读基础上,先读清题意,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试着从命题者的思维角度去揣摩。再从原文中找到题目相应的位置。例如2003年高考第19题“乡土情结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烙印”的对应题区位置在第二自然段。2004年广东省揭阳市调考现代文阅读(选文湖)的第21题“作者写出山、海、沙漠、河流,那么湖又是什么”的对应题区位置应在第二自然段。,第三步:对位推敲,摘

4、取答案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然后看在哪里可找到答案。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一般是在这个问题的上下文,这样势必在原文中去找,只要考生认真揣摩上下文,细心准确研读有关语段,定能从中找到答案。例如2002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话说知音)第19题“俞伯牙遇到了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兴奋和感激”,200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乡土情结)第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烙印”,第20题“作者在第三段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都能从上下文中找到答案。,附:

5、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的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着变幻无穷和神秘无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地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旋出来的?如此神奇的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自己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的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上稀”

6、了。(知音第二段)(2002年全国高考题),问: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答: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地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分析:从这两年的试题中我们看到,答案都是原文中的语句,并且在所提问题所在的附近,也就是说体现了上面的答题原则。答题时,我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明白命题者的问题出现在原文的哪个位置,在这个位置的附近找信息源,确定中心语句,把它摘取出来,然后加工组合。,再如:2005年江苏卷波兹曼的诅咒第16题:文章第三段阐述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请作简要概括。(不超过40个字) 答:媒介影响认识世界的方式,应当引导人们思

7、考,书籍有助思考,而电视排斥思考。 分析:题目指定阐述“波兹曼的媒介文化观”的内容集中在文章第三段;然后审清题,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文化观”再细读此段,提取有效信息。从答案来看,它的来源全都是原文,这类题就提醒考生要找准并组合好。,第四步:扣紧原文,整合答案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要做到准确整合出答案,就必须遵循下面两大原则:1. 以“原文为主”的原则以“原文为主”就是答案要从原文去找,只要考生能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找到的。甚至有的题目答案可在原文照抄。,

8、例如2003年高考选文乡土情结: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

9、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第19题,只要考生细读第2自然段,就可以弄清楚“乡土给人们打了哪些童年的烙印”,抄摘整合出“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等四方面内容。同样,第20题“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只要从原文中去找,也不难找出描写“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2. 以“原文为底”的原则以“原文为底”就是说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

10、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要求,或语句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例如2004年广东省揭阳市调考题选文:我喜爱湖。湖是大地的眼睛,湖是一种流动的深情。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早在幼年的时候,一见到北海公园的太液池,我就眼睛一亮。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是一个奇异的温柔,一种孩提式的敞露与清澈。该卷第19题:“为什么说作者幼年时一见到太液池就眼睛一亮?”,如果照抄原文,答为“湖是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一点奇妙”、“太液池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势必被扣分。这就要求考生要以“原文为底”进行加工整合,

11、表达为“在贫穷和危险的旧社会,太液池使读者感到了生活中没有被剥夺的那点奇妙和意外的惊喜”,才能得满分。再如2000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长城)第21题第2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这部分内容原文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但只要考生能认真阅读,以“原文为底”,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整合出“现实长城的开放”,从“外层空间能看到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句中,体会作者在看待长城时的自豪和自信。,例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21题,问“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答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分析:这道题的答案第二点是能从原文中找出来;第一点和第三点就必须根据原文的“民族凝聚力”、“乡土情结”的涵义进行整合。,总之,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阅读的过程是从印刷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活动,高考现代文阅读要求的是能准确而迅速地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并把它表达出来。这就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扣住原文迅速获取信息。只要考生能以此为原则,加强训练,就能取得满意的收获。,祝同学们得心应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