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会考复习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54206476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者爱人会考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仁者爱人会考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仁者爱人会考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仁者爱人会考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仁者爱人会考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仁者爱人会考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者爱人会考复习(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仁者爱人,复习目标,(一)基本要求: 1背诵1.6 、 5.26两章。 2掌握“病、伐、趋、微、其、经 ”在文中的意思,并重点掌握“立、达、盍、诸”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并默写下列语句: 就近取譬 被发左衽 一匡天下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4朗读并标注本课句式特殊的句子。 5明确“忠恕”内涵。 (二)发展要求: 6认清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 7正确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整体把握,1、说说文中各章节分别体现出孔子提倡的“仁”的哪些内容?,一(1.6)孝悌、谨信、爱众、亲仁。仁的根本:孝悌。强调仁爱是修身要务,学文倒是其次的事。 二(4.15)“忠恕”乃是待人的基本原则。忠

2、 (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恕(待人仁爱宽厚,推已及人)。 三(5.1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 四(6.30)博施济众。实践“仁爱”的方法:从小处着手(能近取譬)。 五(5.26)仁德爱民。(“仁”的不同境界:子路求仁,颜渊不违仁,夫子安仁。) 六(10.17)重视人,以人为本。 七八九(7.9/15.42/9.10) 哀人之哀、诚助盲人(关心弱者),注重礼仪。 十(7.27)珍爱生命,取物有度。 十一(14.17)大节大信而非小谅小信。,2、孔子为什么要提倡“仁”? 参考: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周室衰微,群雄纷争,礼崩乐坏,天下大乱,征伐不断,恃强凌弱屡见不鲜,社会中

3、充斥暴力、杀戮、阴谋、手段。孔子的仁爱思想,无疑表达了人民对生的渴望,对安定、秩序、和谐的新时代的期待;而其理论价值,则是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对“人”的价值的真正肯定。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和谐、亲善、美丽。(联系时代背景),1、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回答问题: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 翻译:愿无伐善,无施劳。 翻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这一章分别体现了子路、

4、颜渊、孔子怎样的性情志向?三者在“仁”的境界上有何差异?,文本研习,愿不自夸长处,也不自夸功劳。 对老者,使他们安逸;对朋友,信任他们;对年轻人,关心他们。 子路:侠勇豪爽,轻财重义,乐于助人。 颜渊:谦虚谨慎,克己为人,注重内在修养。 孔子:仁德爱民,圣人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子路求仁,颜渊不违仁,夫子安仁。,2、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2

5、分) 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2分) 参考答案: “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有德),是一种内在品德;“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有功业)。 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3、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0)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

6、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这两段话体现了孔子的仁爱观,孔子的“仁”的内涵是什么?请用第一段选文的原文回答。(1分) 孔子认为“仁者”应有哪些表现?请结合上面两段话作具体回答。(3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分) 有爱心,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能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推己及人; 能为大众谋福利,像管仲那样舍小信而取大信。(3分),4、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1)“然则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君主时,放置献

7、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3.22) (2)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从孔子的评价中可以看出孔子“仁”的含义是怎样的?,参考答案: 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 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的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他的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

8、”的标准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可以分离)。,5、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礼”(3.22),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维持天下一统方面的贡献,肯定其为“仁者”。由此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附论语3.22章【原文】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322)【注释】 归:钱库。摄:兼职。塞门:屏风。反坫(din):君主专用土台。 【译文】孔子说:“管仲真

9、小气!”有人问:“管仲俭朴吗?”孔子说:“他家不仅有三个钱库,而且佣人很多,怎么俭朴?“那么管仲知礼吗?“宫殿门前有屏风,他家门前也有屏风;国宴有酒台,他家也有酒台。管仲知礼,谁不知礼?”,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而管仲在失败后不能为公子纠死难,又做了原来政敌齐桓公的相。管仲看似违背了仁道。但孔子却明确地肯定了管仲的仁,原因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华夏的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说明, 孔子“仁”的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只讲求小谅小信。儒家思想是主张积极入世的。关心民生疾苦,始终是孔子的仁爱观。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

10、孔子在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孔子否认管仲知礼而肯定管仲为仁,也表明他的仁和礼之间存在矛盾之处。,6、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先亲亲(爱自己的父母兄长),然后推己及人,仁爱他人。墨子提出的兼爱思想是主张不分彼此,人人相爱,互相获利。两人的主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其根本点在于维护君君臣臣的等级关系和父父子子的宗族血缘关系。孔子的仁爱是以尊尊、亲亲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 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这就破坏了严格区分上下尊卑的宗法等级制度,所以孟子说:“墨子兼爱,是无父也。” 这一方面说明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有着根本区别(一强调等级、一强调平等),一方面也可看出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之间互相争论,批评对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根据解释写出出自本课的成语,被发左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