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阅读理解的有效指导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86787 上传时间:2018-09-09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诗歌阅读理解的有效指导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诗歌阅读理解的有效指导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诗歌阅读理解的有效指导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诗歌阅读理解的有效指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诗歌阅读理解的有效指导(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情三步曲 高中诗歌阅读理解的有效指导 广州市花都区第一中学江帆诗歌鉴赏试题是高考试卷中的难点,也是学生视为畏途的题型之一。很多学生反映答古诗鉴赏题时常常不知如何下笔;而很多教师也认为诗歌阅读鉴赏讲不讲都差不多,要靠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确,对中学生来说,读懂诗歌难,鉴赏诗歌更难,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得过且过,避重就轻。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诗歌鉴赏也是如此。“诗言志”, “歌咏言” 。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歌,感情就是其生命。根据诗歌这一特点,我们只有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写的是什么情”,才有可能继续分析它是“为什么要写这种情”“如何写的”“写得怎么样”等问题。所以,我认为,教师

2、要引导学生读懂诗歌,并能进行有效的鉴赏,关键切入口在于“问情”。一问:这首诗歌的情是喜是悲?诗歌的主要功能是表情达意,直抒胸臆是诗人表达情感时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所以,在鉴赏诗歌之初,首先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先要求学生寻找能直接反映作者感情的词语或句子,借助这些直现诗人感情的词或句子,学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倾向,从而为鉴赏诗歌的语言、意象、技法等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三闾庙戴叔伦(唐)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通读全诗,我们可以一下抓住诗歌的感情点“怨”。这个“怨”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但是,中国古典文学特别讲究“含蓄之

3、美”,因此,在我们接触的需鉴赏的诗歌中能够直接点明诗人情感的诗歌并不在多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人写诗作词更常用的抒情手法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所以,教导学生在鉴赏问情之时首先找出写景的词句,通过体味所写之景的“冷” “暖”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一层的鉴赏,应是最常用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

4、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 多么自由!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当学生在通读全诗,并利用直接寻找感情点或感知诗歌所写景物的“冷”“暖”色调的方法,初步确定了诗歌的感情倾向之后,教师应要求学生“二问情”。二问:这首诗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情?要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教学生关注诗歌的“辅助理解的三大关键点”,即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1. 关注题目如: 三闾庙戴叔伦(诗文略,可览上文)通读全诗,学生可快速抓住“怨”这一感情点。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个感情点再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怨”?从诗句可知,

5、“怨”的主体是屈原,再关注题目三闾庙,我们可知,三闾大夫就是屈原,诗人是经过三闾大夫的庙,凭吊古人,感怀自身,借写三闾大夫的怨情,来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怨之情,这才是诗歌的真正主旨所在。2. 关注作者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诗文略,可览上文)通读全诗, 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中景物的开阔、幽美、欢快、自由的特点, 这样充满“暖”色调的景物背后所蕴涵的感情必然是愉快喜悦的。“诗人为什么喜”?从题目“水槛”可知,诗歌所写之景是四川杜甫草堂的水槛,再关注一下作者杜甫,了解杜甫生平的学生就可很容易地理解作者为什么在这里是如此的轻松愉悦。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身逢乱世,一生颠沛流离,此诗所抒

6、写就是诗人在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生活,心情怎能不轻松愉快?3. 关注注释如: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注 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诗后注释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生物好像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 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景因这样的情而生动,这样的景也淋漓尽致地衬托出了诗人遇赦后的极其欢快的心情。学生解答了以上两问,应该已经初步准确

7、地把握住了诗歌的主旨,接下来就可问关于诗歌情感的第三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解答涉及诗歌的意象、语言、技法,它们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点设疑所在。三问:这首诗是如何抒写这样的感情的?答案方向:1. 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如: 三闾庙戴叔伦(诗文略,可览上文)此诗因为要写“怨”情,所以诗人选取了“日暮”“秋风”“枫林”等萧条的意象,来渲染一种冷寂凄清的氛围,从而将一种幽怨哀伤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时,要提醒学生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合理联想,从而理解诗歌的

8、内容,达到鉴赏的目的。2. 运用传神的语言来体现作品内蕴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传神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诗文略,可览上文)诗中的第二联描写生动,“引”“衔”二字生动传神,是该联的诗眼。高飞的大雁带走了心中的忧愁与苦闷,月出山中,就像是山(“远山”或“君山” )为人们衔来了美好与团圆。“引”和“衔”两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遇赦后喜悦的心情。再如:“微风燕子斜”,一“斜”字,化动为静,刻画出一种悠然的情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以“噪”衬“静”,以“鸣”衬“幽”,使“静”的特点更为突出,更为鲜明。“红杏

9、枝头春意闹”,一“闹”字以动态写静态,表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给人以美好享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诗歌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练、形象、抒情的特点。所以,我们应教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紧紧把握住那些最能体现题旨、最能开拓意旨、 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大多数是动词、形容词、活用的数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语等,它们是读者窥探诗歌内容的窗口。学生如果能分析清楚这些词的内涵,就准确能进入诗歌意境,感受诗

10、歌情趣,领悟诗歌旨意。3. 使用适合的艺术手法强化表现效果诗歌与所有的文学作品一样,都会借助合适的艺术手法来使塑造的形象更生动,使想要表达的感情更浓烈。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诗文略,可览上文)诗人此时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的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快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此联上句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诗人的欢欣喜悦之情也透过此景表达得淋漓尽致。诗歌鉴赏常见的艺术手法有几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篇章结构。它是高考诗歌鉴赏常见的设疑点,对于它的表达效果的鉴赏分析,除了对诗歌的整体把握之外, 还需学生一定的知识储备,即对各种艺术手法的概念的明晰、相似概念的区分等等。总而言之, 诗歌不管怎么写, 其最终的目的是抒情、明志。所以,我们在鉴赏时紧紧围绕“情”这一中心, 依循正确的路径将它一点点读明白,一步步想清楚, 这应该是我们的古诗鉴赏训练课使学生举一反三,真正提升阅读鉴赏能力的关键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