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9 导论3 管理的发展2中国 河海大学考研专业课 管理学原理PPT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54176378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 9  导论3 管理的发展2中国   河海大学考研专业课 管理学原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0 9  导论3 管理的发展2中国   河海大学考研专业课 管理学原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0 9  导论3 管理的发展2中国   河海大学考研专业课 管理学原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0 9  导论3 管理的发展2中国   河海大学考研专业课 管理学原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0 9  导论3 管理的发展2中国   河海大学考研专业课 管理学原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 9 导论3 管理的发展2中国 河海大学考研专业课 管理学原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 9 导论3 管理的发展2中国 河海大学考研专业课 管理学原理PPT(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管理的发展 之四中国思想,本节目标,本节主要介绍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重点在于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及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主要管理思想。,1 宗法血缘组织,1)国家形成模式 部落联盟与酋帮模式 西方从家族到私产再到国家,国家代替了家族;中国是由家族到国家,国家混合再家族里面。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因为工商企业这样的组织而产生的。那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因为何种组织而产生的呢? 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组织。,2)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服务于中国古代血缘宗法组织(宗族)的需要,由宗法观念演生而成,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治国之道”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孕育期:殷周;雏形期:春秋战国;定型期(秦汉);

2、强化期(宋明);转型期(清至五四),2 先秦管理思想,1)儒家管理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 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思想出发点:治理国家关键在于对人的治理,对人的治理关键在于得人心,因此必须靠人,用人道来治理人。P215,基本概念:仁。包含有人的基本规定性(仁者,人也);伦理道德(爱人);人格理想(圣人)和社会理想(大同);行为准则(克己复礼,执中求和)。 人性假设:人性本善 合法性:个人集权(禅让制世袭制)王朝正统天下共主华夏统一。 合理性:天命论(天子)敬德(表率)保命。,治国模式:德治教化,修身治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社

3、会组织方式 内仁外礼:内心守仁,对外有礼节。 执中求和:中庸和谐 治国理想:小康社会,大同世界,2)道家思想,老子(前571前500之间) 思想出发点:P229 道法自然。道是宇宙之本源,万物之母;万物皆由道而生,以道而存;道蕴涵着万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所以君主应该无为而治。 治国理想 小国寡民 治国手段: 无为而治,治理国家时应遵循社会发展之规律,顺其自然的作为。,无为而治: 君王的有为是引起社会祸乱的根源。 君王应不对人民强加妄为。 人民自作自息,自生自灭。 治国主体必须消灭使民有为的社会条件,使民陷入不能或不敢为的境地。 少扰民、愚民。 治国谋略 造成无智,无欲的社会不发达环境,实行以智

4、治愚,实现君王对百姓的有效治理。,3)法家思想,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P237 以法治国,严刑峻法(秦孝公) 慎到(前395年前315年 ) 慎到认为,治国因势则可治,反之则有违天道,必不能保有国家 。势的意思指权势、时势。 因势因法。发对人治,主张法治。 申不害(约前385-前337) 战国时法家政治家。主张法治,尤着重“法术”。即君主要有懂权术。,韩非子(约前280前233) 喜刑名法术之学 抱法、处势、用术 法治思想: 法治即以法治国。法为公布于众的成文之法;法必须根据人情或人性来制定;法的内容就是赏和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立法的权力在君主。,势治思想: 有法还不行,还得有势,即

5、要有强制力。势是对法的权威性的保证。 术治思想:治官吏不治民 手段和方法:使用德才兼备的人;专职转任;以法择人;逐级提拔。,治国理想:富国强兵、增强实力、称王天下 治国手段:耕战政策 治国模式:抱法、处势、用术 治国思想:法治、势治、术治。,4)墨家管理思想,墨子。一说(公元前479年前381年),另一说 (约前468-前376年)。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治国理想: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平均平等“天下一家”的理想社会。 理论基础:“以天为法”,“兼爱天下之百姓” 治国模式:兼爱非

6、攻,兼爱交利。 政治组织方式:尚贤,尚同(统一) 经济组织方式:生财固本,发展农业生产。 言必立仪:认识必须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P248,中国先秦管理思想之总结,由于中国的“人治”思想占主导地位,加之中国古代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没有发展起专门、独立的管理学知识,从而也不可能促成现代化大生产的高速发展,造成生产力水平落后,无法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竞争。,中国从古以来的治国之道是“人治”,得人心 以人治人,即依靠圣贤名君来得民心 1.儒家的治国思想以德治国 儒家人格理想境界: 手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目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道家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

7、3.法家的治国思想以法治国 4.墨家的治国思想兼爱治国,3 封建管理思想的形成,1)士人阶层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开始瓦解,作为培养贵族低层的士人的官学解散,士人获得了思想和精神的自由。 2)百家争鸣 齐国的“稷下学宫(前374前221)”,培养了众多的士人。 3)稷下学宫的黄老之学 儒家、墨家是显学 道家就说自己(老子)继承了黄帝的学说。,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道法结合:道生法,君主据道立法 道儒结合:在重视道和法的时候,也重视仁、义、礼。 道墨结合:重视国家百姓之利,兼爱无私,尚同尚贤,尚俭节欲。 黄老之

8、术,4)封建管理思想的形成,秦(前221前206):崇法轻儒。 政治统一后寻求思想统一,试图借助思想统一保证政治统一。严刑峻法的残暴统治。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初期:黄老之术 西汉是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所以治国的任务还是落到了士人阶层身上。,汉高祖:推崇黄老之术,无为而治 承秦制:以秦之遗规,定汉之国制(萧何) 轻徭薄赋,与民休养 儒家的内仁外礼内圣外王,但不符合汉朝的情况:武力称王,圣者为王不符合“天下定一”。 董仲舒: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以王定圣, 天人相类,依据自然节气将圣贤分层,在“君权神授”解决了“圣”与“王”之矛盾的基础上: 1重建宗法家族家长制大家族来强化“天下共主”

9、的观念 2移孝做忠,使忠成为下对上的责任 3将忠渗透到孝中,完成了忠孝互释。 从而完成了“三纲五常”的释义。完成了儒术的政治化要求。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仁、义、礼、智、信。,汉武帝: (前134年,建元7年)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中国2000余年的政治学说。,5)儒家思想的学派结构,儒为主,道法相辅P275,老庄黄老之道家 无为而治,援道入儒,韩非之法家 以法而治,阳儒阴法,以儒为主 董仲舒之儒学 内圣外王,4 中国现代管理简介,中国引进西方管理思想管理创新 (1)改革开放带来东西方“文化激荡” 文化激荡不同时空之间文化的冲撞、融合,以及由此所引发的社会进

10、步和社会破坏。 (2)中国传统文化在东西方文化激荡中不断获得养分,从而能够绵延不绝。,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生,管理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与延续剂,世界多元文明蕴涵着多元管理文化。任何一种新文明的出现,其本身即意味着一种新文化和根植于新文化的管理思想的产生。,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基本假设),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 西方发达国家 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 发展中国家,1 社会转型伴随管理转型 社会转型引发管理转型,管理转型支撑社会转型,管理转型与社会转型的同步是确保和加速社会转型成功的重要条件,2 管理嵌入社会文化 管理是社会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管理嵌入社会文化,即管理受制于并反作用于社会文化,三

11、种不同社会的管理,农业社会的管理 由一个或多个人对他人施加影响,促使人们合乎规范的生活,强调平均与共存,达成以有序、统一和稳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与组织的内部和谐状态,实现预期目标。,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管理 由一个或多个人对他人施加影响,促使人们积极协调地工作,强调效益与效率,达成以斗争,变革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与组织的外部竞争环境,实现预期目标。,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的管理 利用知识进一步发掘知识和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的转变为生产力,而进一步发掘和应用知识的知识,也就是对知识的管理。,中国管理创新的任务之二 抗西方霸权主义干扰,中国管理创新任务之一 反专制式人治管理残余,专制式人治管理,指整个

12、社会或该组织存在着一个权力高于一切、大于一切,不受任何限制和可以为所欲为的最高领导者,这个领导者按个人的意志和情感对整个社会或组织实施管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经济上的贪婪攫取性;政治上追求强权;走向霸权主义。,管理的文化特性,决定了中国的管理创新既非“全盘西化”,也非“照搬祖宗”,而是双方交流、碰撞中的“新生”。,改革开放中的管理转型,一元化利益结构,利益主体多元化,个人利益和局部利益必须服从以 国家为代表的整体利益。 为了整体利益,个体利益分配平均 化,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主体 意识淡化。 形成人们对政府高度的依赖性, 最终失去奋斗、进取精神和毅力。,形成以家庭和企业为单位,以社区 和地区为单位,等等的利益主体出 现。利益问题成为合理、体面、理 直气壮去追求的东西。利益意识的 复苏转化为追求利益的行为,最终 引起社会利益格局的根本变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多元化利益格局,不同利益主体的精英分子与代表人物产生, 并走上政治和思想舞台,寻求利益,政治、思想多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