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农业诗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71160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农业诗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杜甫农业诗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杜甫农业诗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杜甫农业诗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杜甫农业诗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杜甫农业诗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农业诗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杜甫农业诗研究在八世纪的中国大地吟唱的农事与生活之歌古川末喜著谨以此书献给以务农为生的母亲目录说明体例关于诗歌的训读第一部秦州时期第一章秦州时期杜甫的归隐计划和对农业的关注第一节离开长安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二章杜甫与 薤诗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二部成都时期第一章浣花草堂的外部环境地理景观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十二节第十三节第十四节第十五节第二章浣花草堂时期歌咏农事与生活的杜甫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三部夔州时期的农村生活第一章杜甫诗中所歌咏的夔

2、州时期的瀼西之宅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二章支撑杜甫农村生活的佣人与夔州时代的生活诗歌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三章由底层生活而生的反复思索杜甫在夔州的瀼西之宅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四部夔州时期的农事第一章杜甫的柑橘诗与柑橘园经营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二章杜甫种植蔬菜之诗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节第十一节第三章杜甫的种稻之诗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附一杜甫相关地图瀼西相关图附二杜甫年表后记初出一览索引(人名地名农

3、事相关词语杜甫诗歌题目)第一部秦州时期第一章秦州时期杜甫的归隐计划和对农业的关注凡例一、杜甫的诗歌原文,选用的是清朝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全五册(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第一版、一九九五年第四次印刷)。只有杜甫诗的诗题用括号圈起来。二、试题前的四个数字,前两个的汉字数字代表仇注本(以后都这样简称)的卷数,后两个阿拉伯数字代表该卷内的页数。三、仇注本的编年方法,是在旧注基础上批判性地继承的,可以说是相当贴切的。本书也基本上按照仇兆鳌的编年法。因为仇注本是按诗歌的创作年序(以及背景)排列的,因此只看卷数,就能对这首诗是在何时何地创作的有一定头绪。并且因为仇注本多被作为注释书和研究论著的原文,只要清楚了在仇注

4、本里所在的卷数和页数,寻找诗歌的时候就很方便了。仇注本对原文文字各种各样的异同作了相当仔细的注释,直截了当地就能了解其他原文的情况。 文字的异同也有纯粹是误写的情况,也有对于诗句的解释发生产生的情形,这时对于杜甫诗句的解释范围就会扩大。当然仇兆鳌当时没能看到的原文,我们今天就比较容易能看到了。仇注本的注释如网罗般极为详尽。尤其是杜甫使用的诗歌语言,在杜甫以前是怎样被使用的,或者是怎样被作为新词创造出来的,以上溯时代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但需注意的是,和诗文没有关系的古代用法中,能发现这个词是首次出现的情况。这想必是仇兆鳌认为这个词应该按照古代的意思,而不是认为应该解释这个词吧。不过这一点似乎屡次

5、被误解了,常常被提出为是仇注本的一个缺点,其实与其说仇兆鳌是根据这项工作解释词语的意思,不如说是表示这个词的由来。四、我认为仇兆鳌对于杜诗的解释非常合适,是在通晓关于杜甫的细节基础上,以鸟瞰式视角进行的。 他的以诗意连缀而成的文章,有时甚至富含诗的韵味。可以说是引用众多古人的注释而成的旧注集大成之作。对于杜诗的解释,只要仇注本中有一个解释的话,总能找到办法,这样说并不过分。甚至可以说没有仇注本的帮助的话,要理解杜诗会很困难。并且关于仇注本,近年来佐藤浩一氏展开了孜孜不倦的研究。五、杜甫的诗集几乎完备的时期,是在北宋中期的十一世纪中叶,现存的代表性的宋代注本齐备的时期,是在一百五六十年之后的南宋

6、中叶了。关于诗歌原文里文字的异同、以及有问题的地方,按需要应该参考以下宋本的原文。仅限于不能遵照仇注本的时候加以标注。 王洙(王琪)的 (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以及补遗一卷) 张元济续古逸丛书本在一九六七年由台湾的学生书局景印之后采用。还有简便的王学泰的校点本杜工部集(全二册、新世纪万有书库、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的卷末校勘记也很方便。 吴若本作为其替代的全唐诗(扬州书局本)卷二一六卷二三四。还有清代钱谦益的钱注杜诗二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九年)这是因为通过钱谦益本,能够在全唐诗本中反映出吴若本来。 赵次公本采用了林继中辑校的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四年) 蔡梦

7、弼的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古逸丛书中收录的覆麻沙本杜工部草堂诗笺四十卷,由台湾的宏文书局影印,以及选用了中文出版社影印的杜工部草堂诗笺补遗十卷郭知达的杜工部诗集注(九家集注杜诗)三十六卷,故宫博物院中有题有“景印宋本新刊校定集注杜诗” 的一九八五年的影印版本,这里还选用了台北的一九六六年的翻刻本杜诗引得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特刊十四以及四库全书本王十朋(託名)的王状元集百家注编年杜陵诗史三十卷中文出版社影印了黄永武主编的杜诗丛刊黄希、黄鹤父子的黄氏补注杜诗三十六卷,原题为“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这里方便起见选用了四库全书本。无名氏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二十五卷,四部丛书初编所收录。五、历代的注释,

8、除了上面列举的宋本以外,主要参照以下书目。这里的书目中没有注释的,会在本文里随时注解。并且本文中引用了这里列出的书目内容时,第二次以后就省略书目,只显示其卷数。明代王嗣奭(1566-1648 ) 杜臆 (选用曹树铭增校杜臆增校,艺文印书馆印行,1978年再版)清代的杨伦(1747-1803 ) 杜诗镜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六、近代以后的传记以及译注,主要参考以下书目陈贻掀杜甫评传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8年)铃木虎熊杜少陵诗集(续国译汉文大成,国民文库刊行会,1928-1931年。选用日本图书中心1978 年再版的版本)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

9、9 年)李涛松、李翼云全杜诗新译(中国书店,2002 年)关于诗的训读法本书采用的诗歌训读风格和传统的训读法不同。本文里引用诗句的时候,逐一在语句后附上说明和翻译的话,行文会变得繁琐,很难找寻到论点的脉络。因此为了尽可能不在语句后附加说明,设法以兼有口译的方式进行训读。其方针大致上如下所述。以汉字的振假名作为大胆的翻译语,因此其读法并非字典上的正确读法,并且有大幅超越汉文训读习惯的情况。这种情况还请读者加以了解。比如:虽说如此,这也只在无何奈何的情况下采用,尽可能还是侧重于传统的训读法。为了明确文意, 主语和目的语以及副词和动词等,用平假名比较自由地进行附加,比如:这种情况下,原文里没有用的汉

10、字,在训读文里不能随便增加。因此,从训读文里除去平假名以后的汉字部分,必定与原文中的汉字一一对应。说明典故之类的,无论如何都需要原文以外的汉字的情况,就加在()里表示。因此()里有汉字的情况,是在原文以外加以补充说明的。虽然尽可能地尊重古代汉语的语序,但也有不得不改变语序的时候。外来语也有用片假名表示的情况,比如:一部分名词,为了加以突出也有用片假名表示的情况,比如:关于字体, 原则是原文以旧体字,训读文以新体字表示。但其中有些由于种种情况统一以新体字表示。以上是本书中作出的最后手段,虽然重复了很多次,但绝非标准的训读文。其目标是使读者第一次阅读就能明白意思,听到就能理解。然而,也有力所不及,

11、离理想情况相当遥远的地方,丧失了训读高雅的格调。不过我认为这是一个容易理解汉语诗歌并享受其中的方法。第一部秦州时期第一章秦州时期杜甫的归隐计划和对农业的关注第一节离开长安七五九年七月, 这一年四十八岁的杜甫,辞官后朝向秦州开始了旅行。并且在这以后再也没有踏上故土长安和洛阳的土地。我认为,杜甫辞去他所任最后的实质性官职华州司功参军,是有着各种各样原因的。以往多以躲避长安方向的战乱饥荒,或者对于肃宗朝的政治失望等加以说明。最近又出现了其他的诸如杜甫自身性格、对家人的情感、 华州司功参军任职期间的职场关系等等众多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观点。恐怕这些才是正确的吧。不过在这些观点之中,被从作为近侍官的左拾遗贬

12、谪到华州地方官的杜甫,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被肃宗疏远的事实,不得不将此视为自己的无能。 并且已经认识到这样的小官无论怎样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难道不是他辞官的根本原因吗?不管怎样,像杜甫一样理想远大、想象力丰富、感性细腻的人,任华州司功参军之职,负责每天必须正确处理大量文书的实务性工作,是相当辛苦的吧?白居易或者元稹的话,能够顺利完成这样的实务性工作,还能写出好诗来。不过暂且不说那些长篇的政治论文、形势分析、人才推荐,如此细致入微的工作是不适合杜甫的。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之后,并未在长安继续住下去。至于离开长安的原因,杜甫自己说过,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无法继续在长安住下去。寄给朋友高适和岑参

13、的诗八18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如下: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这里所说的 “边疆”,虽然仇兆鳌注释为东柯谷(后述),不过在这里广义上指的就是秦州吧。 长安一带在安史之乱后,物价飞涨, 谷物之类的价格比战乱以前高出百倍的情况时有发生。 旧唐书卷一九零下、文苑传下的杜甫传中,也能从上下文关系中,得出杜甫离开长安的原因是“粮食太贵”。如此一来,就能得出杜甫离开长安的原因之一是经济因素的结论。秦州位于离长安大约450 公里的地方,路上需要翻越2000 米高的陇山。虽说如此,杜甫一家旅行的道路,是经过临洮到达河西走廊重要城市凉州(武威) 的干线驿道的一段。 七 19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三

14、中,这样写道: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马骄 珠汗 落,胡舞白蹄斜。年少临洮子,西来亦自夸。唐代的驿道“大致三十里一站,天下的驿站大约有一千六百三十九个”( 旧唐书卷四三) ,每十六七公里有一站,并且“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適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卷七) ,还有商店和旅馆,比我们想象中的更加便利安全。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前后之际,由于杨国忠的乱政,变成了 “於是当路店肆多藏闭” (同上)的状态。杜甫经过秦州路的时候,已经是安史之乱之后,主路应该变得很萧条了吧。即使如此,对于西线防御极为重要的这条主路,一旦国境上发生事端,需要保证能够把烽火一个个传递到长安的秩序。三年前的夏天,长安陷落前关东一带陷入了恐慌状态,杜甫从在那以前家人寄居的白水县向北逃去, 经过彭衙、华原、三川后向鄜州避难(二三 22 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 、五26 彭衙行,这一次与之前的避乱难民的旅行不同。并且最终仅仅在秦州停留了前后大约不到三个月。从秦州向同谷, 进而从同谷南下到成都。这一次的进入秦州,已经不是之前在严寒时期翻越险要山道的困难旅行了。大概杜甫一行人是在比较好的季节,没有发生大的事件的时期,肯定连一个月也不到就到了秦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