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下《运动和力》复习提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65579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5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运动和力》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运动和力》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运动和力》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运动和力》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运动和力》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运动和力》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浙教版七年级下《运动和力》复习提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七年级下册第三章运动和力复习提纲第一节 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二、机械运动1. 定义 :科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简单的运动。2. 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

2、线运动。(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时间相同比较通过的路程. 路程相同比较所用的时间长短. 4.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计算公式: v=s/t 变形 t=s/v, s=vt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1 米/ 秒 = 3.6千米 / 时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时间 t 没关系5. 变速直线运动 定义:运动快慢时常

3、在改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速度,v=s 总/t总6. 速度常识 :人步行的速度为1.3m/s ,自行车的速度为4.2m/s ,高速公路上汽车的速度约为100Km/h,动车组的速度约为200Km/h,大型喷气式飞机的速度约为900Km/h,空气中声速为340m/s,光和无线电波(电磁波)的速度3108m/s。第二节力的存在一、力的作用效果(F)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A对 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 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2 2力产生

4、的条件: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但是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3力的性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记忆:等大、反向、共线、异体、共存。)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5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简称牛,用N表示。6力的测量 :

5、测力计 :测量 力的大小 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 (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使用注意事项:观察:量程、最小刻度(分度值;检查指针是否指零;测量时拉力应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拉挂钩,且弹簧不能与面板摩擦;读数时,应让视线与面板相垂直;测量的拉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拓展】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易错辨析】要注意弹簧长度和弹簧伸长的长度的区分,

6、后者是弹簧长度的变化量,而与拉力大小成正比的是这个变化量。同时在表述时不能说拉力与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因为弹簧的长度变化是因为受到了外力作用,而不是反过来。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8力的表示法:A 力的图示 (精确表示):科学上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直观地表示力。这种表示力的图形叫做力的图示 。具体做法:确定受力物体确定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 .从力的作用点出发,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在箭头边上标上力的大小和单位B力的示意图:只需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9. 弹力(1)定义: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压力,支持力,

7、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2)大小: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假设弹簧原长为L1, 发生形变后的长度为L2,则弹簧的伸长量为L= L2- L1)成正比( F=kL,k 为胡克常数,了解)。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3 (3)方向: 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注意】物体发生形变时,产生弹力的方向与引起物体发生形变的力的方向相反。如一物体静止放在桌面上,物体会对桌面产生一个垂直桌面向下的压力,使桌面发生形变,而桌面对物体产生一个与压力方向相反的弹力,即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方向垂直桌面向上。我们所说的压力、支持力、拉力等从本质上讲都是弹力第三节 重力1.

8、原因: 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2. 重力: 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gravity)表示。注意: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因为地球引力(万有引力)是指向地心,而地球在自转,当然我们也在跟着旋转 ,那就要有一个力提供我们做向心力(指向物体所在纬度圈圆心),地球上的物体所需的向心力比万有引力要小 ,那么 ,余下的就表现为重力了3. 大小: 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G=mg,g 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 ,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4. 方向:

9、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辨析】重力和引力的区分: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但重力并不等同于地球的引力。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竖直向下 是一个特殊的方向,是指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垂直向下是指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的方向,若接触面是斜面,则垂直斜面向下。5. 作用点: 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第四节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三次

10、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4 2牛顿第一定律: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

11、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惯性:定义: 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

12、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

13、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第五节二力平衡1定义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称二力平衡。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5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

14、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画图时注意: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第六节 摩擦力1. 摩擦力( 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friction)。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摩擦力普遍性: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必须相互接触;两物体之间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两物体相互挤压,发生形变,有压力的作用;这三个条件缺

15、一不可。不仅固体间会产生摩擦,液体和气体之间也会产生摩擦,且相同条件下,液体产生的摩擦比气体产生的摩擦大(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所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其实意思就是说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是阻碍两个相接触物体间的相对滑动。”相对运动“就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被观察物体所发生的运动。如人走路。脚向后蹬地,脚相对地面运动的趋势是向后运动的,为了不让脚向后滑动,所以向后蹬地的脚受到的摩擦力是向前的。人的前脚着地时,本来是向前的,现要立即停下,就有向前滑动的趋势

16、,所以要阻碍它向前滑动,脚受到的摩擦力就是向后的了。( 3)大小: 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可通过对物体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2.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 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滚动(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 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 滚动代替滑动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6 第七节 压强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 表示压强, F 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