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54954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辨析孔子与老子思想观念的差异孔子和老子是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论语和老子中。孔子的思想核心是:重视“仁”、强调“礼”,主张“中庸之道”;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主张“道法自然” ,提倡自然之道, 尊重自然, 回到自然的状态,老子的思想中处处渗透着“自然主义”。孔子和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期,垂死的奴隶主阶级日益腐朽,荒淫无耻,穷奢极欲,醉生梦死,政治日益腐败。新兴地主阶级正在崛起,经济实力强大,开始夺取国家政权。社会动荡,战争频仍。孔子和老子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社会的黑暗、 战火的弥漫、 失势奴隶主贵族的哀叹、广大人民痛苦的

2、呻吟,都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引发他们的深思,这一切,都成为他们政治思想产生的深厚土壤。在对社会黑暗现实冷静分析的基础上,他们都阐发了深邃、丰富的政治思想. 虽然他们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与哲学家,而且生活的时代背景相似,但是由于思想核心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下面将会更加详细地进行阐述。一人生态度老子和孔子都是生于乱世, 因而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都十分不满。孔子和老子都是入世的 , 但在为人立身处世的态度上却有所不同。孔子立足于现实社会, 把“仁” 看作人生最高追求, 同时又是处理人我关系、群己关系的基本原则。“仁”的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人”。孔子由于历史的局限, 是按尊卑、

3、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他竭力维护“君君, 臣臣 , 父父 , 子子”的等级有序的封建制度, 孔子认为人一旦能够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只有行仁守礼,才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秩序。老子立足于宇宙、自然, 认为人生的总原理应该是顺其自然的, 因而他提倡“无为”, 摒弃“有为”。他认为“无为而无不为” , 反对政府及统治者的“有为”之政, 对封建社会所认为的善之德目, 如圣、智、仁、义、礼以及其他伦理道德规范, 一概采取否定的态度, 老子认为人们是生而平等的, 无贵贱之分 , 万物是自然生长的, 每个人也应当能按照自己的本性发展而不受外界力量的阻碍。老子强调“无

4、为”的结果是“无不为”。孔子和老子在人生态度上相比, 孔子表现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认为人应该努力提高个人修养 ,严格按照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言行, 提倡积极进取的入世态度, 要求人们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人格完善, 实现拯救无道现实的理想。老子则表现出绝妙的人生智慧, 他洞悉社会发展规律, 并施之于人生,为人们更好地完善自己的个性, 提供了无穷财富。 同时两人又各有局限性, 孔子重集体、 社会利益则不免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老子重个性发展则不免淡化了个人对社会发展的责任。二战争观念老子和孔子都是生活在春秋时期。那时诸侯争霸, 战争十分频繁。 贤哲们虽然讨厌战争,但生活其中, 为现实环

5、境之所趋,莫不相继致力解决之道。有关战争和战争准备等军事问题是他们不得不涉及的话题。孔子和老子的传世著作或言论中谈及军事的话题很多,内容也很广泛。孔子和老子在战争观上有相同的观点: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却有明显的区别。孔子十分强调军事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孔子看来贤人教育人民多年才能作战,倘不教育人们,训练人民,一旦国家遇有战事,仓促把人们送往前线,那只能是白白送死。在治军问题上,孔子主张治军以礼。反对“不教而战”,除了“六艺”中的射、御等与军事相关的技术外,孔子更重视对军队的道德教育。因为,军队是培养勇士的地方,“勇”是士兵的基本品质之一,而一个人的勇敢源自于什

6、么呢?孔子认为勇主要是来自于对“义”的追求。 但是, 在现实生活中, 勇,既可能受制于求“利” 的驱动, 还可能受制于人为的煽动。勇敢有可能助纣为虐,所以, 勇敢必须以道义为基础。而孔子所谓 “义”,一方面是指仁义,另一方面是指礼义,只有懂得“义”,战士们不仅勇敢,而且还会“死而无怨”。与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不同。老子提倡的是 “愚民” 政策。老子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互相依存的。并且认为对立的双方会互相转化,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等等。这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思想,是老子学说的精华所在。应用在军事上,产生了一系列军事辩证思维方法。老子根据 “反者, 道之动” 的辩证原理。

7、 提出“柔弱胜刚强”的反命题。老子还以“水”来比喻说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道理。老子说:“善胜敌者,不与”,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短兵相接。这与孙子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的意思是一样的,要求从战略上取胜。总之, 笔者通过粗略比较,发现孔子和老子在战争观上有着相同的观点,两人都反对暴力,拥护正义战争,主张慎战。但在方法论上却有明显的区别。孔子强调仁义为本、教民而战的思想;老子则提出“慈故能勇”、“柔弱胜刚强”、“进道若退”等军事辩证思维命题以及“善胜敌者,不与”、“以奇用兵”等战略战术思想,给历代军事思想以深刻的影响。三教育思想( 一) 教学内容孔子教育的主要内

8、容是六艺和六经。礼、乐、射、御、书、数,是指孔子教学的主要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孔子使用的基本教材。孔子教学内容的核心是“礼”。他强调封建伦理道德教育,强调儒家三纲五常礼仪宗法秩序的教育。老子中没有教育内容的明确反映,但老子提出了“绝学”。也就是说,道家的“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并非完全不要教育或反教育,只是不要儒家那种旨在强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教育,强调另一种教育大自然的教育或“不言之教”。( 二) 教学方法孔子根据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提炼出颇具特色的方法论,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因材施教和循循善诱;而老子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是“不言之教”。他认为在教学中老师过于依赖于语言、

9、文字。老子的“不言之教”渗透着自然主义的思想,是老子教育活动的理想境界。( 三) 学习方法孔子主张学习首先要通过闻见问。闻见不但是直接接触外界事物,还有阅读书籍, 即 “博学于文”。而且要把所接触的外界事物进行记忆,要“见而识之”。其次,孔子非常重视学和思的关系, 主张在学习过程中, 把学和思结合起来,如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最后孔子主张学行相结合”书本知识必须在实践中运用结合,才能发挥作用。老子学习方法则与孔子大相径庭。首先, 老子认为人的认识先应清静无为为前提,破除一切杂染。 其次,老子否定了感性知识、实践经验的认识价值老子提醒人们要真正认识事物,应在事物的一定距离之外,向

10、内心深求,直觉和内心体验才是人们获知的途径。最后,老子认为学习求知要辩证、变化、求新和不落窠臼。孔子的学习是以社会需求为目的的,因此学习过程向社会呈开放状;而老子的学习是自“守”的,它可以是封闭于自身,体现了非社会性,这也是自然主义的一种表现。四和谐思想孔子的和谐思想是中国先秦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人” 的和谐是孔子和谐思想的核心价值。其中包括修身自省实现个人身心和谐;克己复礼,用“仁”构建人际和谐;为政以德调节人与社会的和谐;知命畏天,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是“道”。“道”既非物质性实体,也非精神性实体,在对立的两极不具有任何明晰性标志,而是一切关系的总和,是总的和谐关系

11、。在人生的修身立命上, 老子以追求 “自然” , “和谐” 为最高价值; 在人际和谐上, 老子主张 “天道无亲” ,他认为“天之道, 损有余而补不足” ;对于社会事务而言,老子主张 “无为而治” ,老子“道”的本性就是自然。孔子和老子在实现普遍和谐的路径上虽然都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且殊途同归, 但毕竟在思维方式和理论的诠释上存在一定的分歧。实现普遍和谐的基本动力不同。在孔子看来, 以血缘人伦为基础建立的家庭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 进而推广到社会生活和自然当中去;而老子认为自然和谐才是实现普遍和谐的起点和最高和谐。实现普遍和谐的根本方式不同。孔子的和谐观虽然也是以自然和谐为本体基础,但他论述的和谐

12、观念却是从人自身和谐开始的,他认为只有人身心和谐了,才会有人际和谐,进而推及社会和谐和自然和谐,这是一种由心及物的外推式和谐;而老子认为,自然,社会,人事都要遵循“道法自然”的最高法则,这是一种由物及心的内敛式和谐。实现普遍和谐的结果不同。孔子主张“中庸”,“中行”,他要求人们恰到好处地进行道德实践, 找到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点,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而这种由心及物的外推式和谐观是理性而积极的。而老子的和谐观由物及心的和谐观,人不但要顺其自然,而且完全回归自然,所以老子的和谐观可以解释为一种冷静而消极的处世哲学。当然孔子与老子在生死观、义利观、 女性观和音乐观等很多方面都有差异,其根本原因是他

13、们哲学思想不同所决定的。孔、老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又构筑、维护着封建社会,随着封建社会的解体, 儒道政治含意的一面成为反动,但其推崇的道德理想作为民族心理的深层承载,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发被后人反思、认识。确实,虽然儒、道都曾被封建统治者作为治国的思想,但影响中国社会的还是孔、老思想中的道德内涵。在当代中国,儒道思想的道德内涵愈益彰显, 但这种道德内涵不同于古代是由社会光扬,而表现为个体回归内心自我约束,成功者从孔、老中寻求放松,失败者从孔、老中寻求自我肯定。由于孔、老都是当时社会斗争中的失意者,他们的思想更多是失意者的思想。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现实中,儒道思想更易成为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寻求心灵解放的通道。儒道思想在历史上强烈地影响过中国人,在被否定的年代也仍然影响过中国人,可以肯定地说, 儒道思想还将继续影响中国人。而孔子、 老子这两位思想鼻祖则在岁月的洗礼中越发光芒显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