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提纲(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37968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9.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复习提纲(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复习提纲(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人伦情感单元1、 诗经:作品分类;艺术手法;现实主义精神。见课本:见书第一页和十三页诗经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风”“雅”“颂”。 “风”指风土之音,大部分都是地方民歌; “雅”指朝廷之乐,主要是诸侯朝会和贵族宴享的乐歌;“颂”指宗庙之曲,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主要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具体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再现生活,表达感情,反映本质)诗经的现实主义情怀:诗经是我国文学现实主义长河的初源。民间文学,尤其民间诗歌一直循着这条道路前进着。诗经中有的表达了尖

2、锐的社会矛盾与阶级对立,如小雅苕之华魏风硕鼠豳风七月小雅黄鸟魏风伐檀等;有的表达人民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如小雅采薇唐风鸨羽等;有的描写妇女的命运和生活问题,如卫风氓郑风将仲子召南行露等;有的描写爱情生活,如蒹葭桑中女曰鸡鸣等。不论作者表达的是何种情感,其思想创作的火花,其男女主人公的原型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社会现实的阶级观、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紧密相联。从而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反应出社会与事物的本质,引起当时社会和后世人强烈的共鸣。(举例子)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的现实主义为后来的文人学者打开了现实主义的源泉。从两汉乐府民歌,到汉代的古诗十九首,到司马迁的史记,到唐

3、初陈子昂的诗歌革新运动,到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杜甫,再到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 无一不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延续发展。通过不断的“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使现实主义的思想理念在经历继承发展后达到新的至高点,使现实主义作品更形象突出。汉乐府民歌把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发展成为一个延续不断、更丰富有力的现实主义传统。唐初陈子昂在诗歌革新运动中就是以“风雅不作”、“兴寄都绝”批判齐梁间诗的“采丽竞繁”。伟大诗人杜甫坚持以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向,其诗称为“诗史”。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也以“风雅”、“比兴”为标准,批评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同时总结魏晋以来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

4、事而作”的主张。(影响)2、 春江花月夜 :人伦情感(主题) ;人生哲理;艺术创新。人伦情感(主题):春江花月夜 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 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

5、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人生哲理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 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

6、年年依旧呢?可能像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 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像消逝的光阴 !人生, 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

7、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在这首诗里, 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艺术创新: 这首诗细腻地描绘了月夜、春江、花林等美妙景色,抒写了离人相思之情以及对人生哲理、 宇宙奥秘的沉思遐想。全诗诗情、 画意、 哲思水乳交融, 创造了令人心醉神迷的意境。诗中紧叩春、江、花、月、夜的背景展开描写,而以月为主线贯穿全篇,随着月的升起、高

8、悬、西斜、落下,依次展开画面和思绪;以从月升到月落为时间线索,把从天上到地下的寥廓空间,从明月、江流、花林、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景物,以及游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相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由春江引出海,由海引出明月,又由江流明月引出花林,引出人物,转情换意前后呼应,若断若续,使全诗既完美严整,又有反复咏叹的艺术效果。诗的前半部分重在写景,在美景下生发出对宇宙奥秘的思考,富有理趣;后半部分重在抒发游子思妇之情,这情是在景的基础上产生的,景中亦自有情。结尾一句, 更是情景交融。全篇有情有景,亦情亦景,情景交织成有机的整体,其中还流动着一种哲理的思致。诗中写了许多色

9、彩鲜明的形象,如皎月、白沙、白云、青枫等,这些景物与花颜月色共同组成了柔和静谧的诗境, 与所抒发的缅邈深挚的情感十分和谐统一。全诗 36 句,每四句一换韵, 平仄相间,韵律婉转悠扬,与诗情相得益彰,读来一唱三叹,情味无穷。具体见看:课本第259 页3、 长恨歌 :唐明皇、杨玉环艺术形象的特点(前后期比较);诗歌后半部浪漫主义虚构(“道士觅魂”和“仙山寄词”)的作用。如何理解本诗的主旨;如何评价李、杨的爱情。唐杨二人艺术形象的特点(前后期):前期:唐明皇杨玉环重色荒政致乱“倾国”主动承恩、以色邀宠“丽”“媚” “娇”雍容华贵、矫揉造作、搔首弄姿之美,即“娇无力”之美后期:重情(蜀地思念、长安思念

10、)钟情不渝的仙女,凄凉苍白、自然本态、不加修饰之美对比对照,引人同情,又让人反思其悲惨的结局详见课本第65 页后半部分浪漫主义虚构的作用:诗的后半部分虚幻了一个虚无飘渺、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不是客观化的。这种大团圆结局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欣赏习惯。道士觅魂和仙山寄词两个情节均表现了两人对

11、爱情的坚贞,体现了诗人对最后爱情悲剧的同情,同时照应了爱情和讽喻的双重主旨,渲染了长恨的主题。诗人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在海上虚无缥缈的仙山上找到杨贵妃,让她以“带雨梨花”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照应唐玄宗对她的思念,进一步深化、渲染“长恨”的主题。诗歌的末尾,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点明题旨,回应开头,并做到“清音有余”,给读者以联想、回味的余地。主旨: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存在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三种说法,我更倾于第三种。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告诫最

12、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辙,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4、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知音故事的原典出处、发生地点;知音故事丰富的文化意蕴;关于“诚信”问题的思考。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最早先于先秦典籍吕氏春秋、 荀子、 列子。但是这些典籍只有一个梗概和轮廓,且传播不广。最后俞钟事迹演变成一个经典故事,归功于明末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编辑的话本小说三言。

13、发生在湖北省武汉市古琴台。知音故事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知音故事的早期面貌无论是吕氏春秋关于俞钟结局的完整记述,还是列子关于俞钟二人音乐交流的诗意描写,其侧重点都在音乐的倾心交流。这是知音文化的早期面目。二、知音故事的接受流变钟俞事迹走出文人的书斋经传,且演变成一个具有广泛覆盖面和人文意蕴的故事,为广大的市民所知晓和熟悉,要归功于明末通俗文学家、三言 的编纂者冯梦龙。三、知音故事的文化渊源楚地的风俗风情为俞钟的诞生提供了土壤;俞钟的心琴合一与庄子的精神自由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道家的自然情怀、适意自得成为俞钟的人生追求,对山水自然的钟情以及对人生的诗意追求,是俞伯牙、钟子期二人心灵相交、结为知己的

14、深层原由。四、知音故事的普世价值钟俞二人用至死不渝的友谊向后人诠释了诚信的厚重含义。真正的友谊不在相交时间的长短,而在彼此恪守着一句终生不变的诺言。为了这句诺言,官可以不做,钱可以不要;为了这句诺言,可以超越血缘、身份、地位,演绎出大孝至爱的故事。虽只有一面之交,却做到了心心相印。知音故事在穿越千年的接受历程中,其内涵也不断拓展、丰富,辐射于各个领域,形成了丰富多元的知音文化。知音不再拘囿于友情一途,而向亲情、爱情层面扩展,尤其发展了吕氏春秋礼遇贤者的思想,向知人用人之道延伸,由此衍生出一种带有共通性的士大夫的普遍情感,生发出历代文人对于获得知音赏识提携以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向往与渴求,举凡君臣

15、遇合之难、报国无门之叹、身世坎坷之慨等等都融纳于其中, 即使在今天, 这种向往与感叹也时时萦绕在渴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与追求的人的心中。不管是友情、亲情、爱情还是知人用人之情,实际都贯穿着一个彼此诚信的原则。儒家一贯倡导仁义礼智信,诚信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也是知音故事的普世价值。游戏人情的人,在诚信面前,显得何等渺小!抱怨没有“知音”的人,也需检查自己的诚信度。诚者,人人得而仰之、信之、依之、用之。愿知音文化的诚信之花能千年万代永开不败。“高山流水”是中国音乐的最高境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悠悠的历史岁月中,高山流水成为志士仁人高尚人格的象征和比照,钟俞二人成为纯真友谊的代表与符号。在人类进

16、入二十一世纪,中国进入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钟俞二人用“高山流水”打造的“知音”文化,将与时与世俱进,折射出更夺目的人文光彩,焕发出更鲜活的生命力。关于诚信问题的思考:以上就是5、听听那冷雨:“雨”意象:情感抒发;语言魅力;修辞手法。经典段落赏析;如何理解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文化乡愁”。P226 、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文化上的乡愁 (1)余光中的乡愁并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感情它是有根基的,它的根基是文化,中国的传统 文化 ! (2)这种文化乡愁并不是余光中一个人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都有这样的意识。是 文人骚客在思想上的一种共鸣。(3)余光中作为一个文人,文章就是其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他通过文章来寄托自己的情怀, 就如同画家通过色彩来感知世界一样,从他的字里行间中能捕捉到他那浓浓的乡愁。 (4)余光中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乡愁更是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因此是一种文化上 的乡愁。 (1、余光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