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54133190 上传时间:2018-09-0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复述课文的能力。2、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以及借事论理的写作技巧。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目标,作者介绍,莫顿亨特(Morton Hunt),美国作家(19271983),做过空军飞行员。在二战时期,他曾驾机执行过对德国的侦察任务。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专业的心理学家。他的代表作有:痛击心理学的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本文是叙事散文散文,是以紧凑短小的篇幅、自由灵活的抒写、生动活泼的语言,把自然美、人情美、哲理美相融合,迅速、广泛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样式。 按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分

2、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散文的重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指它取材广泛,结构自由,表现方法多样;“神不散指立意明确,主题鲜明而集中。,文体解读,结果,经过,时间,地点,人物,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费城,“我”,5个男孩,父亲,起因,我和几个小伙伴一块爬悬崖,中途他们离我而去。因害怕,我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天气闷热 玩弹子游戏玩厌了 找新花样来玩,走一步,再走一步 脱险,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内容概括“我”在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爬悬崖被困,在父亲的帮助下逐渐脱险,说明遇到困难时要化整为零,一步步解决困难。,(一)起因(13)换花样,爬悬崖。 (二)经过 (417)被遗弃,困悬

3、崖。(三)结果(1828)父指点,下悬崖。(四)启示( 29 )获启发,步步下。,整体感知,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走一步,再走一步”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大困难是由小困难组成的,小困难是不难战胜的,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战胜了小困难,最后就战胜了巨大的困难。,课文探究(一),体弱、胆怯的“我”为什么要去爬悬崖?文章那些词语表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最好的朋友杰里说的刺激了我的自尊心,我才去冒险爬悬崖的。“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咚咚直跳”“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头晕目眩”等词语表现了“我”的孤独无助、极度恐惧。,“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

4、化的过程,课文探究(二),1最初:毫无信心,3随后:信心大增,2继而:信心萌发,4最后:巨大的成就感,我下不去 我会掉下去 我会摔死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顿时有了信心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 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信心丧尽,信心萌发,信心大增,走 一 步,再走一步,(详),(略),“我”体弱多病,胆小 悬崖高度,伏笔,课文探究(三),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分析父亲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他为什么不直接抱孩子下来?,鼓励孩子一步一步地走下来。,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概括文中父亲这一形象。,父亲:循循善诱、

5、教子有方、从容镇定,给孩子鼓励和信心,教育孩子很有智慧。,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磨练增强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导。,启示,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上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我”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是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有句话说:“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只有在磨练下才能成好钢。所以这位父亲是对孩子负责的真正爱孩子的父亲,阅读角度探究,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

6、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母亲角度:天下的母亲有时疼爱儿女到了溺爱的地步。这很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我”的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利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吓得脸色苍白,六神无主的叫了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不准“我”与杰利玩。,“友情”的角度,如何看待杰利和其他几个孩子的表现?,杰利:对“我”有点儿不放心,晚上带着“我”的父亲来救助“我”,他帮助“我”,并想办法帮“我”脱险,是真正的朋友。其他几个孩子:嘲笑“我”,最终弃“我”而去,把“我”置于危险的境地,丝毫不顾“我”的安危,算不上合格的朋友。

7、,多角度阅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以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可学着运用它,它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出文章的新意,提高阅读质量,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拓展我们的思维空间。,小结,“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是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明确:环境描写渲染了夜晚来临、天色越来越暗的氛围,烘托了“我”身处绝境而又无人救助时紧张、害怕的心情,推动了情节发展。,环境描写,语句赏析,1、“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其中“巨大”一词,是否用得重了?,不重,对一个胆小的孩子来说,确实不容易。这是战胜自己恐惧心理取得的成功,在心理上跨出了一大步。“巨大”恰好表达了“我”当时真实的心理感受。,

8、2、“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里怦怦得跳动”中的“瘦弱”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再次表明“我”身体的病弱,与前文“八年来一直有病”照应,也为后文“我”战胜困难后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作铺垫。,3、文中冒险、脱险部分的哭泣和抽噎是否一样?,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不同: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4、“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明确:语言描写父亲采用心理暗示法,言外之意是:你下来,吃晚饭了,我不会责备你。语气

9、亲切而温和,能给孩子鼓励,稳住心态。,延伸拓展(一) “我”体弱,因为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牢记母亲“不要冒险”的警告,结果,在伙伴的怂恿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爬上悬崖而历险,出现“上又上不去,下又下不来”的两难境地。怎样看待父母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明确:当我们贸然行事时,应该想想父母的淳淳教诲,尽管他们的教导不一定千真万确,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事仍然是时有发生,“我”就是不顾母亲的“不要冒险”的警告,才身临其境,所以凡事三思而行,必定有益。,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让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父亲没有上去把他抱下来,而是要他自己爬下来。启示(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如: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激发他自身的潜能,自己排除险能,从而获得成功。,延伸拓展(二),通过一件小事,来阐明一个道理,小中见大,以事喻理,写法探究,写作特点,1.选材典型,以小见大,2.记叙周密,巧设伏笔,3 .善用心理描写,人物形象生动,总 结,一个人在旅途中,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