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课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110632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2.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课件》(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二 & 回顾拓展二,口语交际习作二,学习目标:,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民风民俗,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表达流利。 2借鉴本组描写民风民俗的写作方法,学习抓住特点介绍民俗的方法。 3学习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创编班级习作集。,有趣的民风民俗,那达慕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 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 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 是蒙古语的译音,不但译为“娱乐、游戏”, 还可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 月初四(多在草绿花红、羊肥马壮的阳历 七、八月)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 一度的传统盛会。,传统的雪顿节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

2、同时还有精彩的赛牦牛和马术表演等。2009年西藏拉萨雪顿节是8月20号开始,8月26号结束,同时期间将有拉萨国际马拉松比赛一起进行。 节日活动的中心在拉萨西郊的罗布林卡。这里从前是西藏地方政教首领达赖喇嘛的夏日园林。节日来临,罗布林卡以及周围的树林里,一夜之间便会涌现一座色彩鲜艳的帐篷城市,还形成几条热闹繁华的节日市街,几乎整个拉萨城都搬进了这片绿色天地,所有的人都在歌声舞蹈中过着野外生活,深沉热烈的歌声伴着高原特有的乐器在树影里传播,这是拉萨人最有活力的日子,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彝族、纳西族、基诺族在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白族在六月二十五举行,拉

3、祜族在六月二十举行,节期为二三天。 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节庆期间,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照天祈年,除秽求吉;或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摔跤;或举行盛大的篝火晚会,彻夜狂欢。现在,人们还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过“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因“端”是“开始”的意思,古代“午”与“五”通用,又以奇数为阳。所以端午又叫端阳、端五、重五、重午,民间俗称“五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赛龙舟,吃粽子,元宵节,每

4、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中秋习俗,中秋月饼,中秋赏月,习作要求,1、可以写节日习俗、有地方特色的服装饮食居民、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2、看到的、听到的、亲身感受到的民风民俗 3、抓住所写民俗特点,尽量写清楚民俗内容,把文章

5、写具体 4、选材要新,写出真情实感,民风民俗包括哪些方面,节日习俗 特色居民 民间工艺品 特色饮食,巧构思,节日习俗 开头 节日事件 结尾 (开头:交代清楚什么节日。节日事件:是活动过程,抓住有趣、有意义、给人教育。抓住细节让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结尾:总结,抒发感情,赞美幸福生活。) 特色饮食 开头 具体特点 结尾 (开头:介绍美食名称及对他的感情,如引用诗句会更有诗情画意。具体特点:要重点来写,具体些它的滋味、外形、人们的赞美等。结尾:抒发感情,赞美美食,赞美家乡),按空间顺序,特色居民 开头 空间方位 结尾 (开头:点名写什么特色建筑物,要简洁利索、开门见山。空间方位:文章的重点,按空

6、间顺序,抓住住事物的特点具体描写。结尾:巧妙总结,抒发感情) 民间工艺品 开头 工艺品特点 结尾 (开头:介绍工艺品名称,说在什么情况下得到这件工艺品。中间:用各种说明方法,介绍外形特点、结构特点、功能特点。结尾:总结、赞美工艺品),精彩的开头,盼啊盼啊,好容易盼到了端午节。 我爱家乡的山,我爱家乡的人,我更爱家乡的海鲜(跨海大桥)。 舟山的风景可爱,舟山的人可爱,舟山的普陀山、桃花岛更可爱。 朋友,你见过软木雕吗?那可是我国传统工艺中的瑰宝。不信请你到我家瞧瞧,你准会啧啧称奇! 我爱我的家乡洛阳,更爱我家乡的工艺品唐三彩。,精彩的结尾,家乡的唐三彩为家乡争得了荣誉,使家乡名扬中外。我为家乡有

7、这样的物品而自豪! 啊!真是令人难忘,草原上的赛马节!现在虽然过去很久了,但我却时时想起来。 亲爱的朋友,你若是到舟山来,可不要忘记品尝一下海鲜呀! 三百多年来,钟楼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凡是来过钟楼的人都会从内心涌出一种由衷的赞美之情!,回 顾 拓 展 二,教学目标,能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大意,并背诵诗歌。 能够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 能够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大致了解诗歌的基调与意境。,元日 【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1、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2、“元日”是什么意思?,元:第一、起始。,

8、解题,王安石 北宋 政治家 文学家,了解作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20岁以前,随父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了解到民生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官。公元1070年被任命宰相。不顾大官僚地主的反对,推行新政,后受保守派的攻击,被迫辞职,新法随即废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元日这首诗就是他拜相推行新政时写的,寄托着他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爆竹声中一岁除”,译文: 在阵阵“噼里啪啦”的爆竹声中,人们送走旧的一年,迎来新的一年。,学习第一句,除:去掉。,读好这一行: 让人感受到过年时那种热闹欢乐的气氛。,“春风送暖入屠苏”,译文:春风把暖气

9、吹入屠苏酒。翻译得更美一点: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人们的心情是多么得高兴啊!,学习第二句,入:吹入。,屠苏: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正月初一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这样可以避瘟疫。,读出人们喜悦的心情。,“千门万户曈曈日”,译文: 旭日的光辉普照着千家万户。,学习第三句,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的样子。“曈”这个字和太阳有关,所以是“日”旁。,读出:无限光明美好的前途。,“总把新桃换旧符”,译文: 每年春节人们总要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学习第四句,桃换旧符:现指春联,这既是写当时的民间风俗,也寓含着除旧布新的意思。 这句与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意思呼应,形象

10、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本诗既是写景诗,也是抒情诗。 写了什么景?抒了什么情?,景:放爆竹、春风吹、喝屠苏酒、曈曈日、换桃符 情: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描写人们过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寄托了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远大的志向和忧国忧民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齐读本诗,请同学们想象过年的画面,带者辞旧迎新、欢度新年的喜庆氛,读出作者的乐观自信的情感。,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 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

11、中事, 应是嫦娥掷与人。,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解题,时间,地点,描写的事物,了解作者,生于834至839年,卒于902年以后。唐代文学家。字袭美,一字逸少。居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襄阳竟陵人(今属湖北天门市)人。 公元867年(唐懿宗咸通八年)登进士第。登第次年东游,为苏州刺史从事,与陆龟蒙相识,并与之唱和,并称“皮陆”并属皮陆派。其后又入京为太常博士,出为毗陵副使。黄巢军下江浙,皮为黄巢所的。黄巢入长安称帝,皮任翰林学士。皮日休的死,说法不一。或说他因故为巢所杀,或说黄巢兵败后为唐王朝所杀,或说后至浙江依钱,或说流寓宿州以终。,“玉颗珊珊下月轮”,译文: (零落的桂

12、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上面边撒落下来。,学习第一句,“殿前拾得露华新”,译文: 我走到大殿前捡起它们,发现花瓣上边还有星星点点刚凝结起来的露水。,学习第二句,“至今不会天中事”,译文: 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学习第三句,“应是嫦娥掷与人”,译文: (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应该是广寒宫里的嫦娥撒落下来送给我们的吧!,学习第四句,赏析:,这首诗描写桂花,写出了一副“夜赏月桂图”。 此诗并不如其它描写中秋诗作一般凄凉,凋零,或是惆怅、哀绵。联系诗作背景便可得知诗人前一年高中进士,此时正在东游之中,也正是诗人意气风发之时,全诗便理所当然的轻松自在,毫无忧愁。 全诗咏物现实,空灵含蕴,以一件事表达了中秋佳节赏月之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诗中的一大部分是诗人的联想,并不现实,却也不让人觉得有空虚之意。巧妙的联想反而为“寂静”的诗作平添了几分“俏皮”,也可谓是恰到好处。同时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