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98144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87.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文章上载日期:2006 年9月25 日 作者:桑新民【编辑录入: sushunkai】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桑新民 教授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本科专业,是1983年建立的,作为教育学领域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则是1993年才确立的,因此还是一个非常年青的交叉学科。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课程体系至今尚不够完善,大部分课程是从其他专业照搬或移植而来,由于本领域技术发展太快,理论涵盖的范围又太广,因此基础理论建设难度很大,至今还很不尽人意。学科基础理论的薄弱已经引发诸多问题,尤其是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育技术学,不

2、仅始终缺乏理论深度,甚至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在目前国内使用较为普遍的 20多种以教育技术学或电化教育学为名的教课书和专著中,极为普遍的体系就是“移植过来的理论+媒体菜单”模式,不仅缺乏本专业自身的范畴理论体系,而且集中反映了对媒体技术的片面强调。这些局限性决定了本学科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缺乏“专业特色”,尤其是专业之“不可替代性”!正如许多用人单位所评价的:“ 电教系的毕业生,技术不如计算机系,理论不如教育系,许多学生的文字水平和外语水平也不高” 。这种评价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出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夹在信息技术和教育专业之间的尴尬局面。不过,这几乎是所有年轻的交叉学科在建设发展初级阶段所必然要经历

3、的尴尬。因此,加强本学科基础理论建设,尽快结束这种尴尬局面,这不仅是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我国迅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实践的迫切需要。总之,信息时代赋予教育技术学的神圣使命与学科发展现状之间的巨大差距,迫使我们必须以一种批判的态度来重新审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范围、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主要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理论研究的突破口与生长点等基本理论问题,以此推动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更快地创新发展。一、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任何一门学科建设中必须首先研究和解决的理论前提。对于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来说,却又是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难题。在本学科性质和研究

4、对象的探讨和争论中,一直存在着姓“ 电” 还是姓 “ 教”之争,这场争论背后的根源,不仅有进入本领域的研究人员学科背景和研究偏好的差异,而且有专业人员在就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现状中的利益驱动。然而,这种争论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尤其是停留在这样的浅层争论中,恰恰表现了本学科的不成熟之处。在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上,几乎所有本学科领域的权威人士和权威著作,都认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既应用教育理论指导,又要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来。我认为,强调本学科的应用性和交叉性,这在学科产生发展的初级阶段显然是客观的、正确的,但始终停留在这样的认识上,则不利于本学科独立形成和发展。过于强调本学科的应用性和交叉

5、性,甚至有可能成为当前学科建设发展的障碍。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探讨和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在当前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建设中,要不要把教育技术学从技术提升为科学?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加以说明。技术是直接应用于实践的,而科学则是对技术及其与实践和理论关系的一种冷静、清醒的反思;技术工作者的使命是:不断推动技术的创新,推动技术在实践中的推广应用,并经受技术市场的检验和技术用户的检验,而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则是不断发现和探究科学的内外部规律,批判和超越现实中的误区和误导,为技术和实践的发展提供正确的观念和导向;这就要求科学研究和科学工作者必须具有科学性、严谨性、超前性、批判性、客观公正性和超功利

6、性;有自我意识、自我批判、自我超越的学者风范,有兼容并包、闻过则喜的宽阔胸怀,有在各种利益诱惑面前的清醒与洒脱!当前迫切需要认清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将我国教育技术学从移植过来的理论 + 技术开发和应用手册,逐步提升为对教育技术本质、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从时代高度反思和确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并尽快创建能够与教育学科群中独立二级学科地位相适应的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只有经验总结和从其它学科借用来的理论、观念、技术、方法,是不可能成为一门成熟学科的,甚至难以被教育学理论界所接受和认可!有人可能会对此表示怀疑:教育技术学只能靠教育理论和教育科学来指导,怎么能反过来影响和指导教育科学呢?

7、我本人是从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哲学)转向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的,近十年的实践和体验使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迅速发展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如此深刻之历史变革的社会大背景下,教育理论如果不随之迅速变革发展,就难以发挥对迅速变革之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教育技术学正是在信息科学与技术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部上诞生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而且是教育学科群中一门独立的二级学科,本学科必然要承担带动整个教育学科群步入信息时代的重大使命,这一不可替代的学科地位不是再清楚不过的吗!至于现代教育技术学是否有可来反过来影响当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我对此只能从一个外行和旁

8、观者的角度,发表一些个人的很不成熟的看法。技术本身是属于工具学科,因此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往往成为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教育是既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又不同于精神生产的人类自身生产,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重大实践领域。当代信息技术要想在教育领域成功应用,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而且会面临一系列基础理论的挑战和创新机遇。比如,当前信息技术在学习和教学应用中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使信息化、网络化的学习和教学过程避免机械化,更多地体现人性化和智能化,这里提出的问题,许多都是严重困扰当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课题。何谓人工智能?我认为人工智能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如何让机器学会学习!当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最重要

9、瓶颈不是技术,而是对人类极其复杂的学习行为知之甚少!因此,当代教育技术学前沿中所探讨的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科学与技术,以及与此相应的教育人工智能研究,显然对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教育不仅是科学,而且是艺术。当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如何能使作为科学的教育和作为艺术的教育同时发展,并使这两者相得益彰,保持一种互补与和谐?这是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历史难题和永衡课题。当前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显然必须借助于教育人工智能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各种人性化、个性化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创造出与此相适应的技术环境和软件硬件技术,这对于人工智能乃至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之发展,显然具有

10、极其重要的价值。这样确立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其研究对象当然也要随之拓展。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学)一直是作为教育学科群中的三级学科,依附在教学论二级学科之下,局限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由此导致了研究对象过于狭窄,研究层次也不可能提高。1993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行学科调整时,教育技术学终于确立了在教育学领域中独立二级学科的地位。学科地位的提升,势必要求研究对象和方法随之拓展,并创建相应的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然而,长期形成的学科基础和学科研究传统模式是很难一下改变的。明显的例证是:在近两年出版的我国教育技术学权威教材中,关于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方法还保留了这样的观

11、点:“教育的技术学研究同教育科学、教育哲学研究的区别在于研究问题的层次的差异和研究目的的差异。哲学层次的研究在于探讨教育理论研究的总体规律;科学研究层次的研究重点在于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而教育的技术学层次的研究在于探讨如何分析、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即主要是研究和开发达到一定教育目标的方法、手段,并努力去实践这些方法和手段。” i如此定位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对象和研究层次,显然同教育学领域中独立二级学科的地位不相适应的。拓展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根源和依据,最主要的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在以往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育技术仅仅是教学手段,而且传统教学手段

12、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的迅速普及,使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的地位至少发生了以下两方面的变化:(1)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育环境,并引起教学模式的变化;(2)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教育资源,并引起课程与教材模式的变化;此二者的结合,进一步导致了整个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的变化!近五年来,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使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实践和理论产生着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这显然是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必须拓展的时代要求。二、重视教育技术学演变发展的历史研究和国际比较研究对一门学科历史的研究和反思,是任何学科都不可缺少的基础

13、理论研究,这种反思的深度和广度(本学科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经典著作,学科发展的内在与外在动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中的历史经验与教训等),则是该学科理论发展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和与此相应的教育技术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还不到一百年,因此对其历史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的,可以说还仅仅是初级阶段,但由于本门学科是多学科交叉、发展极其迅速的新兴学科,对其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和更加迫切。历史研究是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和能力。不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只有深入地了解和把握本学科产生、发展的历史,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与把握现实,也才能遵循学科发展

14、的规律正确地预测和创造未来!自从二十世纪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诞生以来,美国始终领导了世界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潮流。在教育技术学历史的研究领域,美国著名学者塞特勒(P.Saettler) 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美国在该领域最权威的学术团体 AECT的贡献是有目共睹、 世界公认的;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的学者们是功不可没的(因为印尼安纳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本身的历史就是美国教育技术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美国著名学者加涅的学术生涯是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 我们仅举两例分析一下:考察美国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 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塞特勒 (Saettler,Paul)的贡献和影响。塞特勒于1968年出版了本学

15、科第一部系统考察教育技术演变发展史的专著:教学技术的历史(Saettler,Paul。 A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NewYork,1968.),开教育技术历史研究之先河;22年之后,塞特勒 又 出 版 了 第 二 部 美 国 教 育 技 术 史 专 著 : 美 国 教 育 技 术 的 演 变 (Saettler,Paul。 The Evolution of America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1990) ,在此书中,塞特勒将库恩的范式理论应用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领域。托马斯 . 库恩( T. Kuhn,1962

16、)是世界著名科学哲学和科学史专家,他在1962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创立了科学范式理论,以此对科学发展的历史及其理论演进行重新解读,说明科学家群体在不同历史阶段从事研究所采取的规范与准则,以及共同的信念、价值、工具、方法的整体架构,深刻地揭示了科学革命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规律。库恩范式理论的提出,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门学科纷纷将本学科理论与历史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很快引发了科学理论特别是科学方法论研究中的一场革命。塞特勒将范式理论引入教育技术学历史和理论研究中,深化和拓展了本学科的方法论,这不仅对美国,而且对世界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ii任何一门学科, 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都需要也必然会产生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思想与实践构筑了该学科发展的砖瓦和基石。研究和总结这些代表人物的经典著作和思想历程,从中了解和把握他们学术思想发展的轨迹及其对本学科理论与实践发展的贡献,这不仅是本学科历史研究和理论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本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阶梯。罗伯特 . 加涅(R. M. Gagn )是美国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