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教授长寿秘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96871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52.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教授长寿秘诀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哲学教授长寿秘诀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哲学教授长寿秘诀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哲学教授长寿秘诀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哲学教授长寿秘诀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教授长寿秘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教授长寿秘诀(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北大哲学系教授们的长寿秘诀是什么?(2013-06-16 广州日报) 北大哲学系被公认为“长寿系”:90 岁以上学者占1/4 85岁以上学者几乎占一半近日,北大哲学系楼宇烈教授在文明之旅节目中谈到,自己虽然年近80 岁,但在北大哲学系不敢称老人,因为北大哲学系被公认为“长寿系” 。楼宇烈谈到, 生理养生节欲,心理养生养情,哲学养生明理。而人生明理至关重要,中国哲学能够养生,儒家进德、道家保真、释家净心,也许正是哲学家长寿的原因。北大哲学系教授李中华介绍,北大哲学系包括在世的教授,90 岁以上的有十余人,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任继愈等都是90 多岁的高寿哲人,85 岁以上的人更比比皆是,超过

2、20 人,占有成就的北大哲学系教授近半数。“所谓仁者寿,研究哲学的人明白事理,不斤斤计较,达观所以长寿。”文/ 记者谢绮珊北大现象85 岁以上的哲学名家几乎占了一半在很多场合,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都谈到,北大哲学系是“长寿俱乐部”,一大骄傲就是哲人的长寿,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都活到95 岁,任继愈是 93 岁。他说:“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哲学有时候不能够让你一见钟情,但是它可以让你受益终生。举个例子,也算开一个玩笑,哲学系在北大,甚至在很多方面都很出名,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哲学系很多老师都很长寿。”近年,北大哲学系还为汪子嵩、张世英、黄枬森(已去世)庆贺九十之寿。李中华教授

3、作为北大哲学系的扛鼎人物之一,曾师从冯友兰、张岱年等诸位哲学大家。他谈到, 长寿和专业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 不过,长寿在哲学系的确比较普遍。“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这三位先生我是比较熟的,他们都享年95 岁。还有像我接触比较多的、去世不久的周辅成教授,他享年 98 岁。上世纪 80 年代去世的容肇祖先生则活到97 岁。从哲学系系史人物传来看,90 岁以上的有十几个人,占四分之一;85 岁以上的,有22 人,几乎占了一半。 载入系史人物传的是比较有学术成就的老先生,他们的寿命确实比较长,最小的也是70 多岁。”长寿秘诀秘诀 1:不刻意养生: 冯友兰、梁漱溟不怎么运动谈到哲学家的长寿秘诀,

4、李中华说,冯友兰、梁漱溟、张岱年他们最大的一条就是,平时的生活比较平淡自然,没有刻意养生。“年龄并不是他所追求的,他追求的是安身立命,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和从事的事业结合在一起,保持非常平和的心态。 他们平时生活也很朴素,没有那么多生活上的特殊要求。”李中华说,他们不怎么“养生”,像冯友兰、梁漱溟先生就不怎么运动。吃的也是很普通,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他说:“他们生活都非常简单,周辅成先生活到98 岁,他真的很简单,没有过多欲望、要求。他认为,吃饱了能工作就是最大的福气。宗白华享年近90 岁,他是美学大师,平日非常逍遥,穿的就像普通百姓,经常背一个黄色背包,里面装着饼干,到哪里饿了就拿一块吃,像一个小

5、孩似的, 活得很坦然。 这是他们的境界, 心胸是比较宽的。 ”秘诀 2:心中无块垒:张岱年历经挫折但一直达观“周辅成先生非常平和宽容,对我们这些后辈的年轻人都非常扶持,鼓励后进, 待人接物都是很宽厚的长者风度。”李中华说,“我想长寿的秘诀就是儒家所讲的以德养寿,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 。 孟子活到83 岁, 在古代算是很高寿的,儒家的养生突出 德,不做亏心事。”王博说, 哲学系教授长寿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哲学家长寿可能跟哲学系学科本身的特点有关系, 因为哲学是对世界,对生命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很容易让人有一个比较开阔的心灵。张岱年先生活到95 岁,经历那么多的挫折,一直很达观。身体健康,一个是

6、先天的遗传,后天很重要的一点是心态,包括如何去面对世界,如何面对挫折,如何看待成功等等,都会对生命产生很重要的影响。哲学家心灵所经历的东西应该是很丰富的,面对不同哲学对世界的理解, 而不同的哲学背后都有其道理。哲学本身就是讲道理,这个世界不仅仅有一个道理, 有时候会有几个道理,这些道理本身都是合理的,在这个过程中的思考使哲学家的心灵有更大的包容性。王博说,张岱年先生长寿的原因,说起来是6 个字“坦荡荡,看得开”。“一个人如果坦荡荡地话, 他就会胸中磊落,这样的话他就没有太多的愧疚,他的心态就会变得和乐,看得开。 一个人如果能看得开的话,他的胸中就没有垒块,我们经常讲郁闷,郁闷就是胸中垒块。”在

7、任继愈追思会上,王博说, 论语说 “仁者寿” ,任公即是。 任公之仁体现在刚毅木讷,其知则体现在“择善而固执之”。虽与冯友兰先生、张岱年先生有亲缘关系,但学术观点不同,体现了北大哲学系的多样性和开放精神。王博说: “他们为什么会长寿?我觉得这不是简单的自然的原因,其实这是哲学的一种魅力的体现。这种魅力会让你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受益。”秘诀 3:把事业当生命:冯友兰最后十年重写七本书李中华认为, 哲人高寿还在于他们把自己的生命融到工作当中,他们去世前还在动脑子,思考问题,“不知老之将至”。“张岱年在晚年时,工作起来没有那么有精力,他就觉得不舒服了。这些老先生都是以学术、事业作为生活的主要部分,安身立

8、命。他们离不开工作,把事业当生命,活着就是在创作,不想享乐。冯友兰先生也非常感人,他创造了世界学术史上一个奇迹,从85 岁到 95岁,他重新写了七本书,这七本书加起来应该有200 万字。第七卷是在他95 岁去世前三个月完成的,完成他就放心了,如果没有完成他还会挺着。”“文革” 时冯友兰在劳改大院,家人担心他会自杀,而冯友兰先生却和弟子们淡淡地说,任务还没有完成,我不会自杀。“冯先生跟我们讲到文革时期,就会告诉我们:学哲学的人应该有这样的智慧,不能轻易地自杀。”李中华认为,他们受到哲学智慧的启示,对一般的问题总是有一定的超越。“梁漱溟先生上世纪50 年代初以后,就不能公开讲话,也不能发表文章,拮

9、据了几十年,但是他还是那么长寿。”李中华说,哲学与智慧相关,不是纯知识的追求,智慧本身总是能让人遇到挫折想得开一些。“挫折是对人最大的考验,有的人却经不起挫折。我们要不以荣辱为念,摆脱名誉、地位对自己思想、精神的束缚。”秘诀 4:环境宽松:远离政治争斗有益养生李中华说,老先生们的长寿还与北大的环境有关,如果一个环境矛盾百出,钩心斗角,每个人都不愉快, 置身其中是很难高寿的。环境是人创造的, 反过来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很大,创造一个和谐的环境非常重要。他说, 现在有些人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包括有的人说话尖酸刻薄,火气很大, 都不利于自己养生。不发火不代表没有原则,还是有是非善恶。“学术界的人只要远离

10、政治争斗,将书本作为自己的终生伙伴,对养生有非常大的好处。”他说。启示世人启示 1 做事恰如其分:不要强拼不要放不下楼宇烈自称是不戴假牙的“无齿之徒”,他特别强调做事情要“恰如其分”。他认为,人来到这个世界时是没有牙的,“回去” 的时候也应该没有牙。他说,人要自然地生存最好,年纪大了,更要克制自己的饮食欲望。“前人告诉我们,不要用你的胃去磨那些硬的食物,不要用你的胃去暖那些冷的食物。现实中我们经常强调不要过咸,其实太辣、 太甜都是危害身体的,我们要去掉偏食、偏味。”对于都市白领在各种压力下身体透支,楼宇烈说: “说句不客气的话,很多白领身体亚健康,都是自找的。人的一生不要想着没有遗憾,总会有遗

11、憾的,不要强拼,不要放不下。事情是做不完的,过过慢生活,很多事情自己完全可以掌控。”他认为,我们现在难以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也需要保证睡眠,而且最好有规律。不要让自己过分劳累,要有劳有逸。要打开心扉,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生活充满艺术色彩,喜欢唱歌就唱歌,喜欢跳舞就跳舞 , 喜静的人可以写字画画,以此来凝神。“歌舞宣泄,书画凝神”,能够动静结合是最好的。楼宇烈说, 中国哲学比较强调平和中庸,做事情不要绝对化,正如孔子所说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否则就会伤害自己。中国哲学相对来讲能够把人生看得透彻一点,把生死看得淡一些。 “当然, 也不一定适应于每个人,如果勉强去做,变相地克制自己

12、,也不见得就好。人的欲望不是要克制,而是要节制。”他说,学哲学,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如果研究哲学,却被其中的理念束缚住了出不来,那就适得其反。所以,学哲学的人有长寿,有短寿,也有精神失常的,不能一概而论。启示 2 保持心态年轻:楼宇烈80 岁仍在授课近年 80 岁的楼教授仍在授课,他说:“讲课对我不是负担,要做自己能够做的。老年人要认识到自己身体上的老化,也要保持心态上的年轻。自己能够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去做,让自己觉得还是一个有用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需要靠别人的人,心态也就不一样。”楼宇烈说,心病是有情感的人生的,要以情来治情,服无方之药,即圣人的言语。对于普通老百姓, 不一定要读多么深奥的哲

13、理书,多读一些通俗易懂的民间谚语也无不可,比如“平常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心安然,生活也就很坦然。“现在因情绪而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都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楼宇烈引用明末清初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养生方法:“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处事断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怀,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他认为,面对SARS等自然灾难,要以一种平常心去看待。这些灾难正是在警告我们,人类自己生活中出了问题,疫病才能侵蚀, 我们要提升自己的抵抗力。“我们现在越来越认识到生理的病, 有外在的原因, 比如说环境问题、病毒、 细菌等,

14、 还有内在精神情绪的问题。如果能把精神情绪放平稳了,身体本身的抵抗能力就会增加,外来的侵蚀就会受到阻力,得病的几率也就会减少,等于提高了自己的免疫能力。人的很多病是由于看不开,拿不起, 放不下。应该保持一种对生活的乐观,看开名利,看破生死。”他说, 可能研究哲学的人能够明白事理,知道如何调节、 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大概是哲理养生的功效。 所以心智的成熟很重要,我们要过平静、 有意义的生活, 并非刻意拉长寿命,而是尽享天命, 寿终正寝。 自然地度过自己的生命,不因遇到难事而纠结,保持心态平和的状态。启示 3 小亏要经常吃:为名利绞尽脑汁对身体不好如今年近70 岁的李中华教授退而不休,每天依然工作十

15、几个小时,并参与儒藏的编纂。 “我受这些老先生影响,不看重名利。有的人会因为文章署名打得不可开交,为了稿费而折腾不已,心中芥蒂太多,放不下。人生都是小事,这些小事都要计较的话,就非常影响人的精神。 ”他说,“我的体会就是这样,我平时对吃点小亏是毫不在乎。小亏要经常吃,不要斤斤计较。”对于哲人不刻意养生这一点,李中华说, 现在有些人刻意养生,什么都不闻不问,麻木了。“儒家不是这样的,论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者寿,智者乐。不要带着功利的心态去做事。境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命还是有相当大的影响。”李中华说, 人的生命要顺应自然,不能背逆自然。 列子 中说:“不逆命, 何羡寿?”刻意去追求寿、名、位、利,对思想反而产生束缚,也就不能逍遥。“当然,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完全摆脱现实去逍遥,但是心态上可以是放松的。平时不感到有什么苦恼,不要让那些小事情影响自己。有的人为了名利绞尽脑汁,对身体特别不好。”“中国哲学强调的就是人生。哲理可以养生,但是不能分裂了,仅仅当成知识。”李中华说, 中国哲学实际上是要解决人生问题,不像西方哲学那样语言分析、逻辑分析, 中国哲学重视中庸,不能当成纯知识,而是当成智慧去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