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75231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2019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课堂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第 1 1 课课“百字争鸣百字争鸣”和儒字思想的演变和儒字思想的演变1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 )A诸子百家争鸣 B商人地位提高C私田的大量开垦 D诸侯重视教育解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宽容的时代,意指社会环境相对宽松的一面,联系这一时期的史实可知,体现这一时代“宽容”的应是思想上的百家争鸣。答案:A2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提倡仁爱思想的主要派别是儒家和

2、墨家,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儒家的仁爱思想是推己及人,即有等级差别的爱,而墨家的仁爱则是无等级差别的爱。题目提供的材料所要追求的爱,明显是一种无等级差别的爱。答案:B3蔡元培赞扬孟子时说:“提倡民权,为孔子所未及焉。 ”下列史实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苛政猛于虎”解析: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题是对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的考查。A、D 两项为孔子的主张和观点,可排除;B 项是荀子的主张,不合题意;C 项“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孟子提出的。答案:C4 “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

3、系如何。 ”为此他提出了( )A “尚贤尚同” B “以德治国”C “君轻民贵” D “仁者爱人”解析:“尚贤尚同”是战国时期墨子的思想,故 A 项错误;“以德治国”最早的提出者是春秋时期的子产,孔子后来也重申了该思想,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君轻民贵”- 2 -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故 C 项错误;材料说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 D 项符合题意。答案:D5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 。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A孔子 B墨子C韩非子 D老子解析:根据材料“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可

4、知该人物注重加强君主集权,但忽略了民众,A、B、D 都注重民众的利益,故不符合题意;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与题意相符。答案:C6春秋战国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也。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材料二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材料三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

5、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商代到春秋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两个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他们的思想又有何一致性?(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答案:(1)变化:由商代尊崇鬼神到春秋时期专注人事。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经济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宗法分封制破坏,争霸局面出现,人们更多关注社会现实。(2)核心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

6、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3)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 3 -(4)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基础巩固1根据学者许倬云的统计,春秋时期政要人物 516 人中出身寒微者 135 人,占总数的26%;到了战国时代,在 713 位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 243 人,占总数的 34%。对此现象出现原因的推断,正确的是( )A分封制度彻底瓦解 B井田制崩溃贵族消失C宗法制度开始下移 D私学教育的迅速发展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要人物中出身寒微者越来越多,兴办私学,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从而“士”阶层崛起,成

7、为各国政要人物,故 D 项正确。答案:D2下图孔子的言论反映了他的( )A哲学思想 B民本思想C教育思想 D经济思想解析:由图中的“有教无类”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教育思想。答案:C3 “一个智者应当在所有日常生活遭遇中追求道德,尽可能地了解并遵守古代礼仪。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他都应是仁慈、明智、勇敢的。他应当尊重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并期望与等级低下的人区别开来。 ”持此观点的古代思想家是( )A孟子 B老子 C孔子 D荀子解析:“一个智者应当在所有日常生活遭遇中追求道德,尽可能地了解并遵守古代礼仪”“他应当尊重比自己等级高的人,并期望与等级低下的人区别开来”体现了孔子的仁和礼的思想,故 C 项符合

8、题意。答案:C- 4 -4下表为孔子年谱(摘要),表中所示的历史内容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影响是( )年份年龄/岁大事记 前 5484在鲁,齐国大臣崔杼弑齐庄公前 51736离鲁去齐,鲁君昭公被权臣驱逐至齐国前 49359离开卫国西行,卫国内乱父子夺位A.以“仁”的宽广胸怀引导世人B对“礼崩乐坏”局面的理性反思C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态度对待社会动荡D主张“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解析:材料中“弑齐庄公” “父子夺位” ,反映出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故 B 项符合题意。答案:B5孟子评述春秋云:“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 ”这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

9、 )A以小见大 B有闻必录C惩恶劝善 D为政以德解析:依据材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可知, 春秋坚持惩恶劝善的著作原则,故 C 项正确。答案:C6先秦时期,儒家在治国方略上经历了孔子的“以德治国” 、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张。这反映了此时儒家( )A反对法家的法治主张 B追求理想的人治政治C缺乏治国的明确标准 D渴望人伦秩序的规范解析: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张德治,但没有明确反对法治,故 A 项错误;他们都将德治作为理想的人治政治,故 B 项正确;德治就是他们治国的明确标准,故 C 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儒家的治国方略,与人伦

10、秩序的规范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B7洪武五年(1372)的一天,朱元璋在读孟子 ,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立刻召见文臣,宣布即日起“罢免孟子配享孔庙” 。朱元璋如此大怒是因为孟子在书中说( )A克己复礼 B民为贵,君为轻C仁义、王道 D仁政解析:“民为贵,君为轻”为孟子的主张,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而朱元璋主张君主专- 5 -制,显然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他的想法有悖,故 B 项正确。答案:B8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商鞅说服秦孝公变法的记载:“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悟矣。 ”“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 ” “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 ”其中

11、关于“帝道、王道、霸道”对应的思想分别是( )A法家、道家、儒家 B道家、儒家、法家C墨家、法家、道家 D儒家、法家、墨家解析:帝道指的是上古帝王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王道指的是遵循礼乐制度的儒家思想;霸道指的是在诸侯争霸的乱世实行严刑峻法的法家思想。答案:B9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图片信息不符的是( )A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B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D “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解析:由图中内容可判断与“百家争鸣”有关,A 项是其地位,B 项是各学派的关系,D 项是其原因,皆正确,不符合题意。C 项表述错误,当时

12、主要有十个学派,符合题意。答案:C10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尊崇佛教、兼收并蓄解析:从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这一时间可以分析出当时的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应是诸子并立、百家争鸣。故选 A 项。答案:A11于丹教授在庄子心得中说:“庄子之所以能够笑谈生死,是因为他悟出了生死的真谛,那就是,生和死,不过是一个形态的变化。人的物质欲望是没有

13、止境的,在疯狂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人们也就失去了幸福的生活”对于这些话的理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6 -A说明庄子认识到了人生的真谛,那就是要顺其自然B反映庄子具有相对观点C说明庄子已经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者D庄子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解析:本题考查庄子的思想主张。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无为”和“顺其自然” 。他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 死、贵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这是相对的观点,不能证明他已经是一个真正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故 C 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答案:C能力提升12孔子曾有短暂的从政生涯,其后他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诸侯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

14、被采纳。主要是由于( )A孔子在各诸侯国没有丝毫政治影响力B儒家思想不适应各国诸侯需要C诸子百家的宣传使各诸侯国无所适从D孔子来去匆匆,其宣传苍白无力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他主张恢复礼治社会,这显然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答案:B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见下图。材料二 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因以前教育,都限制在政治圈中。以后教育,乃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为发展。孔子的学生,有父子同来受教的,有贵族,有平民。有的很穷,有的很阔。亦有些不是好出身,不务好行业,但经孔子教育,都变为学成行尊,出类拔萃,显于当时,传于后世的一批人物。 材料三 孔子想回

15、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 7 -的贡献。论孔子思想孔子在历史文化领域有杰出成就,他的“爱人” “仁民”观念以及他的教育思想,表现出新兴地主阶级的进步性,他想回到西周,只是因为不敢公开反对当时还比较强大的奴隶制,表现出他怯懦的方面。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1)阅读材料一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示意图的信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实亦可称为开天辟地旋乾转坤一伟人” 。 (3)根据材料三,评价孔子采取了什么方法,结论有何不同?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答案:(1)信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多,派别多;各派思想争鸣;继承、发展、融合(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2)说明:使教育脱离政治圈转入社会而自由发展。(或兴办私学或创立民办教育)有教无类(扩大的教育对象的范围,或推进教育公平) 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3)方法:阶级分析、一分为二。结论:论孔子思想的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政治上是落后的;略论孔子思想的阶级性的孔子代表地主阶级,政治上是进步的。评价历史人物: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