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70985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测试卷(测试卷(A 卷)卷) 第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赋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形式上介于诗与文之间,语言大体整齐、押韵,但又经常夹杂着 散文的句式,往往铺排华美的辞藻章句来描绘事物,抒写情致。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然赋也 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说明赋这种文体在诗经中就有了它的生命的因素,到了楚 辞,这种因素又扩大了疆界。及至战国后期荀子的赋篇和宋玉的风赋等作品,一方面吸收了 诗经楚辞作品中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楚辞作品中铺排的写法;

2、同时, 又融合进纵横家说辞问答、铺排议论的因素,并以“赋”名篇,从而形成了一种新文体赋。 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指出了赋的文体形式由古诗衍化而成。刘歆在 艺文志讲到诗歌发展时说,春秋之后,“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布衣而能作 诗,故有乐府民歌的兴盛;文人的创作,从荀子、宋玉起,则以赋的形式体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与布 衣之作虽在文体形式上有差别,却终属同源而分流。 汉书艺文志中说:“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这里所说的“赋”,本指春秋时代贵族礼 会之际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春秋之后,贵族不需要也没有机会用背诗的形式来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 到了汉代,民间诗歌

3、归乐府掌管,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几乎全都不依赖音乐歌咏,而靠写在竹简、绢 帛之上,或吟诵于唇吻。于是“不歌而诵”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人们称这种“不歌而诵”的文体 为“赋”。赋讲究韵律,但它的韵律是为了诵读,而不是为了配乐演唱。当然,后来有些诗也“不歌而诵” 了,但那是诗与音乐逐渐分离的结果,不能由此而证明诗歌原始阶段具有歌唱的特征没有存在过。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在诗经中,“赋”和“比” “兴”都是一种艺术手法,“赋”指“直抒其事”。到了楚辞,发展到对“其事”铺排开来叙写,为 赋这种文体的出现准备了条件。“铺采文”,铺,即铺叙、敷陈,言赋直陈其事,不取比

4、兴。一方面强调 赋铺陈直叙的写作特点,另一方面是强调赋文辞华丽的语言特点。晋代陆机文赋明确提出了诗与赋的 文体区别:“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流亮。”意思是说,诗是用来抒发感情的,所以要绮丽细腻;赋是 用来铺陈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再说“体物写志”,志,一般指思想、志向,当然也包括感情。刘勰 更是把“体物”,即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认定是赋“写志”的一种“载体”,道出了赋融体物写志为 一体的本质属性。这样,赋的基本特征,就在“铺采文”的艺术形式与“体物写志”的思想内容互相统一 中,得到了完整得表述。 1下列关于“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赋”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在诗

5、经和楚辞中都可以找到它的生命因素,直到战国 后期赋篇风赋的出现才形成赋的文体。 B、“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学样式,它不是诗歌,但是语言基本整齐、押韵;它也不是散文, 但经常运用散文句式。 C、春秋时期,贵族礼会之际往往在对话中背诵几句诗,这种形式可以称为“赋”,后来“不歌而咏” 成了“赋”这种文体的流传特征。 D、在诗经中,“赋”只是一种“直书其事”的艺术手法,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了只用华美的辞藻 章句来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从流传特征的角度对赋进行了解释,赋这种文学作品是写在竹简、绢 帛之上或在口中吟诵的

6、,不需要依赖音乐歌咏。 B、刘勰认为“赋者,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把赋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二者统一起来,对赋的基 本特征表述较为完整。 C、陆机从文体角度对诗和赋进行了区别,它认为诗绮丽细腻,是为了抒发情感;赋清晰明朗,是为 了铺陈事物。 D、从荀子、宋玉起,文人创作出现了体物言志的赋,它与布衣所作的乐府民歌有了很大不同,但赋 和乐府民歌都源于“古诗”。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赋在描绘事物风貌上具有铺陈直叙的特点,而铺陈描绘事物形态风貌是用以“写志”的“载体”, 所以一篇好赋仅仅堆砌辞藻是远不够的。 B、即使吸收了诗经楚辞语言整齐、押韵的特点,发展

7、了楚辞中铺排的写法,但如果没 有纵横家参与创作,“赋”这种文体还是无法形成的。 C、后世的一些诗也“不歌而诵”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诗歌原始阶段不具有歌唱的特征;而赋虽然讲 究韵律,但它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配乐歌咏而生的。 D、班固的两都赋、刘歆的艺文志、刘勰的文心雕龙分别对这种文体的流变或特点进行 了诠释,使后人对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二、古代诗文阅读(3636 分)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 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

8、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 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 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 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 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

9、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 ”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 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 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磨勘是古代政府通过勘察官员政绩,任命和使用官员的一种考核方式。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比冠,博通经史。 比

10、:等到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 诣:下令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庐:建房 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 狱:刑罚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 )(3 分) 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 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 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

11、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很让王安 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5 分) (2)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 89 题。 (11 分) 壬辰寒食 王安石 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这首诗是皇祐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 宁

12、祭扫父亲墓时写的,王安石时年 32 岁。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8首联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请简要赏析。 (5 分) 9诗中的哪些因素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1)赤壁赋中苏轼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 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真是妙不可言的语句是: , 。 (2)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不要说是人听了,就是动物蛟龙听了也飞舞起来了,一个 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

13、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 。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 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 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 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 分) 苏东坡的秋天 武志强 资源库 对秋的感应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的,文人的感应就是留下一些文字,直到骨骸与灵魂一起都漂泊了,天 地间只留下一枝瘦笔,让

14、后人来读。 古秋中最喜欢苏东坡的秋。酒不醉人人自醉,苏东坡的秋就散发着浓浓的酒味,一路走下来能把你醉 倒。 秋天的天性要求人精神的皈依,苏东坡不止一次皈依了秋天。当他孤苦飘零到黄州时,作了卜算子 一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写尽秋的凄清、冷寂,但在字里行间又有一股隐隐约约极细微的飘仙之气,我想苏东坡一定是饮了酒 之后开始这月夜独往来的,千年之后依旧能嗅到他的酒仙之气,仿佛他不是用脚行走,而是孤鸿一样在飘。 到底是深谙秋的人,也到底是酒中人,即便到心境死灭时也能散发出一股酒的芬芳,不要小看这点芬芳, 正是它

15、使苏东坡成为苏东坡,如果说是苏东坡写尽了秋,倒不如说是秋和酒拯救了苏东坡。 当你望着那湛蓝的秋空,眸子里不是盛满了渴望燃烧的酒液吗?沉寂的热情又一次被唤醒被点燃了。 苏东坡把目光投向秋天,他又开始向往了。在他那篇脍炙人口、优美动人的前赤壁赋中,一句“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就展示了他博大宽广的襟怀。前后判若两人,但秋的 精神又一以贯之,如果不是万里清秋,苏东坡能写出这样的词句吗?能通过这样的抒发疗救他的精神危机 吗?正是秋天养育、调息着苏东坡的情怀,为他提供了纵横驰骋、跌宕腾挪的天地舞台,正是与秋天的遭 遇才使他的酒气仙气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才竖立了一个完整的苏东坡雕像。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 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 ,就是那首著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够了, 仅此一句“我欲乘风归去”就可使苏东坡笑看天下大红大紫、大富大贵和玩弄阴谋诡计的人,问问他们, 能写出这一句吗?仅仅一句,谁能情怀真正的富有,唯有东坡。 秋天的个性就是苏东坡的个性,秋天不能缺酒,有酒的苏东坡不能缺秋。中秋之夜的苏东坡欢饮达旦 后,作了一首水调歌头 ,或泪流满面,默立无语,秋天都接纳了,并把它仅有的余温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