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临高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54070035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临高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海南省临高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海南省临高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海南省临高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海南省临高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临高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临高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高中学临高中学 2017-20182017-2018 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学年度上学期高三年级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5050 分)分)1. 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 世纪 90 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 ,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 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 家国同构D. 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封建”阶段并不是指

2、封建社会,而是指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夏商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政权与血缘纽带关系密切结合,家国同构;“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始于西汉武帝时期,时间不符合,排除 B;A 项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典型特征,始于秦朝;“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是“帝制”阶段的特点,典型事例有秦朝“焚书坑儒”和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因此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 据记载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 316 年) ,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干人”的倒行逆施。这表明当时A. 周王失去“

3、共主”地位B. 国君之位争夺激烈C. 宗法礼制仍然受到重视D. 周王干涉他国内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燕王哙行禅让,让位给燕相子之,遭到诸国反对,认为这么做是“上逆于天,下不顺于人”的倒行逆施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礼制仍受到重视,C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失去“共主”地位,排除 A;材料也没有反映国君之位争夺激烈,排除 B;材料不能反映周王干涉他国内政,排除 D。所以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3. 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 。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B. 继承西周的政治体

4、制C. 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D. 确保皇位传承稳固【答案】D【解析】 “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说明刘邦推行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在于去报皇位的稳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故 D 项正确,A 项错误;刘邦只是借鉴了西周的分封制,不是继承西周的政治制度,故 B 项错误;刘邦在推行分封制的同时还推行了郡县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故 C 项错误。4. 东汉时期“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 。举荐人与被举荐人在政治上建立君臣关系,在私人感情上建立父子关系,被推荐的人如果对荐主不表现臣子的情分,就算忘恩负义,将为士人所不齿。这种现象A. 为士人入仕提供了便捷的途径B. 使伦理关系

5、成为官员联系的纽带C. 放宽了对士人入仕年龄的限制D. 反映了选官中浓厚的儒学伦理观【答案】D【解析】举孝廉强调“能报恩”,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政治上的君臣关系和私人感情上的父子关系, 反映出东汉时期选官过程具有浓厚的儒家纲常伦理观念, 故 D 项正确。材料只是说明举荐人偏好“年少能报恩者” ,不能说明士人入仕途径便捷和对年龄限制的放宽。A、C两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举荐人与被举荐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不能说明官员之间联系的纽带就是伦理关系,B 项错误。5.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

6、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 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 。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时代的重史传统6.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7、 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 削弱六部的权限D.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材料中,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直属六部,这样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地方控制过死,而巡抚的出现则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效率,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错误,增设巡抚是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增加地方权力;C 选项错误,六部原有的权力并没有减少;D 选项错误,根本不存在中央与地方的对立问题。7. 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

8、,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 “执奏” ,拒绝拟旨。材料反映出明代A. 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B. 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C. 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D. 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答案】D【解析】材料中“必须送内阁” “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 “拒绝拟旨”说明明代内阁对于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 D 项正确;明代君主专制是强化,不是削弱,故 A 项错误;明朝皇权较大,不需要内阁牵制大臣,故 B 项错误;明朝内阁和英国近代内阁有本质区别,故 C 项错误。8. 武则天不惜动用酷吏打击贪官污吏;朱元璋实行“重典治吏” ,官吏枉法受赃 80 贯处以绞刑;雍正帝时,赃官的罪行一经核实,

9、就把他的家底抄个干净,连他们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并下令:“丝毫不得碍于情面,务必严加查处。把贪官追得水尽山穷,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 。古代帝王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B. 为了肃清官员的贪污腐败C. 为了强化皇权,平抑穷富D. 为了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武则天、朱元璋和雍正帝的做法,从表面来看为了肃清官员的贪污腐败,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因此选 A 选项,排除 B 选项。C 选项错误,这不是体现自身权力的手段;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法律的相关内容。9. 关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的规定,英国人认为:“同英国臣民进行

10、贸易的中国臣民将不因为他们那方面进行交易而承受特别的负担或特殊的苛捐杂税” 。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值百抽五)比现有的帝国税率(值百抽二到值百抽四)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中英双方不同的认识说明A. 英国通过该条款进一步控制中国B.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C. 中国逐渐丧失对关税主权的保护D. 清政府缺乏国家主权的概念【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英国通过关税协定条款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但并不能体现出进一步控制中国,故 A 项错误;此题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市场无关,故 B 项错误;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了中国对国内经济的保护,故 C 项错误;清政府认识不到关税协定是丧失了关税主

11、权,反而还为获得了比之前更高的税率而高兴,体现了其缺乏国家主权概念,故 D 项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南京条约10. 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 20 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 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B. 南京条约和义和团运

12、动C. 北京条约和洋务运动D.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答案】D【解析】20 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因此选 D。ABC 都不符合所学知识和材料时间,排除。11. 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 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 。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B. 改良道路受挫C. 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D. 洋务运动失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

1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前者是在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当时维新变法思潮居于主流,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遭到社会舆论的抨击。后者则是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当时清政府勾结列强绞杀了义和团运动,已经完全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民众已经认清了清政府的反动本质,因此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得到社会舆论的同情。故本题答案选 C 项;A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 项在 1900 年前;D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12. “身在长沙乡下的王闿运,是个名气足够大但本钱还不够的名士。革命到来之际,他很镇定,安静地待在家里。看见报上报道武昌起义的事,

14、只是淡淡地记上一笔。接下来,他会嘲笑一下摄政王载沣的手足无措, “乱了枪法” 。当门人向他报告湖南的革命时,他对于可能的动乱,无可奈何,觉得也可能会大乱将至,但却丝毫不做防备,一副不死不降不走的架势”这段材料最能说明A. 时人看待辛亥革命的心态B. 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C. 革命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D. 士绅阶层反对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介绍了以为乡下人物王闿运对辛亥革命的态度。他对辛亥革命是一种很随意的态度,只是对革命会给自身带来的影响进行一定的分析,但是并不打算离开老家。这充分反映了时人对于革命的一种态度。B 选项从材料中不能体现;C 选项

15、我们不能从一个人的态度来推断出整体;D 选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反对的含义,只是不关心而已。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时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13. 辛亥革命“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从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 。这是指辛亥革命A. 结束了封建帝制B.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D.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辛亥革命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 、

16、“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君主专制制度) ,A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指的是中华民国成立带来的意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 项与材料信息不相关,排除;D 项提及的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故选 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概况及意义14. 有学者认为,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这反映了古希腊与古罗马A. 有相同的政治理念B. 两国国情基本相同C. 有类似的经济生活D. 都尊重公民的权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希腊哲学家和演说家构建的民主与法制理念在罗马能够被轻易接受”说明希腊重视民主,尊重公民的权力,罗马重视法制,也尊重公民的权力,D 项正确,排除 A;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古罗马则是疆域不断扩大,可知两国国情不相同,排除 B;有类似的经济生活与材料中的民主法制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