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练习及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4068648 上传时间:2018-09-0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伤仲永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伤仲永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伤仲永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伤仲永练习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仲永练习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练习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伤仲永练习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未尝识书具 尝: 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 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 _ 从先人还家 先人: _ 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 其” 所指代的内容。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 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 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 _ 稍稍宾客其父 其: _ 父利其然也 其: _ 4、按原文填空。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 ”;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现为“_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 个意思的句子是“_ ”。 仲永之所以会发

2、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_ ”。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混然众人矣。 ”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

3、于人 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 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邑人: _ 利其然: _ 扳: _ 环谒: 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称()_ 泯然()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

4、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 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 _ 7、仲永的父亲“ 不使学 ” 的原因是 _,其具体做法是 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泯然众人 ” ,原因是 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 岁到 20 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 什么道理? _ _ 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 伤“ 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 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

5、育,而变的平 庸。 2、“ 世隶耕 “ 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 “ 未尝识书具 “ 、“ 不使学 “ 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 “邑人奇之 “的 “奇“ 有什么含义? 答:“奇“ 是“ 以, 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 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6、,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 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 余闻之也久 “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 “受之天 “指的什么? “ 受之人 “ 又指的什么? 答: “受之天 “ 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 “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 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 “;父 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 “的“ 捧杀 “ 。 10、“泯然众人矣 “ 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 “感到哀伤、惋惜。 11 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

7、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 岁到 20 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 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 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 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 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

8、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 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 要勇

9、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一、基础知识题 、填空:伤仲永的作者是代的 _。他字,号,是杰出的 家、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未尝识书具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 3、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 、按原文填空。 幼

10、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 表现为“ _ ”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_ ” 。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是因为“ _ ” 。这个事例告诉 我们 _ 。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5、翻译下列句子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B.父利其然也。 C.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D、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A、借旁近 / 与之 B、金溪民 / 方仲永 C、父 / 利其然也 D、余闻之 / 也久 7、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8、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9、仲永

11、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 其具体做法是_ _。 10、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岁到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 什么道理? 11.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12.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 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 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 曾经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文采和道理 指王

12、安石死去的父 亲 2、 pn y ch n m n 2、 自己的 他的 他的 他的 这种 4、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 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二、阅读测试题 1、 同乡的人 就是“ 以其然为利 ” ,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同“ 攀” ,牵、拉 四处拜访 2、 ch n 相当 m n 消失的样子 3、D4、D 5、“ 世隶耕 ” 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 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 聪明过人。 一是“ 未尝识书具 ” 却“ 忽啼求之 ;二是“ 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 ;三是 “ 指物作诗立就 ” 。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北宋;王 安石;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2、曾经聚,团结文采和道理以宾客之礼相待,把 , 当作宾客 3、p n y y ch n m n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 然众人矣“父利其然也 , 不使学”、 “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即使天 赋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