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原理(教学)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3981799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原理(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考研教育学原理(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考研教育学原理(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考研教育学原理(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考研教育学原理(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原理(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原理(教学)(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育 学 原 理主讲:李文治,第七章 教学理论,复习建议:本章虽属于重点部分,但不侧重记忆,而是侧重应用,实际的操作,可出实例题型。比如做一个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时间、措施、评价、教学策略的使用等。这种题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水平,也容易出。因此,大家可以到网上下载一些好的教学设计学习其基本方法和思路,是非常有用的。此外一些重要的概念也应理解记忆,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一些教学理论也应做相应的理解。,内容提要: 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的发展。 2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并完成传授知识、开成技能技巧、发展智

2、力和创造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基本任务。 3教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阐述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关系等。 4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技术、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等方面介绍了教学理论发展的趋势。,重点:理教学论中的基本问题、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 难点:理教学论中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教学理论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传授和学习一定的生活经验、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风俗习惯活动就已存在。这时教学活动同生活本身是同一回事。其特点是自发的、偶然的、非定型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复杂,文字出现,体脑分工及阶级的形成,过去那种

3、同生活混杂在一起的教学活动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此时,学校产生了。学校的产生促使教学活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从生活本身分化出来,其特点是自觉的 、经常连贯的、也日益定型。,(二)教学的定义,(1)最广义的理解。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至生活本身都是教学。 (2)广义的理解。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有目的、有领导,经常而全面的影响。 (3)狭义的教学。是指教育的一部分和基本途径。它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以此对学生的身心施行多方面的影响。这是教学的主要特征。 (4)更狭义的教学。是指教学被理解为使学生学会各种活动方法和技能的过程。 (5)具体的教学。是指与一定的时间、地点、

4、条件相关联的教学。,从教学的本质特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之下,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养成全面发展的个性.,(三)对教学定义的理解,(1)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有自己的独立的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2)任何教学,都是为实现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培养人的活动。 (3)教学和教育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表现为:,从教育途径看,学校

5、教育绝大部分为教学所占据,这是教学所具有的中心地位的客观体现。 从工作类型看,各项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这就从活动范围上保证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 从活动目的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教育目的直接同一。 从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看,凡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就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相反,学校教育就会遭受挫折,教学质量就会严重下滑。,教学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对学生知识、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起着特殊的作用。 其次教学还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来促进社会

6、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智育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学来完成的;教学与上课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三、教学的任务,(一)学习基本知识。 (二)获得基本技能技巧。 (三)发展智力和创造力。 (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第二节 教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 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 三、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二)教学中的智力发展,1智力的定义2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 (1)与知识相比,智力对人的认识具有较为

7、广泛的作用。 (2)智力一旦发展起来,就可使人终身受益。 (3)智力是影响整个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发展能力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知识的掌握。,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确保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是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保证。 (二)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三)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集体的教育力量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和思想水

8、平,两种错误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中的教育无非就是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隙,去探讨同该课的教学对象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或是阐述某种人生的教训。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中的传授知识必然伴随着思想品德的发展一种副次性作用。只要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真正有科学性的学科内容,教育作用必然伴随而生。,三、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一)主客体关系的含义 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客体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 1两者互相规定着。 2主体是活动中的主导,决定着活动的目的;而客体是为主体服务的,是作为主体实现目的的条件和手段而存在的。 3客体

9、对主体具有制约性。,(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因此不能简单地确定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或者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在具体活动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关键看谁是活动目的的确定者,活动过程的支配者。而且这种判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1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教的主体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三)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性的发挥,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既不能夸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也

10、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1.教学理论概述 (1)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情景中教师行为的规定或解释,它关注的是一般的、规律性的知识,旨在指导教学的实践; (2)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课程理论的关系: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主要描述的是人或动物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因素,课程理论主要研究教学内容的设计、编制和改革,教学理论主要研究如何促进学习,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教学理论既是描述性的又是处方性的;,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3)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形成,我国古代儒家思孟学派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系统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在西方,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

11、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教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后来赫尔巴特的理论体系为其弟子席勒和莱因所补充与修改,把赫尔巴特的教学四阶段改造成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形成了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理论,其发展取向有哲学取向(在我国和苏联盛行)和心理取向(美国)两种;,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学派教学理论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高潮实用主义、行为主义批判改造教学论心理学化产生了行为主义、认知、情感教学理论,教学理论发展的线索,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1)行为主义(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1)教学目标:认为教学

12、的目的就是提供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所以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 (2)教学过程: 具体说明最终的行为表现,确定目标行为; 评价行为,观察并记录行为发生的频率; 安排相倚关系,选择强化物和强化安排方式; 实施方案,安排环境并告知学生具体要求; 评价方案,测量想得到的行为结果; (3)教学方法:程序教学法:就是把教材分成连续的小步子,严格地按逻辑编成程序的一种教学模式;处理方式有直线式和分支式两种;直线式步骤:小步骤进行、呈现明显的反应、及时反馈、自定步调学习;,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2)认知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 (1)教学目标,认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发展学生

13、的智力; (2)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利用好奇心和学习愿望)、结构原则(使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相匹配)、序列原则(最佳顺序呈现教学内容)、强化原则(提供适当强化); (3)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 (4)教学方法,发现法;发现法是指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按发现过程编制的教材或材料进行“再发现”,以掌握知识并发展创造性思维与发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探究;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形成学生的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布鲁纳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提出的原则有( )(2016教学) A动机原则、结构原则B高速度、高难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C直观性、量力、巩固性D及时反馈 小步子 自定步调

14、 及时反馈原则,A布鲁纳认知主义教学理论中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B选项是赞可夫提出的,C选项是我们教学中的教学基本原则,D选项是斯金纳提出的。,(3)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教学目标:培养对变化开放的、灵活的和适应性强的人,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而能不断学习的人,最终使学生完成自我实现,即人的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形成; (2)教学阶段: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服务者、帮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作为指导者角色;通常包括五个步骤:确定帮助的情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探索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界定问题、教师接受学生感情);

15、形成见识(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发表看法、教师提供帮助);计划和抉择(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澄清决定);整合;,(3)教学方法:强调意义学习;意义学习:是一种全人参与、自我发起、自我评价并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它不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包括四个要素,即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渗透性的;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 (4)师生关系,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应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态度品质;,第三节 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一、对教学目的的理解更加全面,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 二、重视课程的改

16、革与研究,课程结构日益合理 三、教学原则日益概括化和系统化四、教学技术基础逐步扩大,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 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论中,教学理论日益心理学化六、各国之间教学理论的沟通、渗透和相互影响加强了,教学理论更具有国际性,1.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主要观点: 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的双边活动,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制约性); 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永远具有教育性(赫尔巴特);,教学过程,2.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2)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防止只专注知识传授或搞纯思想教育的偏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