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79477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3.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2016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2016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 2015-2016 学年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卷和第卷两部分。第卷共70 分,第卷共80 分,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填涂在答题卡上。2请将各题答在相应位置,写在该题框外无效。 第 I 卷(阅读题 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李清照现存的词曲中,有四分之一出现了与香炉、焚香相关的意象。为何李清照对香炉会如此情有独钟呢 ?这要从香炉的用途说起了。专门为焚香而设计的香炉不知最早起于何时,也许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青铜鼎。鼎用于烹煮肉

2、食和祭祀,香炉里装的则是香料,都表达了对祖先和天地的尊敬。香炉真正的成型和发展,与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每日举行的敬佛礼佛的过程中,就包含了焚香的仪式,这使得焚香的习惯更广泛地进入到大众生活之中。到了宋代,焚香已经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当时生活中的?四艺?,成为文化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程式。宋代时,各种香炉除了供皇室、贵族和文人使用之外,也广泛出现在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了。不但敬神祭祖要用香炉,在厅堂卧室里要点燃香炉,甚至在各种高端的宴会、欢乐的庆典上,也要焚香助兴,而一些小型香炉更是成为文人们随身携带的物品。比如宋代的槐荫消夏图,一个夏日的午后,一人在户外乘凉,慵懒地躺在槐荫之

3、下,旁边的桌子上放着一只香炉,从他惬意的表情上,仿佛可以闻到空气里的清香。在汉朝,有一种 ?博山炉 ?已经在皇宫和贵族中流行了,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呈青铜器中的容器豆的形状。炉子上面有高高尖尖的盖子,表面装饰着重叠雕刻的奇禽怪兽,象征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因此这种香炉就称作博山炉。后来,逐渐出现了青瓷或白瓷做的瓷香炉,香炉的样子也不再是单一的仙山了。李清照在醉花阴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金兽便是做成动物造型的各式香炉。香炉是为了燃香取味,打造得小巧可爱,也可以装点室内陈设,这些金兽就有麒麟、狻猊、狮子、凫鸭、仙鹤等样子,看上去一定很萌。李清照这首词曲中的?瑞脑?,便是南宋文人焚

4、香时用的香料了。汉朝时期博山炉都是有盖子的,应该是与燃香的原料和方式有关。在西汉之前,焚香用的都是屈原说的?兰芷变而不芳兮, 荃蕙化而为茅?的茅香或蕙草, 用法是将草放臵在香炉中直接点燃。草叶燃烧后产生馥郁的香气,但有个毛病,就是烟火气比较大,烧太猛了还挺呛人的,所以得盖上盖子。汉朝之后,南海地区树脂类的龙脑香和苏合香传入,香料被制成香球或香饼,在下面放上炭火,高温将这些香料一点点烫燃起来,香味也很浓烈, 烟火却少了很多,于是香炉在造型上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在做成金兽等造型之外,也出现了各种敞开式的香炉。香炉的广泛应用促进其自身在宋朝获得了大发展,宋代的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特别是宋徽

5、宗最喜欢素雅娴静的釉色,加上宋代文坛中古文运动,也追求文以载道,反对浮靡的风气,素雅而简洁之美成为当时最流行的风尚。宋代重视金石之学,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比如仿青铜鼎、鬲和樽的小香炉,还发展出高足杯式炉、敞口莲花炉、镂空覆盖式香炉,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更为广泛,可以方便地在室内移动,受到广泛的喜爱。于是,追求雅趣的李清照自然会喜欢上当时广泛流行的香炉了。她将自己的忧伤化作精致的悲情,投射到了一切美的事物上,香炉便与春花、微雨一起,成了李清照最喜爱的审美选择。但是你会发现,在李清照的词曲中,虽然香炉、香烟屡次出现,却从未提

6、到香枝,在槐荫消夏图中,也只见香炉不见香枝插在里面。其实线香在明代才出现,在宋代,燃香常用的方法还不是直接点燃,而是透过炭火的焙烤而取其香气。因此我们在宋代绘画中只见形象各异的香炉,却看不到插在炉中的线香。( 选自方舒李清照的香炉:沉香玉炉袅残烟,有删改 ) 1下列关于“香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香炉是专门用来焚香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香炉与青铜鼎有相同的作用,都是表达对祖- 2 - 先与天地的尊敬。B佛教的传入,使焚香成为大众的生活习惯,这也促使香炉真正成型和发展起来。C宋代普通百姓的生活中出现了各式香炉,有些小型香炉甚至成为文人随身携带的物品,可见, 在宋

7、代香炉使用的普遍性。D早期的香炉炉体为金属制作,后来逐渐出现瓷质香炉,并且香炉的样子也不再单一,有了各种动物造型。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在宋代,焚香受众面广,并且适用的场合也广,敬神祭祖要焚香,厅堂卧室要焚香,一些宴会、庆典也要焚香。B博山炉在汉代流行于皇宫和贵族中,炉体常用金属制作,形状似海上仙山,故由此得名。C香炉不仅可以用来焚香,小巧可爱的各种造型还可以用来装点内室,如李清照“瑞脑销金兽”中的“金兽”即动物造型的香炉。D由于宋代皇帝都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 再加上当时提倡的古文运动反对浮靡的风气,所以香炉在宋代获得了大发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

8、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在西汉之前, 焚香用的都是茅香或蕙草。焚这种香需要直接点燃,但因烟火气大, 就需要香炉上有盖子。B汉朝之后,因为焚的方式有所改变,烟火气较以前的少了很多,也就逐渐出现了敞开式的香炉。C由于宋代仿古蔚然成风,出现了各种青瓷仿制成商周青铜器的样子,而把它们缩小, 便成了各种精致的敞开式小香炉,这也使追求雅趣的李清照喜欢上了这样的小香炉。D由最初的点燃香草,到后来的通过炭烧焙烤取其香气,直到明代点燃线香,这基本上是焚香发展的历史。二古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 题。王轼,字用敬,公安人。天顺八年进士。授大理右评事,迁右

9、寺正。录囚四川,平反百余人,擢四川副使。岁凶,请官银十万两为籴费。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弘治初,擢四川按察使。三年迁南京右佥都御史,提督操江。八年进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粮储,旋命巡抚贵州。明年入为大理卿,诏与刑部裁定条例颁天下。十三年拜南京户部尚书。寻命兼左副都御史,督贵州军务,讨普安贼妇米鲁。时镇守中官杨友、总兵官曹恺、巡抚钱钺共发兵讨鲁,大败于阿马坡。都指挥吴远被执,普安几陷。友等请济师,乃以命轼。轼未至,而友等遣人招降。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右布政使闾钲,按察使刘福,都指挥李宗武、郭仁、史韬、李雄、吴达等死焉。轼至,以便宜调广

10、西、湖广、云南、四川官军、土兵八万人,合贵州兵,分八道进,使致仕都督王通将一军。十五年正月,参将赵晟破六坠寨。贼遁,过盘江。都指挥张泰等渡江追击,指挥刘怀等遂进解安南卫围,而恺、通及都指挥李政亦各破贼寨。贼还攻平夷卫及大河、扼勒诸堡,都御史陈金以云南兵御之。贼遁归马尾笼寨。官军聚攻益急,土官凤英等格杀米鲁,余党遂平。用兵凡五月,破贼寨千余,斩首四千八百有奇,俘获一千二百。捷闻帝大喜嘉劳召还京赐赉有加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连乞致仕,不允。武宗立,遇疾复请。诏加太子太保。赐敕乘传归。卒,赠太保,谥襄简。(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3 -

11、A捷闻帝 /大喜 /嘉劳 /召还京 /赐赉 /有加录功 /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B捷闻帝 /大喜 /嘉劳 /召还京 /赐赉有加 /录功 /加太子少保 /已改南京兵部C捷闻 /帝大喜 /嘉劳 /召还京 /赐赉有加 /录功 /加太子少保 /已/改南京兵部D捷闻 /帝大喜 /嘉劳 /召还京赐 /赉有加 /录功加太子少保/已/改南京兵部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 “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及左迁等。B “入”在文中是“地方官员进入中央任职”之意,而京官调任地方官则用“出”。C “户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户籍

12、财经等事务。D “乘传归”在文中指乘坐驿车告老还乡,这是皇帝给予退休臣子的一种殊荣。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王轼判案能力很强。他担任大理右评事一职时,在四川审查囚犯,为一百多人洗血了冤情。B王轼关心民生疾苦。在发生饥荒时,他请求拨官银十万两作为买粮的费用。C王轼用兵有方。讨伐普安贼妇米鲁时,他根据当时形势布置作战计划,最终取得了胜利。D王轼深受重用。他曾受命与刑部一起制定条例,因有战功受重赏,最后因病请求退休。7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以按嘉定同知盛崇仁赃罪,被讦下吏。事白,还职。(5 分)(2)贼扬言欲降,阴拥众攻围普安、

13、安南卫城,断盘江道,又乘间劫友。(5 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 题。塞下曲戎 昱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注 骎骎 (q nq n):马跑得很快。卢龙塞:古地名。8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 分)9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时既目睹了“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苍凉,更看到了“_,_。 ”的壮美。(2)荀子劝学中“_,_。 ”两句

14、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3)李白蜀道难中关于“五丁开山”传说的诗句是“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4 -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4)题。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2016 年 1 月 13 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周有光迎来了111 岁大寿。这位文化界的名人一生经历可谓充满传奇,精彩异常。11 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说?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

15、书。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1923 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1925 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1935 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在周有光的工作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他参与?汉语拼音方案 ?的工作。有资料称,是周有光主导建立中国汉语拼音体系,他也因此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1955 年 10 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为期

16、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就这样, 周有光在50 岁左右时, 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在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 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该方案最终于1958 年正式公布。 之后,周有光又提出了 ?文字三相分类法?(符形、语段、表达法),并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学习、借用、仿造、创造 ?四个阶段,对汉字文字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周有光的传奇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他曾经做过爱因斯坦的?陪聊? ,他们见过两次。周有光是极少见的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在周有光百年口述一书中,周有光这样描述:?打完仗,何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