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经济政策

上传人:正** 文档编号:53968223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代的经济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的经济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的经济政策(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的经济政策,一. 赋役制度的演变,二.“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一. 赋役制度,1. 内涵,赋役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之一,是 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是随土地制度变化而变化的.主要包括税和役:,税: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主的人头税(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或田亩税(租),以及其它杂税。,役:主要是以丁男为主的徭(劳)役和兵役等。,一. 赋役制度,1. 内涵,2. 演变:,(1) 过程:,春秋,时间,赋役制度,主要内容,影响,两汉,北魏至隋,唐朝前期,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不论公

2、田、私田,都要由国家按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编户齐民,租调制,租庸调制,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 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 便于国家对农民 的剥削和控制,租:成年男子向官府缴定量的谷物;调:缴纳定量的绢或布。,一定程度减轻农民的负担,庸:服徭役期限内,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减轻赋役负担,保证政府税收。,唐朝中期,两税法,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 (两两:两季两种),国家增收;农民减负和人身控制;改变战国以来以人

3、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赋税制重大改革和进步。,一. 赋役制度,1. 内涵,2. 演变:,时间,赋役制度,主要内容,影响,北宋 王安石变法,募役法,方田 均税法,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者, 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实际 多少和肥瘠收税,官僚地主照样,增加国家税收, 相对减轻农民负担,一定程度扭转 “积贫”局面,清朝 雍正帝,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人头税彻底废除, 农民人身控制更松弛, 促进人口增长和经济 发展。,明朝 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各税合一, 统一征银,纳银代役, 按人丁和田亩数征收役银,相对减轻农民负担和人身控制;促进商品经济甚至资萌发展

4、,是赋役制度重大改革。,(1) 过程:,一. 赋役制度,1. 内涵,2. 演变:,(1) 过程:,(2) 趋势:,征收标准:,以人丁为主,以资产、土地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地租形态:,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以一条鞭法为主要标志),征收时间:,不定时,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服役方式:,必须服徭役和兵役,可以代役,(以“庸”为主要标志),税种:,繁多,简化,(以两税法为标志),商品税比重:,轻,重,(以一条鞭法为主要标志),一. 赋役制度,1. 内涵,2. 演变:,3. 小结:,(1)古代赋税制度调整原因,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统治者为维护统治,调整生产关系; 农民反抗斗争。,(2

5、)调整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 政府增收,巩固统治; 农民减负,缓和矛盾; 促进商品经济甚至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但一定时期易激化矛盾,引起农民起义。,黄宗羲指出封建赋税制度有三害:“田土无等第之害,所税非所出之害,积重难返之害”。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概括为“黄宗羲定律”。(历史上通过税费改革,将农民的负担降低一段时间后又会反弹,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向原先改革目的的反面,这就是“黄宗羲定律”。),(3)今天我国政府是如何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2006年彻底免除农业税,甚至提供农业补贴,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二、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打击工

6、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2.目的:,3.长久实施的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 甚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是封建 统治的根基,通过保护农业生产,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1)经济:,(直接),(2)政治:,(主要),商业发展可能危及封建统治;,(3)思想:,传统的“农本商末”思想的长期影响。,(根本),中国古代王朝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了

7、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专制主义王朝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工商业的发展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重农抑商、 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传统治国主张。,拓展:中国历代封建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性,小结:,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利益决定。,4.重要体现盐铁专卖(官营)制度,二、重农抑商政策,1.含义:,2.目的:,3.长久实施的原因:,(1)专卖制度:,由国家对某项产品的生产、买卖

8、进行垄断的制度。也被称为“禁榷”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国家控制工商业的最主要的法律工具。利用这一法律制度,国家得以垄断一些日常工商用品的生产、销售,利用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利润。其中盐、铁是中国古代专卖立法的最主要对象。,(2)实施原因:,盐铁是生活必需品,可获取高额利润;,维持物价稳定,巩固统治的需要。,(直接),(主要),(3)演变过程:,春秋齐国管仲兴起,西汉武帝正式确立,后世基本沿袭,(4)影响:,增加国家收入,提高国力;,打击地方豪强势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阻碍民营手工业发展,降低生产、生活质量;,垄断导致官场腐败。,4.评价:,二、重农抑商政策,1.含

9、义:,2.目的:,3.长久实施的原因:,(1)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前期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劳动力,推动农业发展,从而促进封建农耕文明的繁荣;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维护社会稳定,从而为生产、生活提供相对安定的政局。(2)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封建社会后期将农业与工商业人为对立,制约社会经济活力,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它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特别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而阻碍社会进步和转型。,1、含义: (1)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如郑和下西洋)(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国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严格

10、限制的措施.,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二者比较,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是对外消极防卫,限制外国人来华。,海禁主要是对内防范,禁止私人出海。,严格限制,绝对禁止,禁止中国人出;限制外国人入。,(禁止民间外贸,官方照常如广州十三行),(西学东渐缓慢发展),2.实行的原因:,三、“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1.含义:,防止中外反对势力联合和西方侵略;,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自然经济的封闭性。,(2)直接原因:,(4)经济根源:,(1)统治需要:,统治脆弱导致的外强中干;,(3)政治根源:,3.影响:,(1)经济:阻碍工商业和外贸发展,限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2)政治:助长统治者自大心态,而固守落

11、后的封建专制制度;,(3)思想文化:阻碍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西学东渐潮流;,(4)外交:虽然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西方侵略,但这种自我孤立导致丧失追赶世界潮流的机遇而落后。,总之,不利于中国向外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丧失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机遇。,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对内,对外延伸,小结: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与经济政策的关系,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延续,1、2014大纲卷 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解析

12、 材料表明西汉初期商人在舆服方面受到政府严格限制,但是后来这种限制开始被突破,说明西汉商业有了一定发展,原有规制受到商业的挑战,故答案为D项。A项本身错误,整个封建社会没有改变这一政策;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C项本身错误。,2、2014江苏卷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 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 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解析材料中“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

13、贩”以及“奉旨允行”等信息说明政府对“海禁”的放松,是有条件地开放,是故本题选B项;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C项说法明显错误,决策权在中央不在巡抚;D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朝贡贸易仍然存在。,3、2014新课标全国卷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反映清初海禁政策实施以前,对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外国货物、外国银钱已在清朝流行开来,“民间行使多以外国

14、银钱”,体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外国银钱在华并非是“资本市场”的项目,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政府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两项。,4、(2013年广东卷)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 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5、(2013浙江卷)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

15、,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的是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6、(2013年山东卷)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7(2012年福建卷)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

16、”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必要性 8(2012北京卷)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9(2012新课标卷)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10(2012年大纲卷)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11(2012年大纲卷)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当地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造价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