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64281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5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帝内经重要篇幅辅导(六)各位学员,标红黑体字背熟1、继续探讨病机十九条之“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一、带下清稀如水为虚寒,浓稠色黄而秽味为实热症状群证候治则方剂汤头歌药方随证加减带下病是指带下绵绵不断,量多腥臭,色泽异常,并伴有全身症状者,称带下病 ,带下病症见从阴道流出白色液体,或经血漏下挟有白色液体, 淋沥不断,质稀如水者,称之为 ?白带? ,还有?黄带? 、 ?黑带? ?赤带? ?青带?之称。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 ?流秽物?。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西医称为白带

2、异常。病因病机 ; 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胞中,流溢于阴窍,发为带下病。特别注意:辨病与辨证结合。内治:调理脏腑,或除湿止带,或滋阴补肾。外治:祛邪、解毒、杀虫。(一)、脾虚带下证:证候:白带量多、 色白或淡黄如蛋清、无味道(无臭气) 。治则或功效:健脾益气疏肝,化湿止带主治肝脾不和,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方剂:完带汤汤头歌:完带山药参术草,柴芍苍陈黑芥车。组成:白术30 克、山药30 克、党参30 克、白芍20、车前子30 克、苍术20 克、清甘草6、陈皮6 克、黑芥穗10 克、柴胡 10 克带下证多与带脉有关,带脉属奇

3、经八脉之一,带脉围腰一周,有如束带,能约束诸脉,所以有?诸脉皆属于带?之说。如果带脉失常,不能约束则为带下。本方肝脾同治 ,量大者补养,量小者消散,寓补于散之中,寄消于升之内,为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不止的常用方。治疗应以培土抑木,祛湿化浊,使脾气健旺,肝气条达,清阳得升,湿浊得化,使绵绵之白带完全中止,故名?完带汤?。培土抑木: 又称健脾疏肝,用健脾药与疏肝药合用。以治疗肝旺脾虚的方法。方如逍遥散。培土抑木是治疗肝气郁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 肝旺脾虚,即木克土证) 的方法。肝旺脾虚,症见两胁胀痛,不思饮食,腹胀肠鸣,大便稀溏,舌苔白腻,脉弦。培土用白术、茯苓、薏苡仁、山药等;抑木用柴胡、青

4、皮、木香、佛手等。可以随证加些:腰酸楚:莬丝子 20 克、续断 20 克、杜仲10 克。(二)、肾阳虚衰带下证:证候:白带量多、色白清冷、质稀无味道(无臭气)、淋漓不断,腰酸如折。治则或功效:温肾培元,固涩止带。主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封藏失职,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方剂:四神丸合完带汤加补阳药汤头歌:完带山药参术草,柴芍苍陈黑芥车。组成:白术30 克、山药30 克、党参30 克、白芍20、车前子30 克、苍术20 克、清甘草6、陈皮6 克、黑芥穗10 克、柴胡 10 克 。加药:莬 丝子 30 克、锁阳10 克、生黄芪30 克、肉桂6克、沙苑蒺藜30 克、肉苁蓉20 克、芡实30 克、桑螵蛸

5、30克、升麻10 克、海螵蛸30 克。(三)、湿毒带下证:证候:带下量多, 色如米泔或黄绿如脓状,或五色杂下,气味臭秽,阴部痒痛,或发热腹痛,或小便短赤等。指感受湿毒所致的带下。治则或功效:治宜清热解毒,除湿止带。主治:湿毒内蕴,冲任受损,秽浊下流之证。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经期或产后,湿毒秽浊之邪乘虚内袭,伤及胞脉及冲任气血,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方剂:止带方汤头歌:止带二苓车前泽,丹栀茵膝赤芍柏。组成:猪苓 20 克、茯苓 20 克、车前子 30 克、泽泻 20 克、 茵陈 30 克、 赤芍 20 克、 丹皮 20、 黄柏 20 克、 栀子 10 克、牛膝 20 克。我自己的经验,这个病,

6、妇儿医院门诊非常多,我自己自拟的处方,以知柏地黄丸加减。组成:知母 20 克、黄柏 20 克、红藤 30 克、败酱草 30 克、银花 30 克、连翘 30 克、车前子 30 克、丹皮 20 克、三棱 20 克、莪术 20 克、芡实 30 克、金樱子 30 克、黄芩 20 克、七叶一枝花30、 蒲公英 30 克、紫花地丁30 克、制大黄或者生大黄10 克、香附 20 克。龙胆草10 克也可以用,但龙胆草为大苦大寒之品,非常不好吃。用这个思路,对急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腹部剧痛、盆腔感染的妇科疾病疗效非常好。曾经治疗过二例,妇儿医院、中医院诊治过二年的病人, 罹患慢性盆腔炎导致的不孕症,在

7、我这里治疗半年,全部治愈。向中国名老中医学习经验,翻阅近代中国中医名家的医案,名医是如何开的:韩百灵医师:银花25 克、连翘 15 克、制大黄或者生大黄5 克、丹皮 15 克、桃仁 15 克、蒲公英 20 克、紫花地丁20 克、生石膏 20 克、三棱 10 克、莪术 10 克、黄柏 10 克、乳香 15 克、没药 15 克。?胞宫内痈 ?一证,以 ?毒热、血瘀、痈脓 ?为要点,进行治疗,宗仲景大黄牡丹皮汤和妇人大全良方桃桂当归丸,据证化裁。临床上,产后恶露不下可以成痈。二、呕吐物完谷不化为寒,腐浊酸臭属热。呕吐以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引起的病证。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病因病机:外

8、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各和脾胃虚弱。胃主腐熟水谷,其气主降,以下行为顺,若邪气扰胃,气逆于上,则发生呕吐。(一)、外邪犯胃- 突然呕吐,伴发热畏寒等主治:疏邪解表,芳香化浊。方剂:藿香正气散加减。汤头歌:藿香姜枣陈芷苏,甘桔苓术夏朴腹。组成:大腹皮 10 克、白芷 10 克、紫苏 10 克、茯苓 20 克、姜半夏 20、炒白术 20 克、陈皮 10 克、厚朴 10 克、苦桔梗 6 克、藿香 6 克、炙甘草 6 克。(二)、脾胃实热呕吐:呕吐物气味臭秽: 证候: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见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牙齿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脉滑数。治则或功效:泻脾胃伏火 。主治:

9、胃热炽盛证( 火热炽盛、胃失和降) ,又称胃热证、胃火证,或胃实热证。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过食辛辣温燥之品,化热生火,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犯胃,或邪热犯胃,以致胃火。方剂:泻黄(脾)散- 脾属中土,其色为黄,为脾胃蕴热而设。汤头歌:泻黄藿栀防膏草。组成:藿香叶10 克、山桅仁 10 克、生石膏40 克、清甘草6克、防风 10 克。(三)、饮食停止呕吐:呕吐物气味酸腐,呈完谷不化之状证候:脘腹胀痛,嗳气厌食,得食愈甚,吐后反畅,吐出物多,呈酸臭味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饮食,口气臭秽,腹部作胀,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多厚腻。治则或功效:化食消滞,和胃降逆。主治:食滞内停之证。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

10、:乳食过量或恣食肥甘、生冷及难以消化的食物,以致乳食积滞。方剂:保和丸汤头歌:保和陈夏苓,查神莱菔翘。组成:山楂 20 克、神曲 20 克、姜半夏 20 克、茯苓 20 克、陈皮10 克、连翘 20 克、莱菔子20 克。(四)、肝气犯胃呕吐: 呃逆嗳气, 呕吐,或见嘈杂吞酸。又称肝胃不和证、肝胃气滞证证候:胸胁胃脘胀满疼痛,烦躁易怒,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等。治则或功效: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注意:治疗以疏肝和胃为法。木旺乘土者重点疏肝;土虚木乘者重点补胃。主治: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之证临床上最常见的原因: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寒邪内犯肝胃而发病。临床以胸胁胃脘胀满疼痛为主要表现的

11、证候。主要症状:胃脘痛、呕吐、呃逆、胁痛。临床上多见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肝硬化等疾病。病因病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见情志郁闷,善叹息,或烦躁易怒,胸胁胀痛;肝气横逆,气滞于胃,胃气上逆,则表现为胃脘胀痛,呃逆嗳气;气郁胃中而生热,可见吞酸嘈杂。 因气郁化火与否的差别,舌苔可为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数。若肝郁日久,气郁化火,则可表现为胸胁胃脘疼痛剧烈,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若火气灼伤肝阴,耗伤胃津,则常有胁肋隐隐作痛,胃脘胀痛,饥不欲食, 口干, 大便干, 舌红少苔或中有裂纹等阴虚表现。若肝气犯胃,气滞不行,日久影响血液运行而致血瘀

12、,则表现为胁肋胃脘疼痛固定,痛如针刺,甚则损伤脉络,而见呕血黑便。处方:逍遥散合金铃子散合左金丸加减汤头歌:1) 、金铃子散由金铃子(川楝子的别名)、玄胡索组成。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主治:肝郁气滞,气郁化火之证;2) 、左金丸由黄连、吴茱萸组成。功效: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主治:肝火犯胃证。方中重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佐以辛热之吴茱萸,既能降逆止呕, 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辛开苦降,以收相反相成之效;3) 、逍遥散:组成:川楝子 10 克、玄胡索 15g、黄连 6 克、吴茱萸 6 克、柴胡 10 克 、香附 20 克、生白芍 30 克 、柴胡10 克、枳壳 1

13、0 克 、姜半夏20 克、陈皮6 克、栀子10 克、竹茹20克、炒谷麦芽各30 克、煨木香10 克。胃脘疼痛伴呕吐酸水杭州名医王香岩经验方:代赭石30 克、陈皮10 克、茯苓 20 克、炒竹茹10 克、施覆花10 克、全瓜蒌20 克、左金丸、金铃子 10 克、姜半夏 10 克、石斛 30 克、炒薤白10 克。(四)、脾胃虚寒呕吐(即脾阳虚证):饮食稍有不慎,即呕吐,眩晕作呕。证候:劳倦乏力,大便溏薄。治则或功效:益气健脾、行气化痰主治:脾胃虚弱,中阳不振,腐熟运化无力。病因病机: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劳倦过度、或久病或忧思伤脾等所致。 症见纳呆腹胀、脘腹痛而喜温喜按、 口淡不渴、四肢不温、大便

14、稀溏、或四肢浮肿、畏寒喜暖、小便清长或不利、妇女白带清稀而多,舌淡胖嫩,舌苔白润,脉沉迟等。症状表现为常因天气变冷、感寒食冷品而引发疼痛,疼痛时伴有胃部寒凉感,得温症状减轻。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冷痛不适,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处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汤头歌:组成:党参30 克、炒白术20 克、茯苓20 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 克、姜半夏20 克、砂仁10 克、煨木香10 克。在中医书籍中,人们常常将小建中汤、理中汤、香砂六君子汤、香砂养胃丸来治疗脾胃虚寒(中焦虚寒)证。脾胃虚寒症, 脾胃

15、同治, 其脾胃乃安。但是, 这四个方症虽然相似,均表现胃痛喜温喜按,或饥时痛甚、得食暂缓。不思饮食,乏力、苔薄白、脉虚等共同症状。但是还是有所偏重,在临证中细细斟酌。大家的辨证的要点是:香砂六君子汤证,属气虚,气不足便是寒,但寒轻微,且兼痰湿、气郁,痛喜轻按,重按痛反增,脘腹胀閟,嗳气吞酸, 便溏、 苔白润等。 胃胀甚于痛, 重按痛增为辨证要点。理中汤(参术姜草)症,乃中阳不振兼寒湿,症见痛喜轻按,畏寒喜热食,得冷则痛剧,痛比前症为重。痛甚于胀是辨症要点。理中汤为中药试剂,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具有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

16、,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现用于急、慢性胃炎,胃窦炎、溃疡病、胃下垂、慢性肝炎等属脾胃虚寒者。小建中汤证 (伤寒论 ),主治中焦虚寒, 肝脾不和证。温中补虚,和里缓急。症见腹中拘急疼痛, 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口稍干,大便正常或稍干, 手足心热与喜暧畏寒征象并存,以痛喜重按为辨证要点。 方剂组成为: 饴糖 30 克、 桂枝 10 克、生芍药 30 克、 生姜 10 克、 大枣 6 枚、 炙甘草 10 克。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香砂养胃丸温中和胃。用于胃阳不足、湿阻气滞所致的胃痛、痞满,症见胃痛隐隐、脘闷不舒、呕吐酸水、嘈杂不适、不思饮食、四肢倦怠。汤头歌:香砂六君子汤+藿朴香附枳豆蔻处方:煨木香10 克、砂仁10 克、炒白术20 克、茯苓20 克、炙甘草10 克、陈皮6 克、姜半夏10 克、藿香10 克、厚朴 10 克、制香附10 克、枳实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