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强化训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46315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4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二轮强化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三历史二轮强化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三历史二轮强化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二轮强化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二轮强化训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莲 一中 2013 级历史导学案历史必修1 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 1 - 高三二轮历史强化训练2016.5.4 1、西周时期,同宗兄弟或共居共财、或异居共财。春秋战国时期,财产个体私有的小家庭崛起,社会风气更多体现出一种自我的意识和家庭的观念。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A农业生产耕作方式发生转变B 家长制受到挑战C公民意识增强D中央集权的削弱2、黄仁字提出:“ 过去关于明史的叙述,几乎无不有 税重民穷 的说法。如果意在说明当日的官僚贪污百出,无力的百姓被摊派的服役过重,富者越富, 贫者越贫, 这可以言之成理 明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施政方针不着眼于提倡扶助先进的经济 而是保护落后的经济,以均

2、衡的姿态维持王朝的安全。” 作者认为明朝百姓贫苦的根本在于A.过重的田赋榨干了农业经济B.官僚贪污严重 C.贫富差距过大D.政策的腐败和低能3.北朝时,州郡察举士子,试见之日须着绛公服(品级较低的官服),象征他们已经具备入官的资格。唐 朝 时规定: “ 应试之士子,不得假以公服” ,士子一般都着白色麻布袍衫,及第者故有“ 白衣公卿 、“ 一品白衫 ” 的称呼。这反映出唐代A.纺织技术取得显著进步B.只重衣冠不重人才的官场陋习依旧C.士子仕前景更为黯淡 D.人才选拔制度与观念发生重大变化4.章开沅在 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中探讨了传统文化与近代化的关系,提出“ 离异 ”与“ 回归 ”

3、 的命题,强调“ 离异不可忘本,回归不可复古” 。章开沅所说的“ 离异 ” 是指A.寻觅本民族的主体意识B.拒绝西方近代文明C.模仿西方近代文明D.对传统文化的完全否定5.清末民初国人学习西方建立国会政制,然当国会政制实践逾十年之际,废除国会成为各界近乎一致的诉求;到 20 世纪中期,召开国民会议又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这一过程说明A.国会政治符合中国国情B.代议制的实践遇到挑战C.中国盲目学习西方政治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 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37 部明末清初在华传教士及其协作者的著作。其中对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乾坤体义有这样的评价:“是书上卷皆言天象,以人居寒暖为五带,与周髀七衡说略

4、同。以七政恒星天为九重,与楚辞天问同, 。”这表明A.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根出同源 B.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心理优势C.意大利成为世界科技创新中心 D.明清政府文化开明的心态7. “士人 ” 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 士” 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 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 “ 礼贤下士 ” 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B.明清之际的 “ 士人从商 ” 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C.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

5、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 自强 ” 运动D.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8.宋初曾设谏官出外任职,用以消弭藩镇。宋真宗时期,设专门机构置谏官六员,规定三年内不得差出,并使之有专折言事的责任;仁宗时期将门下省的旧址改建成谏院;建炎三年下诏谏院不再隶属门下、中书两省而另立官署同与两省官在朝中相见议论政事。北宋时期谏官和谏院的变化意味着A监察制度不断完善B官僚机构日益膨胀 C君主专制走向没落D三省六部名存实亡9、 美国历史学家狄巴里说:“ 如果我们仅仅把理学看作支持王朝体系的精神护符,我们便不大可能透过 不 变的中国 的种种表面现象而发现理学的 内在生命与

6、动力”。这表明作者认为()A、理学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B、理学存在进步之处,具有一定科学性C、理学推动了四大发明及其他领域的科学技术的发展D、理学使儒家伦理得到强化10.魏晋时的中书省和门下省原本只是充当皇帝秘书的机构,后来权力逐渐增大,进而演变成了国家的核心机关。这反映A.君主的权力被削弱B.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C.专制下的权力转移D 秘书机构权力过度膨胀11. 1958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 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 ,这改变了 “ 五四宪法 ” 关于居民 “ 自由居住和迁徙” 的规定,形成了城市和农村户口的“ 二元结构

7、” 模式。这一变化A.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变革的要求B.旨在用法律限制城市人口规模C.旨在减少农村人口,保障农民就业D.说明 “ 二元结构 ” 模式适合中国12. 1912 年,政府在新颁布的学制及各类学校条例中,提倡医学专门学校(西医),摒中医于政府教育体系之外,由此引发了民间有关中西医的论争长达10 多年。这反映出A.传统教育的近代化转型B.科学精神深入人心C.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D.官民立场尖锐对立13.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然而在1992 年,广东人仍然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亟想看到绿灯信号

8、。 1992 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D. “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14论语 八佾记载,子曰:“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谓季氏: “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 也,孰不可忍也。” 上述孔子言论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A.孔子认为历史在继承中不断发展B.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D.孔子推崇西周时期的社会政治制度。15. “身在长沙乡下的王闿运,是个名气足够大但本钱还不够的名士。革命到来之际,他很镇定,安静地待在家里。看见报上报道

9、武昌起义的事,只是淡淡地记上一笔。接下来,他会嘲笑一下摄政王载沣的手足无措, “ 乱了枪法 ” 。当门人向他报告湖南的革命时,他对于可能的动乱,无可奈何,觉得也可能会大乱将至,但却丝毫不做防备,一副不死不降不走的架势” 这段材料最能说明A.时人看待辛亥革命的心态B.革命带来的社会动荡C.革命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D.士绅阶层反对辛亥革命16.1798 年,英国人马尔萨斯发表人口论,主张通过饥饿、限制结婚及战争等手段来控制人口增长。1957 年,鉴于当时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和人口状况,马寅初在广泛调查和科学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以“ 节制生育、提高质量” 为中心的 “ 新人口论 ” 。下列有关马寅初“ 新

10、人口论 ” 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与马尔萨斯的“ 人口论 ” 有着明显区别B.针对建国初期人口的快速增长而提出C.体现计划经济特点,适应建设客观需要D.第一时间被采纳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17全国工业复兴法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每周工时为35 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 小时,产业工人最低工资每小时为40 美分。愿意接受这项临时协定的雇主将能领到一个“蓝鹰”标志。绝大多数企业在各种压力下都加入了“蓝鹰”运动。这项措施的目的是A消灭竭泽而渔式的经营模式 B终止全国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的趋势C挽救盲目竞争状态中的商业D保证工业合理利润和工人消费能力五莲 一中 2013 级历史导学案历史必修1 彩虹风雨后

11、,成功细节中。 - 2 - 40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士大夫为中心的“四民社会”。 “四民社会”乃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社会。士农工商这四大阶级,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为核心的社会分层。凭借着科举制度,士大夫阶级在古代中华帝国,成为了帝国王权制度与社会宗法制度相互联系的中枢和纽带。以儒家价值和科举制度为核心所得以建枸的士大夫阶级(亦称为士绅阶级),其一身兼二任也,在朝廷辅助君王统治天下,在乡野为道德表率和地方精英领导民间。摘编自许纪霖科举废除与“断裂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儒家士人生存的社会基础,并说明他们在社会中发挥

12、了哪些主要作用?(10 分)材料二1905 年科举制废除,切断了传统士大夫跻身、晋升官僚体制之路漂泊、游移于体制之外的新型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工日渐发达的现代社会职业架构中寻求谋生之路与社会角色。虽都以知识资源、文化资本谋生,但不再如以往士大夫仅有读书做官的单一通道,而是有了职业上的“分工”。状元出身的张謇在 1894 年蟾宫折桂之后远离官场,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进士身份的张元济在维新运动失败后,由翰林而入商, 于 1902 年投资商务印书馆并很快成为灵魂人物;严复、梁启超等人致力于以译书、创办国闻报、 新民丛报等报刊,成了以媒介影响社会的传媒知识分子;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等现代大学与各类

13、新式学堂的相继建立催生了新式知识分子群体,同时为他们提供了大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等新的职业和人生路径。摘编自俞祖华近代社会变迁视阁下的知识分子成长路径(2)综合材料一和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知识结构、学习知识的组织形式、出路等方面概述近代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儒家士人有何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15 分)41.(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4 年 7 月 4 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论美国国庆日,称美国为 “ 资本主义世界最典型的民主国” ,“ 与社会主义苏联成为民主世界的双壁” ,“ 民主的美国已经有了它的同伴 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和其它民主势力。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

14、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 。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 我们共产党人现在所进行的工作是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等早已在美国进行了的工作 ” 这句话的理解(要求史论结合)。(要求:正确回答基本史实,得4-6分;能联系时代背景分析史实,得6-8分;能有自己的理解、独到的见解,得8-12分)45、2015 年 11 月 30 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批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 )货币篮子,人民币与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共同成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这是一个新兴经济体的货币首次作为储备货币,这也为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一个改革和推动其包容性提升的机会材料一

15、到 1600 年,(中欧)这种贸易造成每年大约有20 万公斤的白银流入从宁波到广州的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 对丝绸的旺盛需求引发了土地使用方式的重大变化,到 1700 年大约一半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低处种植桑树、棉花、甘蔗和水稻,高处种植玉米和红薯)。 德 贡德 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该体制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

16、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分)(2)根据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 世纪 70 年代“特里芬难题”的破题,并分析破题的背景和影响,五莲 一中 2013 级历史导学案历史必修1 彩虹风雨后,成功细节中。 - 3 - 高三二轮历史强化训练答案2016.5.4 选择题: 1-5 A D D C B 6-10 B D A B C 11-15 A C D C A 16 D 17 D 40 ( 25 分)(1)基础:小农经济;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关系。(6 分)作用:维持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统治;维持中央集权的乡村秩序;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