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著作读后感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34610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鹤琴著作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陈鹤琴著作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陈鹤琴著作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陈鹤琴著作读后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陈鹤琴著作读后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陈鹤琴著作读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鹤琴著作读后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有感合上面前这本微微泛黄的书,我的心里久久不平静,很后悔以前的自己对于孩子的傲慢与偏见,但我也深深佩服陈鹤琴老先生对于孩子深刻爱与理解,而这正是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的必备条件,所以我把自己读这本书时的一些收获与感受记录下来,希望能应用到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一内容简介儿童心理之研究 是陈鹤琴先生以其长子陈一鸣为观察、研究对象, 运用文字记录和摄影的记录方式,进行长达 808 天的连续追踪观察, 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编撰而成。书中论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儿童发展的一般程序,儿童身体(主要是感觉器官)的发展,儿童动作的发展, 动作的模仿与拟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活动

2、游戏, 与儿童心理发展直接相关的器具玩具 , 儿童心理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好奇心、惧怕、哭,儿童的学习、言语、美感、绘画、思想的心理特征,不同性别儿童的心理差异,特殊儿童(主要是耳聋和口吃儿童)的心理缺陷及矫治, 以及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和历史等。书中还配有大量的系统反映儿童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时期的照片及图表,而且从书中可以看出, 作者十分重视儿童期在人的一生中的意义。他认为,人生的一切活动都要在儿童时期内开始发展,所以人的儿童期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此外,儿童期对社会和家庭也有重要的意义。二. 阅读收获与感受(一)关于幼稚期意义的感受在书中陈鹤琴提到“儿童期”的意义解释道:“环境愈复杂,儿

3、童期愈长,学习的机会愈多,天赋的智力发展发展愈快,然后才可以适应复杂的环境。 所以人的儿童期实在是预备适应环境的重要时期。”他还将儿童期的作用形容为“改进家庭、改进社会和促进文化的原动力。 ”我觉得作为幼儿园老师,要想尽职尽责,首先要懂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 要有一种使命感: 我们将来教学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这一时期是人一生当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预备适应这复杂社会的重要时期。 但是,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却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可以任意涂抹,或是按照我们大人的意愿去“强逼”着他们学习一些我们自认为对他们将来好的东西,到最后往往事得其反。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发展与身体发育一样都有其内在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不

4、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和衡量他们的某些行为,相反,作为家长和老师,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这一点我会在对“好奇心”这一章节的感悟中具体说明)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学习的东西,这样岂不是更好? (二)关于模仿的启示众所周知, 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可是儿童喜欢模仿哪些东西?他们又是为什么喜欢模仿呢?我们应该怎样利用孩子们的这种模仿能力呢?带着这些疑问我读完了“模仿”这一章节,并获得以下启示:1.孩子的模仿是无选择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为其创造美好的生活坏境。儿童的善恶观念比较薄弱,所以他们不可能有选择的模仿,比如说,孩子看见自己身边的人吐痰,他可

5、能也会模仿他们举止,实际上他们不知道有什么坏的结果。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所言,“儿童总是张着眼睛和耳朵观察和模仿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反应。”而从书中的结论来看,孩子最喜欢模仿的莫过于成人,所以,作为孩子最亲近的家长和老师,更应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为孩子做榜样,让他们从小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习惯,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父母们也应该尽量给予孩子们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这种生活环境并非指好的物质条件,而是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社会这个大集体,当孩子的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他们需要玩伴,在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中,他们会学到更多的东西。2.孩子的模仿行为只在初做的

6、时候,后来继续所做的动作,是因为有快感才做, 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利用这种心理。从陈鹤琴的研究结论可以得出产生快感有两种原因:第一点是生理的, 从肌肉筋骨以及其他感觉器官所得的快感;第二点是社会的快乐,就是当他模仿的时候, 别人称赞他鼓励他而产生的快感。我觉得我们这些将来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些快感,比如说孩子无意中模仿电视上的某个舞蹈动作,哪怕模仿的并不是很像,我们这些大人在看到的时候也应该给予适度的赞扬,这样孩子才会有信心、有兴趣继续模仿。反之,结果可想而知。正如陈鹤琴老先生在书中提倡的教育理念那样: “以积极代替消极。 ” 经常鼓励孩子,给予孩子不断摸索的动力,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进步不是更好

7、?3.模仿的动作与所模仿的动作不是一样的,有些情况下必须及时纠正。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孩子初学话时,成人说“爸爸”,儿童模仿的声音可能会说: “巴巴”或是“罢罢” ,成人并没有立即纠正,反而大笑,学着孩子的音刚开始模仿时,孩子说的音往往是不正确的,作为大人不能觉得好玩儿跟着孩子说错误的音, 要知道刚开始犯错误的时候容易改正,后来一旦形成习惯,就很难改正了。(三)关于游戏的启示首先,在游戏这一章节当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父母当做儿童的游戏伴侣” 这一观点, 陈鹤琴主张父母应该忘记年龄来和儿童游戏, 做他的伴侣, 认为这样做一方面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可以格外浓厚,另一方面可以明白孩子的性情、

8、习惯、能力等。我看完这句话时,在高兴之余又有些许失落,我自己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基本上都没有陪在我的身边,就更别提与我一起做游戏了,所以导致我小的时候一度都跟父母很生疏,因此,我觉得作为父母,不管多忙,都必须尽量抽时间多陪陪孩子,尤其是多和孩子做游戏,让他们在关怀和呵护中更加健康的成长。另外,儿童既然喜欢游戏, 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支配她的动作,来养成他的习惯。对于这一点,我在看完最近某卫视播的亲子类节目爸爸去哪儿 中体会很深。 爸爸在临睡前跟儿子谈心,对于儿子早上起床迟的问题,他没有向一般父母那样采取说教的方式,而是采用角色扮演的游戏方式,让孩子在游戏当中,自己学会换位思考, 自己懂得赖床的坏处

9、。当时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心里暖暖的, 我在想如果我是孩子, 我也肯定会接受父亲这样的教育方式, 当然,从其中我们更多的了解到的是游戏对于一个孩子的教育意义, 这种游戏性的教育, 既可以使孩子不违背大人的命令,又可以促使孩子养成种种好的习惯,何乐而不为呢?再者,儿童喜欢团体的游戏,也喜欢和动物做伴侣,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这些条件。两三岁以内的儿童,固然能独自玩耍,但也喜欢与人玩。陈鹤琴认为虽然独自游戏固然可以发展个性,但团体游戏对于儿童社会生活与社会道德的发展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他还认为小动物也是儿童很好的玩伴,儿童与动物玩,一方面可以发展他们的同情心,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动物的性情,并且使他不致寂寞

10、。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多让孩子参加团体性的游戏,多让孩子接触自然,接触动物,当然,前提是动物必须清洁、驯服。最后,家长和老师必须给予孩子游戏的自由。陈鹤琴认为儿童以游戏为生活,儿童天生好动,外界的刺激与内部的冲动,都能引起他的动作。而游戏又可以锻炼他的筋骨,辅助消化,促进血液循环, 增加肺活量, 所以家长和老师不能以各种理由剥夺孩子玩耍游戏的权利。(四)关于孩子“哭”的启示第一点,弄懂孩子哭的缘由。初为人父人母,往往都很怕孩子啼哭,孩子一哭,不问孩子哭的缘由,就给他吃,吃了还哭,就摇摇他,抱他走走,做各种无谓的动作,最后让孩子养成各种坏的习惯。陈鹤琴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白孩子哭的缘由: 1.生理的

11、,包含饥饿、疲倦、寒冷、太热、睡眠不足、缺少新鲜空气、各种疼痛、缺少必需的动作;2.心理的,包含习惯、不如意、受暗示的。只有明白孩子为何而哭,才能找到适当的方法去对待孩子。第二点,不要用暗示或是强化孩子的哭:孩子如果跌倒了,不要立即对他说:“不要哭,疼不疼”之类的话,这样只会强化他的哭,假如孩子跌倒了,我们假装没看到,或者不表现出对他的心疼,孩子可能就不会哭了。另外孩子哭的时候,我们不能简单粗暴的制止他们,让他们不要哭,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大声哭,最后只会慢慢让其产生逆反情绪。(五)关于孩子好奇心的启示在好奇心这一章节中陈鹤琴提到他研究的两个儿童,她的甲乙两个侄子,甲儿虚岁12 岁,乙儿虚岁 1

12、0 岁,他按照比奈西蒙智力测验两人, 结果智力不相上下, 但是他们的交际能力却相差很大:甲儿不善辞令,而且少有口吃,其弟不然,善于辞令,工于应对,初次遇见二人的客人,都说弟弟比哥哥强。于是陈鹤琴开始把二人生活中所问的问句记录下来,连续记录 270 天,所记录的共有 375 句,研究发现,他哥哥的知识、经验、思想远超过他的弟弟, 那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哥哥除了第一天比弟弟提问的少以外, 以后每天问的都比弟弟多,而且在问句的体裁方面也比弟弟好, 那为什么别人会觉得弟弟哥哥聪明呢?因为弟弟在问句的性质方面, 弟弟比较顾虑他人的幸福,所以弟弟会比哥哥想事情周到一些,而且他态度谦恭,招待殷勤,所以才会颠

13、倒大家的判断。虽然陈鹤琴在书中阐述这个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研究对象比较少, 研究时间不长) 不过从这段研究中我得到了以下启示:1.成人不能用固有的思维方式来衡量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正如作者所言, 初见面的客人都觉得弟弟比哥哥聪明,理由是弟弟在待人接物方面比哥哥好,同样我们生活中很多人也会因为某个孩子某方面表现的比较突出,就觉得他(她)很聪明,这其实是一种误区,智力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我们不能妄下结论,到最后反而会孩子的心灵带来不必要的伤害。2.成人在生活中应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他们通过提问的的方式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所以不能因为孩子问的次数

14、多而感到厌烦。3.从孩子的好奇心中探寻孩子的兴趣所在。在作者的研究中发现,哥哥问机械类的问题明显比弟弟多,而且比他问的其他类问题多, 这就说明哥哥比较对机械类感兴趣,作为家长就应该有意识的去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总结陈鹤琴先生穷其毕生心血致力于儿童心理的研究,从他的著作的字里行间都能看出他对儿童的爱,而他在儿童教育领域各类内容的研究是深入的、细致,也是充满感情的,她的每一项研究都让我感动,这样一个广闻博志、乐学乐行、醉心研究的教育家实在令人佩服!不过,我自己也在反思: 为自己之前对孩子的偏见感到羞愧,为自己虚度光阴、 孤陋寡闻而羞愧, 更为自己身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却不好好学习专业知识而悔恨。说实话, 在我没有看这本书之前,我并不了解陈鹤琴,更别提他教育思想的内涵,他对于我而言,只是书上一个冷冰冰的名字而已。可是,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陈鹤琴”这三个字将永远无法从我的记忆中抹去,观其书足可见其人, 在明白了书中的理论思想并获得启示时,我更多的是希望自己在大学生涯中充实的度过,在自己以后的工作中向陈鹤琴那样一如既往的坚持与奉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