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最新,2010年用ppt培训课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53923139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98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医学史(最新,2010年用ppt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中国医学史(最新,2010年用ppt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中国医学史(最新,2010年用ppt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8页
中国医学史(最新,2010年用ppt培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8页
中国医学史(最新,2010年用ppt培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医学史(最新,2010年用ppt培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医学史(最新,2010年用ppt培训课件(9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医学史 中山大学 医学教育研究中心 张友元 绪论医学史是通过社会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与医学的关系来研究整个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一门学科。医学史分为两大类:医学通史(如世界医学史和中国医学史)和医学专科史。,2,学习医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1)认识医学的发展规律何时产生医和药?何时出现医学?中、西医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将会如何? (2)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神灵主义医学自然哲学医学;寺院医学、僧侣医学机械论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增强中西医结合的观念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中西医是否应该结合?能否结合?中医是该西医化还是该科学化?印度医学

2、;阿拉伯医学;中、西医并存、对立。,3,(4)培养热爱医学专业的思想 “医学上最多未知数”。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医学专业是生命科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5)提高文化素质古代以通才取胜,近代以专才取胜,当代以博才取胜。大学生的四大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过弱的人文陶冶”。,4,下篇 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是研究中国医药学(中医学和少数民族医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学习中国医学史的具体内容: (1)中国医学史各个发展阶段的历史背景; (2)医事制度; (3)医学各科的主要成就; (4)著名医药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5)主要医药著作及其价值。,5,第十

3、章 中国医学的萌芽 (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 远古公元前三世纪 一、社会背景“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文明社会的历史,同时就是人类疾病史。”(卢梭)。有人就有病,有病就要治病,要治病就要有医和药。中国医药学就是我国人民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逐渐积累经验而产生的。,6,二、中医药起源的传说:1.神农氏尝百草,以疗民疾,拯夭亡。2.伏羲氏画八卦,创阴阳;制九针,以治病。3.黄帝教民治百病。中医药起源的重要标志:人们认识了火、酒、石、草与人类健康的关系。,7,三、火的发现和陶器的发明五十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知用火。二十万年前,“山顶洞人”已知人工取火,这是人们征服自然的开始。恩格斯认为,

4、火的发现和使用,对人类的进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 .扩大了食物的种类和来源;2 .改善了潮湿的居住条件;3 .增强了狩猎和防护能力;4 .围火取暖;,8,5 .热熨和灸法;6 .制造工具和用具; 7 .由生食变为熟食,使人类在生理上起了很大的变化:(1)大大缩短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2)使人类得到更多的营养,大大促进了脑的发达和体质的增强;(3) 烧烤食物具有很好的消毒作用,大大减少了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9,原始人大多依山傍水而居,需要各种器具。人们发现土壤加水具有可塑性,用手捏成的器物经火烧之后变得结实且不怕火,加上他们长期用火的经验,为陶器的制作创造了条件。陶器的大小、形状不同,用途各

5、异。如鼎、鬲等亨饪器皿,坛、罐等贮藏食物的陶器等。陶器的发明和使用,使煮饭、煲药和炮炙药物成为可能,大大改善了人类的饮食卫生,提高了药物的疗效,从而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火的发现和陶器的发明,以及人们从穴居野处转为造屋定居,从赤身裸体转为穿衣着服,从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制,所有这些,都对人类的原始卫生保健极为有利,大大促进了人类的健康与繁衍,延长了人类的寿命。,10,四、酒与汤液的应用夏朝已开始人工酿酒,并用于治病,“ ”(古代医字,巫医治病之意)逐渐演化成“醫”。“醫”字从“酉”(酉为古体酒字),充分说明了医与酒的关系。商朝已产生汤液,即变咀嚼整块生药为加水煎服。汤液煎剂比生食草药有许多好处,

6、提高了药物的疗效,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同时为单味药向方剂过渡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复方制剂的发展。,11,五、殷墟甲骨文中关于医药的记载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骨片上的文字。殷墟甲骨文中有二十几种疾病的记载,有不少象形字体现了当时的医药情况,如沫、浴、龋、疟、疾等。(“疾”就是一个人中了箭躺在床上,“矢”即箭,“疒”即床的象形字)。,12,六、对药物的认识:淮南子修务训中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将药物分成五类:草、木、虫、石、谷(“五药”)。诗经中记载的植物药有50多种,有些至今还是常用药,如枸杞子、泽泻、益母草、菟丝子等。山海经中记载的药物有123种,包括植物药、动物药

7、、矿物药等。五十二病方记载的药方283个,药物248种。,13,七、巫医的盛行在原始社会里,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占统治地位,巫医盛行,对疾病的治疗主要依赖巫医的祈祷、占卜、念咒和依赖巫术驱鬼逐疫,有时也用药物治病或手术、体操疗法。在奴隶社会,巫医依然处于统治地位。到了春秋的后期,人们开始对鬼神致病的观念发生了动摇,加之阴阳五行学说的兴起,巫医的势力渐趋衰落,巫与医也逐渐分离,医则专用药治病。但巫在当时仍很流行。,14,八、医生的分科与等级西周时,出现专职医生:医师、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这是医生分科的开端。九、早期的医学理论(一)阴阳五行学说阴阳思想是周易(“文王拘而演周易”)的重要思想,对中医

8、产生了深远影响。五行(木火土金水)相生相克。事物的五行属性 (二)医和的“六气致病说”春秋时,秦国著名医生医和创“六气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为后世“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病因学说奠定了基础。,15,十、养生思想的萌发“养生”又叫“摄生”,意为保养生命。其目的是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延年益寿。这是中医“未病先防” (“治未病”)的主要内容。我国的养生术起源于先秦时期。“行气玉佩铭”是现存最早的气功养生文献。道家认为,思想清静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方法。儒家认为, 延年益寿的关键在于加强道德修养(“仁者寿”)。管子认为, “精”是生命的源泉,养生应以保精为首务。荀子认为,居住环境

9、与健康长寿密切相关。吕氏春秋提倡运动养生法。,16,十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扁鹊,姓秦、名越人,“扁鹊”是人们对他的尊称,战国时勃海郡“郑”(今河北任邱县郑州镇)人。 我国史书上第一位有记载的医生,史记:“扁鹊为医,为方者宗,后世弗能易也。” 扁鹊曾为“带下医”、“耳目痹医”、“小儿医”。精通内、外、妇、儿,善长望、闻、问、切,尤以切脉著称。在扁鹊以前,人们以是否有呼吸来判断生与死;扁鹊以后,医生开始以切脉(心跳)来判定生死。中医脉学的创始人;首创四诊法;总结祖国医学经验的第一人。李醯杀扁鹊。,17,第十一章 中国医学的奠基(秦、汉 时期) 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一、社会背景 公元前221

10、年,秦始皇结束了战国诸候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车同轨,书同文,立郡县,统一全国度量衡,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但由于秦始皇施行一系列暴政,加上秦二世的昏暴无能,人民揭竿而起,迅速推倒秦朝的统治。,18,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灭秦,后来又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西汉”。西汉后期,外戚王莽以“新”代汉,自立为皇帝,西汉终结。公元25年,远支皇族刘秀(汉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末年,农民在残酷压榨下不堪重荷,爆发了黄巾起义,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分裂为“三国”。中国自此进入一个长达40

11、0年的大分裂时期。,19,汉代的农业和手工业发达(如煮盐、冶铁、造纸等),促进了医药的进步(如钢针,丹砂、雄黄,水银等)。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将医药知识带回中国,促进了东西方的医药文化交流。秦汉时期已有了较进步的卫生设施,如下水道,可与欧洲罗马时代的下水道相比美,还有“都厕”(城市公厕)和洒水车等,说明当时我国的公共卫生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汉朝的“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化因此而被称为“汉文化”,中原地区的中国人也被称为“汉人”,文字称为“汉字”,语言称为“汉语”,这些都带着汉朝的烙印。汉朝不仅奠定了现今我国领土的基础

12、,也奠定了我国医学的基础。,21,二、我国现存第一部医书内经内经包括素问与灵枢(也称针经)两部分。内经全面论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强调整体观念,以阴阳五行学说阐述了人体的体表与脏腑之间、脏腑彼此之间、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内经总结出“天人合一”、“阴阳离合”、“五行生克”、“经络循环”等思想,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2,内经载方13个,成为方剂之首。灵枢(针经)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也载有许多关于医德方面的论述。如医生之“所以不十全者。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内外相失,故时疑殆”。 “非其人勿教

13、,非其真勿授”等等。“精于歧黄”即精于医药。,23,三、内经的浅释和发展难经难经向与内经并称为内、难二经。难经共三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 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式的体裁解释疾病的理论著作,全书讨论81个问题,故称“八十一难”,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难经主要是对内经的理论做较浅显的解释,对某些学说(如脉诊、经络、脏腑等)则又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东汉以后,难经一直作为中医经典著作而流传。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为我国传统医学四大古典名著(亦有谓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与温病条辨)。,24,四、我国现存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本草”有“以草药治病为本”之意。秦汉以前数百

14、年用药经验的朴素总结。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365种。根据毒性和药效,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药学史上最早、最原始的药物分类法。概括了君臣佐使、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和合,四气(温凉寒热)五味(酸苦甘辛咸)、阴阳配合等中药学基本理论,为我国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书中也掺杂了一些唯心思想,如服石、炼丹、成仙等内容。,25,五、我国现存第一部临床医学著作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1.张仲景(张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及湖北襄阳一带)人,生活于动荡的东汉末年。他勤于古训,学医救人,为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一代医学宗师。伤寒杂病论是其代表作。2.伤寒杂病论确立了“审因辨证、因

15、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同时,张仲景在“四诊” 的基础上,总结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此外,并概括了治疗八法。(辨证方法:八纲、脏腑、卫气营血、三焦、六经),26,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包括两部分:一为伤寒论,专论伤寒病(即发热性疾病,包括许多传染病)的辨证治疗原则(以六经辨证治伤寒);一为金匮要略,主要讨论内科杂病(以脏腑辨证治杂病)。 3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伤寒论载方113首,用药170余种;金匮要略载方262首,用药214种。所用剂型有多种,内服有丸、散、膏、丹、汤;外用有洗浴、熏剂、滴耳、吹鼻、灌肠、栓剂等。张仲景所用的方剂一般用药不多,组方严

16、谨,配伍精当,后世称之为“医方之祖”、“医中之圣”。,27,4伤寒杂病论的序言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医德文献。指出治病应不分贫富贵贱,“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可保身长全”。并指出要有“精究方术”与“爱人知人”的精神,反对那种 “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的医生。并提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28,六、经络学说的建立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指主干,络脉是指分枝。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交织成网,遍布全身,具有联系脏腑和全身的功能,与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转归都有关系。灵枢经脉提出人体有十二经脉(手、足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及手、足三阴经太阴、少阴、厥阴)。此外,尚有“奇经八脉”(任脉、督脉等)。根据经络的异常,可以诊断相应脏腑的疾病(如分经辨证);也可以根据脏腑与人体体表经络穴位的对应关系进行治疗(如针刺、按摩、气功)和用药(如药物归经、分经用药);还可解释病理现象。经并非神经,脉并非动脉、静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