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3911588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949 大小:1.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949页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949页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949页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_第4页
第4页 / 共949页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_第5页
第5页 / 共9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9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南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主讲人:刘志刚,一、考试介绍执业药师考试时间:2014年10月18日、19日 考试科目: 科目所占比例: 科目考试时间:2.5小时 考试题型:最佳选择题(每题目1分)、配伍选择题(每题目0.5分)、多项选择题(每题目1分)中药学部分:60分 A(24题、24分)、B(48题、24分)、X(12题、12分) 中药药剂学部分:40分 A(16题、16分)、B(32题、16分)、X(8题、8分) 卷面分值:合计100分。及格标准:60分,导言 考什么?各论比例高,功能主治是重点; 如何讲?突出重点,引导学习; 如何学?抓住重点,博闻强记。,总论(6

2、分),中药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中药的认识和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其品种繁多,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大纲要求:,1.神农本草经 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各论载药365种,以上、中、下三品分类。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A型题)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 A.本草经集注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证类本草 E.新修本草答案 C,2.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

3、种。 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鉴别、炮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A型题)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的是A.新修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本草纲目拾遗 E.神农本草经答案B,3.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继承并多有创新,新增药物120种,

4、共850种;书中除本草正文外,还增加了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比欧洲的纽伦堡药典早887年。,(A型题)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是 A.新修本草 B.本草经集注 C.本草纲目 D.本草纲目拾遗 E.神农本草经 答案A,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 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5.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公元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高

5、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乾隆三十年。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其他名著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草再新植物名实图考。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7.新中国的本草中华本草 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南京中医药大学总编审,全国60多个单位500余名专家历时10年编纂的划时代巨著。 8980种。 全面总结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传统药学成就,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发展的综合性本草。,A

6、.隋唐朝 B.魏晋南北朝 C.清代 D.明代 E.宋金元朝 、本草纲目拾遗为哪个朝代的本草代表作 答案C 、本草纲目为哪个朝代的本草代表作 答案D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哪个时期的本草代表作 答案E 、新修本草是哪个时期的代表作 答案A,【大纲要求】,第二章 中药的性能,(四)升降浮沉 1.确定依据 (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2)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2.所示效用 (1)升浮性所示效用 (2)沉降性所示效用 3.临床应用 (1)顺其病位用药 (2)逆其病势用药 (3)据气机运行特点用药 4.影响因素 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五)归经 1.基础与依据 (1)归经的理论基础 (2)归经的确定

7、依据 2.表述方法归经的表述方法 3.指导意义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六)有毒与无毒 1.特性“毒”的特性 2.确定依据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 3.影响因素影响中药有毒与无毒的主要因素 4.不良反应的原因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5.使用注意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何谓中药性能?又称药性,即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概括。何谓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多选)中药的性能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X型题07)药性理论的内容主要有A.四气五味 B.升降浮沉C.有毒无毒 D.用药禁忌E.煎煮方法 正确答案:ABC,第一节

8、 四气,一、四气的含义 四气,也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二、四气的确定依据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故四气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三、四气的所示效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多选)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X型题08)寒凉性所示的功效有A.散风 B.清热C.泻火D.凉血E.解热毒标准答案: BCDE,四、具体表述 有些药物,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予以区别,这是对中药四气程度不同的进一步区分。五、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

9、属阴。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六、四气的临床意义 1.据病证的寒热选择相应药物,治热病投寒药,治寒病投热药。如治气分高热,投性寒的石膏、知母;治亡阳欲脱,投性热的附子、干姜等2.据病证寒热程度的差别选择相应药物。如治亡阳欲脱,选大热之附子,而治一般中寒腹痛,投温性之煨姜;反之,则于治疗不利,甚则损伤人体。,3.寒热错杂者,则寒热并用,至于孰多孰少,据情而定 4.对于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者,则又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A寒病 B中寒腹痛 C热病 D亡阳欲脱 E气分高热 1煨姜 2投热药 3投附子、干姜 4投石膏、知母 1.答案 B 2.答案

10、 A 3.答案 D 4.答案 E,第二节 五味(重点) 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二、五味的确定依据五味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真实滋味。黄连、黄柏之苦; 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 芒硝、昆布之咸。,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人们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功能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以功效推定其味的方法。如葛根,临床证明其既能生津止渴,又能发表 透疹,用口尝所得甘味只能解释归纳其生

11、津止渴作用,而发表透疹则难以归纳解释,故又据发表透散多味辛的原则,再赋予其辛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有二:一是药物的真实滋味,二是药物的功能。,三、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 一般治疗表证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治疗气滞的香附;治疗血瘀的川芎、红花,都有辛味。 副作用:辛味药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A型题) 辛味药注意 A多耗气伤阴 B多收敛邪气 C多腻膈碍胃 D大伤元气 E气滞血瘀 正确答案:A,2.甘:能补、能缓、能和,即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如治虚证的黄芪、熟地、枸杞子;治挛急作痛、调和药性的饴糖、甘草等;某些甘昧

12、药还能解药、食毒,如甘草、蜂蜜等。此外,甘味药多质润而善于滋燥。 副作用:甘味药大多能腻膈碍胃,令人中满,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A型题) 关于甘味的应用,指出下面错误的是 A多腻膈肠胃 B食积者慎用 C气虚中满者慎用 D令人中满,气滞者慎用 E湿阻者多用正确答案: E,3.酸:能收、能涩,即有收敛固涩作用。 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滑脱不禁的证候。 山茱萸、五味子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乌梅敛肺止咳、涩汤止泻等。 副作用: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 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A型题)酸的作用有 A解表散寒 B活血行气 C清热利湿 D平肝息风 E收敛固涩正

13、确答案: E,4.苦:能泄、能燥、能坚。 能泄的含义较广,通泄:如大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降泄:如杏仁降泄肺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枇杷叶能除降泄肺气外,还能降泄胃气,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清泄:如栀子、黄芩清热泻火,用于火热上炎,神躁心烦,目赤口苦等证。,21苦坚的含义包括 A收敛固涩 B坚阴 C清热 D活血 E发散 正确答案:B,5.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通便作用 如治瘰疬、痰核的昆布、海藻,治癥瘕的鳖甲,治热结便秘的芒硝等。6.涩:能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 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莲子固精止带,乌贼骨收敛止血、固精止带等。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14、作用。 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薏苡仁、通草等。,2咸味药的功效包括 A软坚散结 B清热利湿 C收敛固涩 D缓急止痛 E行气消肿 正确答案:A,四、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一)意义 气与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其中气偏于定性,味偏于定能,只有将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性能。如紫苏与薄荷虽均味辛而能发散表邪,但紫苏性温而发散风寒,薄荷性凉而发散风热;黄芪与石斛虽均味甘而能补虚,但黄芪性温而善补气升阳,石斛性微寒则善清热养阴,(二)原则 气与味配合的原则有二:一为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二为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

15、有两个或更多。味越多,说明其作用越广泛。 (三)规律气味规律有二:一为气味均一;二为一气二味或多味。,例题: (1) A辛味 B甘味 C酸味 D苦味 E淡味 1邪未尽者慎用 2津伤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3气虚阴亏者慎用 4阴虚津亏者慎用 正确答案:1.C, 2.D, 3.A, 4.E,A.清泄 B.软坚 C.渗利 D.和中 E.活血 1.苦味的作用是 2.甘味的作用是 答案:1.A、2.D,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升降浮沉的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胖大海:具有升浮与沉降两向性,二、确定依据 1.药物的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3.药物的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