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基础 2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3910816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交往的基础 2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际交往的基础 2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际交往的基础 2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际交往的基础 2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际交往的基础 2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交往的基础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交往的基础 2(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际人性心理解读,人际沟通与交往的基础,心理咨询师,一个人对于人性有了足够的理解,他看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人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周国平,体验共情 感受共情,实验:美国有一实验:让一些心理咨询师和一些具有良好共情品质的老师去处理案例,取得的效果是一样的。为什么?结论:管理工作的首要技巧是人文的,而不是技术的。 衡量教育管理人员的最主要的标准是人文素质。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出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人为本”的字眼。,体验共情 感受共情,求助者: “我马上要去国外留学,我从未离开过父母,在国内又有很多好

2、朋友,可现在一下子走这么远,人地生疏,真不知道出去之后会怎么样?” 咨询师: “出国是好事啊,有什么好苦恼的。” “你看上去又聪明又漂亮,你会过得很好的。” “我们每个人总有一天要独立的,这没什么了不起的。” “要独自一人外出留学是会有很多困难的,但要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体验共情 感受共情,求助者:“我马上要去国外留学,我从未离开过父母,在国内又有很多好朋友,可现在一下子走这么远,人地生疏,真不知道出去之后会怎么样?” 咨询师: “你以前没有独立生活过,现在一下子要出国,在异国他乡独立生活,是很不容易的,我理解你的这种不踏实。” “你的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当一个人开始一种全新的生

3、活时,特别是像你这现在所遇到的情况,都会有这种感觉。” “我能体会到你现在的不安心情,如果是别人也会有这种想法的,现在让我们来分析一下究竟会遇到哪些问题?”,体验共情 感受共情,共情 被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家认为是影响咨询进程和效果的最关键的咨询特质。共情有多种中文的译法,比如投情、神入、同感心、同理心、同情达理、设身处地等等。 共情重要性的表现 咨询师能设身处地地理解求助者,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材料;求助者感到自己被理解、悦纳,从而会感到愉快满足,这对咨询关系会有积极的影响。促进求助者的自我表达、自我探索,从而达到更多的自我了解和咨询双方更深入的交流。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获得理解、关怀和情感倾诉的求助者

4、,有更明显的咨询效果。,体验共情 感受共情,缺乏共情容易使咨询过程出现障碍,具体表现为: 求助者感到失望; 求助者觉得受到伤害; 影响求助者自我探索; 影响咨询师对求助者的反应。,人有两面性:一面是禽兽,一面是天使,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性特征中有生物性的一面,与禽兽无异,即人性中兽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人性接受社会教化,有社会性的一面,与禽兽相揖别,即人性中有神圣或天使性的一面。,人有两面性:一面是禽兽,一面是天使,人性与动物或生物本性所共有的有三类行为:趋利行为、避害行为、探索行为。趋利、避害与探索,都是为了更好的求生,是贪生怕死本能的表现。生存欲望的含义包括: (l)希望健康地生存; (2)

5、希望更好地生活,希望被人尊重; (3)求知欲强、肯努力; (4)希望成为伟大的幸福的人; (5)希望向上发展等内容。,人类的趋利行为是为满足其生存条件的各种需求与欲望的表现,求名、求利、求权势地位、求色、求生活享受总之是谋生,谋求比现实更美好的生活。 趋利行为的具体表现之一是求荣求奖,爱别人的奉承、领导的表扬、社会的名声、群众的口碑。 生物界的生存竞争行为与互助合作共生行为同时存在,利己行为与利他行为同时存在。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炒股票、搞传销、抽大奖、走私制假、贪污受贿、追求暴利与暴富。 在恶性竞争与殊死拼搏中,更加激发了人性中的攻击性、凶狠性、妒忌性、冷酷性、贪婪性、强霸性、欺诈性,达到

6、欲望逐步升级,恶性循环,贪得无厌,死而无悔的程度。,人类趋利行为的表现,一、 对人性的认识,哲学家所关心的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 伦理学家关心的是人的损人利己的恶性(利己主义)和损己利人的善性(利他主义); 管理学家总结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的人性假设理论; 生物学家关心的是人的自然的包括进化获得的性质; 心理学家则以生物学为基础,既关心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问题,又关心人的恶性(利己主义)和善性(利他主义);既关心人的需要、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又特别关心人格,即人性之格,也既性格。 哲学、伦理学、文学、教育学、管理学虽然也研究人性,但更要研究的是怎样使人具有社会秩序所要求的性质,而

7、心理学家则更多的关心人实际上有哪些基本性质。心理学其实是一门真正关于人性的最基础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最基础的科学。从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人性是不同心理学学派间争论的焦点之一。不同的学派基于不同的人性观,对人的心理与行为各有不同的解释。对人性的不同理解,是形成不同心理学流派的理论基础,人性假设或人性观思想是构成他们心理学理论与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心理学是研究人性的科学,人性心理学认为人性是人的三种基本属性的辩证统一,即生物属性、精神属性、社会属性。心理现象就是人性的表达,即三种基本属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心理发展变化的动力,就是与生俱来的人性的需要,三种人性的需要构成了心理种系和个体发育

8、的全部动力。,基于人性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人性就是人的基本性质或者说基本属性。人的基本属性其实就是人的生理心理属性,具体而言就是人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人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有些是自然天生遗传的,有些则是社会后天习得的;有些是共性的、普遍的的,有些是个性的、特殊的。当一个人进入社会活动与他人开展人际互动的时候,这些特点即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因为涉及相互之间的利益和价值,因而人性便有了善恶之分。所以说人性问题基本上是一个生理学、心理学问题。,对人性的认识,人性趋害的表现,临难求苟免,遇困求天助,百般讨好上帝,巴结神灵,温顺屈从,虔诚与无奈。 即使活在人世间,遭遇失败、挫折,精神痛苦的日子占去

9、十之八九,仍觉得“好死不如赖活”,总是贪生怕死,希望延年益寿,无病无灾,甚至幻想长生不老。 在无助、无望的时候,相信机遇不好,归因于缘分于 命运的乖舛?,人性探索特性,即好奇、求新、探索、追求感官刺激、游戏、逗乐、赌博的爱好。 人性的好奇、求新、求异,使他们易受迷信与神秘行为、“特异功能”的暗示与诱惑,从追求精神解脱与更大的自由度出发,却以获得精神被奴役、精神受控制而告终。,人类探索性的表现,异地旅游,极地探险,高空蹦跳与跳水,攀崖冲浪,爱看惊险电影电视节目、拳击、斗牛,爱好各种形式的赌博与电脑游戏,都是为了满足人性中好奇刺激的探索与追求。 人性中还表现挑逗、恶作剧、幸灾乐祸、虐待动物、特殊癖

10、好(偷窃癖、纵火癖、窥阴癖与露阴癖、拔毛发癖、施虐与受虐癖等)的社会适应不良行为。 它们的根源仍然是追求刺激与追求快乐,或者出于生物攻击本能的变异形式的发泄,在这些行为实现之后可以产生特殊的快感与满足。,人类探索性的表现,二、人际交往中人所具有的共同特性,(一)偏好正性刺激 (二)自我性 (三)寻求归属性 (四)情绪的人际转移性 (五)他人尊重性 (六)个别性 (七)两性相吸性 (八)喜新厌旧性 (九)恋爱情感的变色性,“拍马屁”现象,“闻过则喜”现象人际不等式:赞扬者所付出的被赞扬者所得到的人际关系的两大要点: 幽默与赞美作用:集体气氛,夫妻关系,儿童教育,领导艺术 改变人的行为有两种方法:

11、惩罚法和奖励加强法赞美的原则:真实所在;别人所在意的;分清场合、时间和对象。,人际人性之一:偏好正性刺激,人际人性之二:自我性(自私性),1、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人往往为自己多考虑些; 2、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多看到自己的付出,少看到自己的得到; 3、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存在嫉妒心; 4、在人际交往、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会有幸灾乐祸的表现。,人际人性之三:寻求归属性,远离孤独、归宿于某个社会团体、拥有一定的社会人际网络; 自我力量的加强; 希望情感被共享 (包括快乐的和痛苦的,最可悲的是当你快乐的时候没有人分享); 相伴性。,人际人性之四:情绪的人际转移性,将自己的情绪转移

12、给他人的特性; 对负性情绪的转移予以理解:被伤害时,亲人之间; 对正性情绪的转移予以利用:求爱、借东西、酒桌上的公关,人际人性之五:他人尊重性,显示欲:关注被冷落者、消除嫉妒心、调节他人行为 他人评价:面子、面具 攀比性:比他人强 注意:在与人交往时,要让别人感到受尊重,让别人有显示的机会。太注意自己的显示欲,往往会引起别人的不满和嫉妒心,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人际人性之六:个别性,个性上的独特性:魅力所在(人际) 能力所在; 学会与独特性相处; 情感上的独立:需要有属于自己的情感上的静土,有自己的隐私,独处的机会; 人际间的距离感。,人际人性之六:个别性,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

13、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人际人性之七:两性相吸性,三种不恰当的态度:看到他人的两性相吸现象时感到不愉快;不能接纳自己对其他异性的渴望;将与异性的一般接触夸大化。 作用:缓解不良情绪;部分满足被压抑了的欲望;调节人际氛围和个人行为。,人际人性之八:喜新厌旧性,得到后的失落感; 情感的曲线。,人际人性之九:恋爱情感的变色性,得不到的会变成最美好的;爱一个人会夸大他的优点,得不到的就升华成最美好的;网恋和现实就有差距,一旦深入接触,原先的感觉会改变。,思考题:怎样处理好寝室同学之间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