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城市转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909854 上传时间:2018-09-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6.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源型城市转型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资源型城市转型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资源型城市转型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资源型城市转型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资源型城市转型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源型城市转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型城市转型(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以大同市为例1 绪论1.1 研究背景 由于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人 们对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利用由来己久,资源型城市便是建立在人们开采资源的 基础之上的城市。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西方一些老牌的资源型城市遭到废弃。 这是由于资源的枯竭或者替代资源的出现和繁荣,使得这些城市的职能已经不能 维持原有的功能。还有一些老牌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完 成了转型。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 自建国以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我国建立了许多资源 型城市。现在,由于资源的开发周期己久、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等原因,许 多资源型城市面临转型的

2、问题。 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北方的煤炭城市,由于 资源的不断开采, 城市功能日渐衰退。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寻找一条适合的转型之 路是这些城市的迫切需求。 进入 20世纪 90年代, 我国许多的资源型城市开始进入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中央政府也很重视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和转型。资源型城市是我国城市 (群)战略 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 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与否关系到国家整个城市发展战略布 局。特别是一些老牌的资源型城市,如大庆、包头等,这些城市的城市规模大, 人口数量多, 如果不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正确的转型,将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 环 境、经济问题。因此,对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是必要的。 1.2 研究目的

3、和研究意义 目前,大部分资源型城市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源枯竭、接续产业弱小、 生态 环境恶化、 基础设施落后和就业压力大等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其发展前景不 容乐观。 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一 直致力于解决的难题。由于发展阶段不同,地理环境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不同, 开发利用保护的方式方法不同, 再加上不同城市在区域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也不相同,没有哪一种模式可以直接套用。 本文希望从山西省大同市的基本发展 情况入手,结合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教训以及大同市目前经济发 展现状,找出大同市在经济转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

4、措施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必须因地制宜, 从本区的发展阶段出发, 处理好由于 要素禀赋及经济基础带来的差异,发挥自己的特色优势, 走出符合实际的转型和 可持续发展之路。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国外研究动态 一、资源型城市内涵和外延的确定对于资源型城市这个概念来说, 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致性的说法。国内外都 是以定性为主,兼顾定量的方法。国外的资源型城市一般称之为Resource-Based Cities 或者是 Company Town ,也就是一般的资源型城市是依托某种自然资源或 者不可再生资源而后建立起来的城市。在国外,往往是依托资源的小镇, 人口较 少,职能单一,产业、生活等基

5、础设施发展不匹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 这和我国的国情有区别。 我国的资源型城市总体规模较大,城市功能较全, 很少 像国外那样城市职能单一化, 因而有往多方面转型发展的可能性。资源型城市的 资源,这里是指像矿产,石油,煤炭,森林等工业化时期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狭 隘定义的资源。 关于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标准, 学术界也没有 被共同接受的定义。 一般采用动态,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去判断是否属资源 型城市。 哈里斯 (HarriSCD1943)认为,如果要称之为资源型城市,必须满足一个临界 条件,即从事自然资源采掘业职工必须占城市全部职工的15%以上。俞滨洋则在 自然资源的定

6、义和所占比例方面发展了哈里斯的理论。他认为,以资源(矿产、 原油、木材等 )采掘和初级加工为主体的工业部门占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且 在总产值的结构中自然资源的采掘和初级加工占相对优势,则该城市可称之为资 源型城市。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现状的研究, 可以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划分为三个 阶段,即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的萌芽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 八十年代末的发展时期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的高涨时期。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发现资源型城市发展 过程中的问题,赫特林 (Hottelling)1931 年在美国的政治经济杂志发表“

7、可耗 尽的经济学” 引发了对耗竭性资源的研究, 其文章是不可再生资源经济学的经典 作品之一。加拿大经济史学家伊纳斯(Innis)独创性的以单一城镇或者某些特定地 区的发展为研究对象, 对资源型城镇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个人问题、 性别歧视和 婚姻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研究,试图从中寻找这些社区的不稳定因素。卢卡斯 (LucuSR.A1971)在矿区、磨房、铁路小镇:加拿大的单一工业社区生活一书 里,通过把单一工业城镇或地区的发展划分为建设时期、员工雇用时期、衔接期、 成熟期四个阶段来对这些职能单一的城镇和地区的工作和生活进行阐释。马什 (B.Marsh1987)通过对宾夕法尼亚东北地区的煤炭城镇居民归

8、属感的研究,指出 资源型区域会经历两个不平衡的阶段:在工业化的准备和起步期,资源型区域能 够向新来和原有的居民提供比较充裕的物质财富,但精神文明的提供则十分稀少; 而工业化的成熟和衰退期, 资源型城镇的条件已经不能给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财 富,但能够提供较富足的精神财富。 在这萌芽时期, 国外学者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一些工业、职能单一的小城镇和 地区,研究的对象也主要的是集中在人口数量、性别和婚姻等一些社会心理学的 视角来分析问题,并没有提出资源型城镇的方向和转型出路。 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末。在这一时期里, 加拿大的布 莱德博瑞(Bradbury1983)发展了卢卡斯的单一资源型

9、城镇生命周期理论,并后续 提出了下降和关闭这两阶段。 其理论观点是, 在资本主义时期, 资源型城镇又往 往是以一家大公司主导的(Companytown), 这样的公司一般在资源的分配和管理 上是跨国的,具有很强的逐利性,使利润最大化。因此,某些资源型地区会因某 一时段的资源的成本竞争优势而吸引资本进入,可是当这些地区不再存在这些单一资源优势时, 资本和生产安排就会流向其他更具有相对优势的地区,由于盈利 为目的的公司不会为某一资源的产地服务,因而对原有的地区的生产、 工人和政 府是不利的。 这种情况在资源没有耗竭时也可能会发生,而且资源消耗的不稳定 性和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价格的波动性,使得资源型城

10、镇的经济很脆弱, 尤其是单 一经济活动的资源型城镇, 这种活动有可能随时终止。 有必要通过提供给资源区 基础设施和财政支持来帮助资源区的资本积累。布莱德博瑞的另一个观点是, 资 源型城镇与其服务的中心存在剥削关系。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资本都会流向后 者,会造成资源型城镇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在时空和部门之间表现为结构的不平 衡,但资源型城镇和区域又很难摆脱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因而资源型城镇和区域 很难有持续的经济增长。 也有学者认为布莱德博瑞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假设过于严 格、模型本身过于简单化, 高估了跨国公司生产投资的转移对资源型城镇经济发 展的影响。 高潮时期,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至今。 海特(H

11、ayter)和巴尔斯 (BarneS) 是资源型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的代表人物,他们把资源型城市的劳动 力市场划分为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与福特式的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相适应,后一阶 段与具有一定弹性的现代工业化生产相适应。霍顿(Houghton)通过对澳大利亚 矿区的研究,提出了“长距离通勤模式”(longdistancecolnlnuting),并分析了其 对社区和区域发展的影响。 具体做法是在离矿区较近的中心地区依托集中的居民 家属区而不是在矿上建立新的居住点,员工集中在时间轮岗上班, 实行长距离的 通勤。长距离的通勤避免了重新建立新城镇的成本,为公司节省了新建城镇基础 设施的义务成木

12、。 这一阶段把经济结构、 劳动市场结构理论,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 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环境治理等理论也用于资源型城市转型 的研究中。 1.3.2国内研究动态 时任辽宁省阜新市委书记王琼在2002 年第 12 期求是上发表的资源 型城市转型要有新思路 一文中,根据内蒙古阜新市的实际情况,在可持续发展 方面做了较为合理的实证型研究, 开创了国内具体资源型城市转型实证研究的先 河。 李猛等 (2002)通过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等国的资源型城 市产业转型背景的介绍, 从衰退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发展替代产业政策两个维度 对各国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认为成立专

13、司领导机构, 协调城 市产业转型、 科学制定开发规划及早实施产业转型、培育区域竞争优势, 发展替 代产业和加强职业培训鼓励个人创业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李清均 (2004)从自然资源初始条件与阶段性经济增长绩效(GDP)支撑作用不 明显或者有条件的角度, 对绩效与资源产业贡献之间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黑龙 江资源型区域发展出现边缘化趋势, 认为改革开放以来资源型区域发展机制出现 的功能性失灵是造成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耿殿明等 (2005)把矿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分为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 和矿区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两个问题。在矿区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中,他 从不同开采阶段、

14、不同宏观分类矿区对各个矿区加以区分研究。而对于矿区可持 续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则提出深化企业改革, 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优化产业产品 结构实现煤与非煤协调发展; 完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 提高营销管理水平; 努力 提高煤炭企业的资本和国际化经营水平等对策建议。 孙森(2005)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问题上强调体制,认为资源型城市衰退的根 本原因不是资源枯竭, 而是体制方面对其不公平待遇的必然结果。资源型城市在我国体制变迁的三个阶段中,由于缺失了“过渡阶段”,而缺乏地区的原始资本 积累。因此,改变资源型城市衰退局面的办法也要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入手。沈镭 (2005)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从资源生命周期理论

15、、可持续发展理论等出发,对 资源型城市的形成、 发展到衰亡或转型的全过程进行了讨论,重点分析了资源型 城市功能的内在变化机制。吴奇修等(2005)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的相 关理论进行了综述, 认为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 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 立、 全面总结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是未来资源型城市研究 的热点。 毛蒋兴等 (2008)利用生命周期理论来研究资源型城市问题,尝试将生命周期 的研究领域从不可再生资源扩展到所有自然资源,建立了资源综合开发条件下的 新型生命周期模型。 重点阐述了新型生命周期的阶段特征,并认为拓展资源开发 领域,将不可再生资源向自然资源扩散,之

16、后再继续向人文资源发展和延伸,可 以构建涵盖地域综合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的新型生命周期模型,对资源型城市的 发展更具战略指导意义。 张秀生、陈先勇对功能单一性的资源型城提出了要实施 合适的产业调整援助政策, 促进资源型城市从仅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和初级加工品. 的单一工业结构调整和转换, 创造良好的条件来保证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提 高地方科研机构的整体水平,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等政策。 曲建升等 (2007)为了研究我国煤炭、有色金属和石油三大主体资源型城币, 分别选取了枣庄、阜新、金昌、白银、克拉玛依和大庆6 资源型城市作为个案进 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这三类资源型城市实施经济转型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多角度 的比较,提出了各自的经济转型重点和发展模式。聂华林等(2005)选取了资源型 城市白银作为研究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的抓手,从结构较为单一的工矿城市转型 和区域工业化两个角度阐释和解读了“白银模式”。认为“白银模式”是工矿城 市转型与区域工业化相结合的一种发展模式。 杜延军等 (2006)选取甘肃的资源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经济学的视 角,对资源型城市面临的生态问题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