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学案学生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4768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4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学案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说木叶学案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说木叶学案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木叶学案学生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滦县二中分层式 “ 1+4” 高效课堂语文导学案编写人:董桂霞使用时间:班级:组别:姓名:教师评价: _1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 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诗歌是那繁荣绽放的绝世之花,是华夏千年的不老传说。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 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 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有激情,有修养 的小诗人。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 品味文中诗句, 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 意象的意

2、蕴;比较 “ (落)木 (叶)” 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使用说明结合注释,借助自主学习与水平测试,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 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所有题目都书面完成。3、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4、限时 30分钟, 独立完成。 一、走近作者 林庚( 1910 年 2 月 22 日2006年 10 月 4 日),字静希。 1910 年 2 月 22 日生于 北京。福建闽侯人

3、。诗人、文史学家,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 编文学刊物。 1933 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 歌 冬眠曲及其他 等。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 1947 年为燕京大学教授, 1952 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 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对明清小说 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 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 集等六部新诗集。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2006年 10

4、月 4 日 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二、知识链接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 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 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 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 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 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 部分融会贯通,就

5、可以把握文意。 三、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袅袅(ni o)漂泊(b)不落于言筌 (qun)B皎皎(ji o) 橘颂(j ) 心有余悸 (j )C窸窣(s ) 桅杆(wi) 蛊惑人心 ( )D寒砧(di n) 迢远(ti o) 接踵而至 (zhn)3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密灼热歧路箫瑟B聒噪纱锭漂零沼泽C传诵涔涔饱满关键D钟爱潜藏捣衣干躁4 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 _、秋凉渐近

6、,甲型 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了 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 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A消逝遏止艰苦 B消失遏止坚苦C 消失遏制艰苦 D消逝遏制坚苦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滦县二中分层式 “ 1+4” 高效课堂语文导学案编写人:董桂霞使用时间:班级:组别:姓名:教师评价: _2 我的疑问 请将预习中未能

7、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六、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阅读文本第 2 段,文段中引用了橘颂、招隐诗中的诗句,而在全文中作者 举了大量诗句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2、阅读 4、5、6 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3、课文所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 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4、本文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柳”“月”“酒”等, 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联想。试举例说明。文本阅读从意象的寓意看古典诗词语言的暗示性诗人创作,可以直抒其情,明言其事,也可以情附物上

8、,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 在彼,古称之为 “ 寄托” ,也即语言的暗示性,多表现在诗歌意象的寓意上。比如全国 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 “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 折柳” 的寓意是什么? “ 折柳” 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 表达了两层意思: 一 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 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 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在古典诗词的学习和鉴赏 中,类似 “ 折柳” 的意象还很多。所以,为了进一步明确诗歌语

9、言的暗示性,我们还得 先从诗歌的意象说起。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 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 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 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 “ 缺月” 、“ 疏桐 ” 、“ 幽人 ” 、“ 孤鸿 ” 、“ 寒枝” 等意象来表达的。 杜甫月夜忆舍弟: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 因为感

10、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 突出对故乡的思念。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 意 与境谐 ” 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 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 统一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它们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 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 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 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字面上句句写景, 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 “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 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 “ 试问闲愁都几许? ” 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 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 迷茫的黄梅时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