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农广校xx终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计划(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5384115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农广校xx终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计划(1)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区农广校xx终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计划(1)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区农广校xx终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计划(1)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区农广校xx终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计划(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农广校xx终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计划(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农广校区农广校 XXXX 终工作总结及终工作总结及 XXXX 年工作计年工作计 划划(1)(1) 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 XX 年我区在市农广校的大力支持和市农业局的领导 下,*区农广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 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培养新农民, 服务新农村”的办学宗旨,坚持从农村的实际出发,从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出发,着眼市场需要,立足培养新型 农民。重点抓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培训工程,农民绿色证 书培训,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转移就业引导性培 训、职业技能培训及其他各类实用致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 农村实用人才接受现代科技知识的能

2、力、勇于创新和实验 示范的能力。通过全体职工的努力,使我区工作取得了明 显成效,现将我区 XX 年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做好农民培训工作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都市农 业,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积极适应农业 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农民培训, 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农业龙头 企业骨干、农村致富能手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素质。重 点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绿色证书、新型农民培训、农村 实用人才、远程科技教育等培训工作,踏踏实实为农民做 好事,办实事,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

3、出贡献。 二、采取强有力措施,开展农民培训活动 *区农广校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 积极引进发展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紧缺急需的新技术、新 学科、新产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逐步建立农业现代化生产 基地,积极引导全区农业朝着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化方 向发展。 一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培训班”的作用,制定相关 工作管理办法和工作任务目标; 二是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牵头培训,带动农 民建立各类新型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协会组织,以充分 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周围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农业。 并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生产,提高农民的竞争意识、营销 能力和组织化程度,有组织地进入市场,确保农民收入的 稳步

4、增长; 三是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 本身就是从事同类产品或服务农民的联合,自身就具备了 很强的同质性、互补性,其本身的发展就需要各类人才, 为培养实用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由合作社根据自身的 发展来组织社员、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学习的主动性、 实效性。 四是启动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行动,建设新型农民的目 的就是为了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积极对农民 发展进行引导,从培训内容、到培训完以后的发展进行引 导,使农民的培训从开始、结束、到以后的发展都紧紧围 绕农业发展方向、围绕市场来进行,我区在厂口、沙朗街道 办事处举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 ,推进教师进村、媒体资 源进村和农

5、村实用人才培养的培训,多形式、多层次、多 方位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活动,确保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 作落到实处。 三、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总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农村领域急需 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包括农民高级技师、农民技师、 农技人员。缺乏人才,严重影响了农村新技术、新产品的 开发和推广,延缓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农民文化程度 不高,影响了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制约着现代 农业的发展。 (二)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一 方面绝大多数学农的大中专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农村或从 事农业,即使是农村出来的也很少愿意再回到农村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我区农业基础差,对人才吸引力不强,在 外创业成功的优秀人才“返巢”回流不多。 (三)社会重视不够。一方面政府没有对农村人才的 作用给予充分重视;另一方面,农民对待人才,特别是稀 缺的技术人才,缺乏风险共担的意识,致使农村人才的积 极性不断削弱。 (四)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对农民培训没有用有的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