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9篇纯答案环保省纸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836669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9篇纯答案环保省纸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语9篇纯答案环保省纸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语9篇纯答案环保省纸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语9篇纯答案环保省纸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语9篇纯答案环保省纸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9篇纯答案环保省纸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9篇纯答案环保省纸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课:为政以德1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 ;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2 (1) (1 分)有道 /有德 /为政以德(2) (3 分)在论语中孔子虽然多次称颂尧、舜、禹、稷,但他赞美的主要是他们高尚的个人品德和德政,并非“老死不相往来”的原始社会朴野生活。在这一点上孔子与老庄思想是不同的,孔子反对的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道德的退化,他希望通过恢复周礼,通过道德教化来积极地建设理

2、想社会。优秀高尚的道德是人类的本质特征,它应该成为人类的永恒精神。因此,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观点 1 分,分析说明2 分)3(1)以德治国( 1 分) (2)孔子为政的根本思想应该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有很多是值得肯定的,比如说教育熏陶(1 分,要肯定孔子的思想);但是道德的作用并不是无上的,有时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的人要有不同的对待方式。(1分) ;冉有的这些话让孔子觉得他是那种屡教不改的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的方法,而应当去声讨他。(1 分)4、 (1)藏富于民(或“民富国安”“以民为本”等)(2) (1 分)百姓不足,

3、君孰与足?写出 “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也给 1 分。(3) (3 分)以民为本的思想。施行 “ 彻” 制,减轻赋税。前一问给1 分,后一问给2 分。(4)材料忧心的是税率过高,税赋过重。材料和有若的观点是一样的,认为过 重的税赋好比竭泽而渔,会加重百姓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应该减轻 税赋,藏富于民。5. (1)子欲善而民善矣(1 分)(2)答“赞成”与“不赞成”均可。“赞成”可从肯定孔子观点的积极意义说:孔子反对乱加杀戮,认为施政者应做出表率,要有好的导向,均可;“不赞成”则可指出“草”与“风”的比喻的不足:老百姓只是被动地服从、跟随统治者,这无疑是一种对民众的贬低。(3 分,只答赞成

4、或不赞成不得分,有结论、有理由、表述合理得 3 分)第二课:克己复礼1、 (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 ,并且是一个反问句, 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是天壤之别。(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2 (1)等级制度(或尊卑秩序)(1 分)(2)正面观点: 我认为 “礼”在现代社会中拥有无可质疑的巨大价值。因为“礼” 是社会道德的外在表现,是社会普遍遵从的社会规范。(提出观点,加以解说1 分)有了“礼”大家才能各安其职,各乐其

5、业,才能使种种竞争处于有序状态。(正面论证 1 分)假如社会无“礼” ,人人各行其是,生活秩序就无从保障,社会的稳定基础将被动摇。由此可见, “礼”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传统文化。(反面驳斥及总结1 分) (共 3 分)反面观点:我认为“礼”在现代社会已丧失其基本价值。因为“礼”的核心观念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尊卑秩序和等级制度。这一观念完全违背了现代社会的民主、法制思想。假如我们还处处以“礼”来制约自己的行为,指导自己的实践,那势必会限制自己的个性发展,僵化自己的思想。由此可见,“礼”应该是现代社会扬弃的对象。 (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中性观点:取

6、其精华,弃其糟粕。(言之成理即可,评分标准同正面观点)3、( 1)可从宰我行为习惯、言语能力、怀疑精神、礼乐认识等角度来谈,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就给满分。(2)可针对孔子认为对宰我要听其言观其行的言论、孔子批判宰我“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孔子“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认为宰我不仁的言论等关键点来分析,要点有两点以上,自圆其说就给满分。4、第一层指出孝弟者很少有犯上的。第二层指出不好犯上的就一定不会作乱。不犯上不作乱,就是仁的体现,最后得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观点。5( 1)( 1 分)答: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

7、个句子,表达出孔子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对身体衰老,身心疲惫的感叹,对周公的崇敬,对西周社会的向往,对现实中礼崩乐乱的无奈。(2)( 3 分)答:孔子主张“非礼勿言”,人的行为规范要合乎“礼”。子路出 语不恭,不合“礼”;孔子认为君子对于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应存疑。不要妄加评论;“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孔子认为“言顺、事成、兴乐礼、中刑罚、百姓有所适从”,都是建立在合乎“礼”的“名分”的基础上的,所以若要管理卫国,应从正名分入手。子路对“正名分”不以为然,因此孔子批评他。6 (1)手足无措(不知所措)(l 分)(2) “是”指代季氏超越等级享受歌舞(或季氏按天子

8、的规模享受歌舞)。 (1 分)理由: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认为每个人都要按名分行事,就是要按规定的各个等级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1 分) ,否则就会导致礼乐崩坏、刑罚不当、纲常混乱,季氏的行为显然已经严重违反了孔子主张的“礼”(1 分) ,所以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第三课:知其不可而为之1 (1)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身处乱世不隐居修心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2 分)(2)子路认为隐者不做官不合乎礼,因为保持了自己的纯洁,就会搅乱君臣之义这一重要的人际关系, (1 分)不管自己的主张能否得到实现,都要积极出仕,尽力而为。

9、(1 分)(3)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1 分)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1 分)(4) “长幼之节”在文中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5)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2 (1)四体不勤,五谷不分。(2) “深

10、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3)一心求仕,知其不可而为之。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我认为,孔子的这一态度及所表现的言行,体现了一种坚定、执著和知难而进的人生态度。尽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提出的政治理想确实难以实现,因而孔子的周游列国,四处奔走往往无功而返,无济于事,但这不应该成为被讥讽和批评的理由。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倡导的积极入世精神,是人性光辉和生命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意义,即使时光再流逝一万年,这种言行还是值得肯定的,这种精神即使在现代

11、社会仍有其积极意义和存在的价值。3.(1)长沮的话的言外之意: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桀溺的话的言外之意: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子路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2) “怃然”流露出孔子怅惘失意的心态。孔子在多次碰壁之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却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表现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第四课:仁者爱人1.(1)管仲非仁;管仲为仁(2)孔子评价管仲并没有像普通人那样要求他拘于小节小信,而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 (1 分) 从孔子对待仁的观点可以看出孔子知权达变,具体人物具体分析,所以我们看待人、事时,也不宜用统一的标准衡量,要

12、学会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对待。(1 分) 。2. ( 1)口语记录,文字简洁浅易;运用描写,形象生动。指出一点即可。 (2)仁爱同情;尊重生命。要有分析过程,谈一点即可。3(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 分,错一处即不得分 ) (2)答案要点:孔子的“忠恕观”,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首先要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仁爱和善为前提,以宽厚善良的心地和包容开放的襟怀接纳对方,尽心竭力,与人为善。(3 分,如与上述观点不同,能自圆其说,酌情给分) 4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 分)(2)有爱心,能“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能推己及人,能做到“己

13、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为大众谋福利,像管仲那样舍小信而取大信。(3 分)5.(1) (1 分)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2) ( 3 分)表现了“恕”这一侧面。在有丧事的人旁不吃饱饭,对齐衰者和瞽者表示同情和尊敬,正是仁爱宽厚、推己及人这一恕道的表现。6( 4 分)孔子问人不问马,重人贱畜,以人为本,是仁爱的一种表现;材料中的言行是爱人及物,即爱世界万物,是对“仁”这一思想的发展与提升,具有普世价值与现实意义。(能揭示两则材料的“要义”各得2 分,大意对即可)7. (1)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回答“德行”两方面即可。1 分)(2)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他的学问的好坏,

14、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具备了伦理道德,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但他已经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了。(以上2 分)子夏的话,实际是对孔子观点的进一步发挥。(答一脉相承也可以。以上1 分)第五课:君子之风1. (1)孔子的价值观:肯定正当的求利,但主张以义为根本,反对见利忘义。韩非子的价值观:认为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没有道义关系,都是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2)赞成孔子的价值观。因为孔子强调义利的统一,既不排斥、否定利,又主张应以义为根本,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是一种理想的价值观2.(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

15、坚毅,博学多才, (写出 3 个给 1 分, 3 个以上给 2 分) (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 2 分)3 (1)安贫乐道。 (1 分) “浮云”的比喻义可以是:聚散无常,喻不义之富贵,瞬间即逝,极为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喻“不义之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之富贵”无足轻重。(2 分,答出任何一点即可)孔子在这里运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的信念。( 1 分,意思对即可)(2)符合。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因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3 分,判断正确1 分,说明理由2分。意思符合即可)4 (

16、1)答案要点:以安贫乐道、好学的德行著称(“安贫乐道”和“好学”各1 分) (2) 表现了孔子对颜渊之死的极度痛惜(1 分) 。因为颜渊是孔子所赞赏的贤人(君子)的典型代表(1 分) 。5 (1)颜渊能够安贫乐道,坚守理想;颜渊对于出仕与退隐, 入世与出世 , 进与退的政治选择与人生态度和孔子非常一致,“用行舍藏”或“用舍行藏”中显示了儒家通权达变及相时变通的思想;颜渊对学问和礼乐的尊崇,对先生的尊敬;颜渊“欲罢不能”“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中充分体现了他谦虚好学,善于自省,待人宽容,涵养难得,善于改错,完善自己,是难得的很有潜力的儒者。( 2)自选上述文字中颜渊具有的一点,简单回答6 (1)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2)言之成理即可。7 “不改其乐”也就是“贫而不移”的精神,它反映了儒家思想的超功利性。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使人认识到人总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