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管理

上传人:g**** 文档编号:5382650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定传染病的报告管理(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08.28)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卫生部37号令(2003.11.07)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05.22)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2005.12.27) 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41号令050228,相关法律、法规,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术指南2005 国家救灾防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2006.7.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号) 20030509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002

2、28 传染病诊断标准,责任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责任报告人,责任疫情报告人在执行职务的过程中发现有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必须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 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内容,39种法定传染病 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 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报告内容,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

3、、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年度可不再进行报告;如对该病例的报告情况不清楚,或在同年内多次接诊的该类病例(包括复发病例),则仅对首次就诊进行一次报告,再次就诊且诊断结果未发生变更时则可不再进行报告。 发现乙肝病原携带者,可不进行网络直报,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

4、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报告时限,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信息的收集,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检疫机构的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在健康体检过程中或采供血机构、医学检验机构执业活动中,检测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要求的传染病病原阳性者时,均按病原携带者填写传

5、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信息的收集,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时,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由当地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实后,按规定时限和程序进行报告。 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报告流程,报告-信息来源,门诊日志 出入院登记 传染病登记本,填写项目的参照国家检查方案,报告-信息填报,卡片编号:自动生成,建议直报录入后将编号填到此处 报卡类别:不选择或错选可能导致重复报告 订正报告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

6、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在网络中找出原报告卡进行修订。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报告-信息填报,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 姓名:不准确(同音、同形字)易出现重卡 家长姓名:14岁以下患儿必填 身份证号:应尽可能填写 性别:填写社会性别 出生日期:应详细填写出生年月日(公历)。出生日期与年龄栏只要选择一栏填写即可,不必既填出生日期,又填年龄。,报

7、告-信息填报,实足年龄:对出生日期不详的用户填写年龄。 年龄单位:网报录入时注意,系统默认为岁,注意选择。 工作单位:填写患者发病时所在工作单位的名称;学生、幼托儿童、工人、干部职员、民工等职业相对应的工作单位设为必填项,其中学生、幼托儿童工作单位填写其所在的学校或托幼机构、 民工填写其所工作的工地或建筑队。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设为必填项。,报告-信息填报,病例属于: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至少须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现住址的填写,原则是指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地址。如献血员不能提供本人现住地址,则填写该采供血机构地址。病例如有一处以上住址时,应填

8、写患病期间能随访到的住址。 职业:若病人的职业同时符合卡中一种以上职业时,选择原则是:选择主要职业;选择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职业。,报告-信息填报,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 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只有病种是HIV时病例分类才能选择阳性监测,增加“报告病种”与“病例分类”间的逻辑校验:“梅毒”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淋病”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尖锐湿疣”的病例分类只能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

9、室诊断病例”、“生殖器疱疹”的病例分类只能为“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诊断病例”、“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病例分类只能为“实验室诊断病例”和“病原携带者”。,报告-信息填报,发病日期:本次发病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献血员献血日期。 诊断日期:本次诊断日期;采供血机构报告填写HIV 第二次初筛阳性结果检出日期。病例“诊断时间”的小时设为必填项。 初次报告时,填写初诊的日期。订正报告时,如由疑似病例订正为确诊病例、一种传染病订正为另一种传染病、传染病的一个病种订正为另一个病种(如肺结核由“未痰检”订正为“菌阳”时),填写确诊的日期;同一病种由临床诊断订正为实验室

10、确诊,仍填写初诊的日期。诊断日期不得早于发病日期。,报告-信息填报,死亡日期:死亡病例或死亡订正时填入。传染病病例死于非传染病不作为报告范畴,不需要订正(艾滋病和HIV除外)。 疾病名称: 其他传染病或重点监测传染病:如有,则分别填写病种名称,也可填写不明原因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名称。 订正病名:直接填写订正后的病种名称。 退卡原因:填写卡片填报不合格的原因。,报告-信息填报,报告单位:填写报告传染病的单位。 报 告 人:填写报告医生的姓名,为必填项。 填卡日期:填写本卡日期。 备 注:用户可填写一些文字信息,如传染途径、最后确诊非传染病病名等。,宝兴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报告-信息填报,其

11、它传染病中的其它(疾病编号:9899)仅用来报告网络直报系统中疾病名称里没有涉及到的传染病时选填,并在备注栏中填写该传染病病名,如人感染立细胞无形体病。 其他疾病(疾病编号:5000)仅用作初次诊断为传染病但最终确诊为非传染病时使用,并要在备注栏中注明排除原因(如最终确诊的病名等)。 删除报告卡要在备注栏中注明删除原因,报告-信息填报,复诊:针对医生而言 接诊复诊法定传染病病人,应在门诊日志上注明复诊,对本人已明确诊治的病人不用再报告。 接诊其他医院或医生诊治的病人,仍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由网络直报人员、CDC疫情管理员剔除重卡。 补报,报告-录入前审核,检查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有疑问卡片

12、及时向报告人核实;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 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 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 例及以上。,特殊情况下的疫情报告,甲类及按甲类管理传染病 某种传染病就诊人数突然增多 发现历史上未曾出现或本地罕见传染病 急性传染病死亡 数天内就诊多例同一症状的不明原因的急性疾病,报告-订正,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谢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