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53769702 上传时间:2018-09-05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3.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 第三章 血液(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血 液,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血 浆,第三节 血 细 胞,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第四节 血 型 与 输 血,血液是一种在心脏和血管内循环的流体组织,由液体成分血浆和有形成分血细胞组成。血浆一方面作为各种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另一方面作为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在心血管系统内周而复始地循环流动,是沟通人体内外环境以及机体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媒介;而各类血细胞完成机体各种重要的功能。血液具有物质运输、维持内环境稳态、防御、营养、参与生理性止血功能,当机体发生病理变化时,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因此临床上常以血液检验作为疾病的辅助诊断方法。,第一节 概 述一、血量和血液的组成血量是指人

2、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千克体重7080ml。安静时,人体绝大部分的血液心血管系统内快速循环,称为循环血量。一小部分血液滞留于肝、脾、肺和皮下静脉丛等处,流速相对缓慢,称为贮存血量。,足够的血量是维持正常血压和各组织、器官正常血液供应的必要条件。血量不足时将导致血压下降、血流减慢、组织细胞缺血,最终引起组织细胞或器官的代谢障碍。轻度失血:一次失血量在500ml以下即不超过血液总量的10%中度失血:一次失血量约1000ml即达到血液总量的20%重度失血:一次失血量约1500ml以上即达到血液总量的30%以上,组 成: 血浆呈淡黄色的液体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3、,血浆,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当血液凝固一段时间后,血凝块可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血清, 血浆,血细胞比容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百分比。正常值: 男性 4050,女性 3748 变 化: 血浆量与红细胞数量发生改变时,都可使红细胞比容改变。例: 严重腹泻或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比容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液,血浆 (50%-60%),水(91%-92%),溶质 (8%-9%),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电解质(无机盐),气体,其它物质,非蛋白氮,不含氮的有机物,血细胞(40%-50%),RBC WB

4、C 血小板,7%-8%,二、血液的理化特性 (一)颜色:取决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颜色动脉血中含氧合血红蛋白较多,呈鲜红色。静脉血中含还原血红蛋白较多,呈暗红色。(二)相对密度:全血的密度: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的数量。血浆的密度: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的含量。(三)黏滞性:全血:是水的4-5倍;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是水的1.6-2.4倍;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四)酸碱度(pH值)1.正常值:pH 7.357.45pH7.35=酸中毒, pH7.45=碱中毒 pH6.9或7.8,将危及生命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

5、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2)红细胞缓冲对: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3)通过肺和肾的调节: 可使血浆pH值保持相对稳定; 可使血液中缓冲系统各物质的比例恢复正常。,(五)血浆渗透压概念:指溶液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正常值:5800mmHg 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第二节 血浆,血浆 (50%-60%),水(91%-92%),溶质 (8%-9%),血浆蛋白 (60-80g/L),白蛋白:维持胶体渗 (40-55g/L) 透压 球蛋白:免疫、防御 (20-30g/L) 纤维蛋白原:血

6、液凝固,电解质(无机盐):以Na+、Cl+为主 形成和维持血浆晶体渗透压、酸碱平衡,气体,其它物质,非蛋白氮:氨基酸、尿,不含氮的有机物,(2-4g/L),素、尿酸、肌酐等,:葡萄糖、乳酸、 维生素、激素等,二、血浆渗透压 5800mmHg(773kPa)概念:指溶液中的溶质颗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力量。影响因素: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而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的大小无关。,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 组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 (80%为Na+、Cl-) (75%-80%为白蛋白) 压力 大(5700mmHg或770KPa) 小(25mmHg或3.3KPa)

7、意义 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调节毛细血管内外水分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的交换和维持血浆容量,分类:,几点说明: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胶渗压与水肿的关系:血浆蛋白(白蛋白)浓度胶渗压水向组织间隙转移组织液水肿。渗透压与溶液的关系: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0.9NaCl溶液、5葡萄糖溶液,第三节 血细胞,学习要求:1、掌握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及生理功能 2、掌握白细胞的正常值及功能 3、掌握血小板的正常值及功能,一、红细胞,(一)红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男性:(4.55.5)1012/L;Hb:120160g/L女性:(3.84.6

8、)1012/L;Hb:110150g/L功能: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解酸碱平衡 (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1.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RBC在第一小时末RBC下沉的距离。 数值:男子为015mm/h,女子为020mm/h,意义:血沉愈慢,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大;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愈小。 测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也可作为判断病情变化的参考。 妇女在月经期或妊娠期,血沉一般较快。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心肌梗死等),血沉可明显加快。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酸中毒,荨麻疹,支气管哮喘等。,特征: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本身无关,与血浆的成

9、分变化有关,血浆成分变化致使RBC叠连,RBC彼此以凹面相贴聚集在一起,血沉加快。,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RBC叠 连,血沉,白蛋白、磷脂,RBC叠 连,血沉,3.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抵抗低渗溶液的能力。抗低渗液的能力大=脆性小=不易破;抗低渗液的能力小=脆性大=容易破。,(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 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铁: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合成Hb(血红蛋白),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临床:铁摄入不足、吸收利用障碍或慢性失血

10、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蛋白质:来源于食物贫血患者应补充肝、肾、瘦肉等较高 质量的蛋白质 (3)成熟因子:叶酸和VitB12细胞分裂时DNA分裂复制合成,而合成DNA需叶酸和VitB12的参与。 临 床:叶酸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常在27个月内导致贫血)VitB12吸收障碍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体内贮存量:每天生成所需量=10001 B12吸收障碍后常在34年才引起贫血),Hb有2条肽链和2条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分子。,2、红细胞的破坏,破坏场所,平均寿命120天,10%在血管中受机械冲击 而破碎,90%被肝、脾中巨噬细胞吞噬,PO2 R

11、BC Hb,雄激素,(四)红细胞生成的调节,性腺,二、白细胞 (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计数总数:(4.010.0)109/L 分类: 中性粒细胞占5070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4嗜碱性粒细胞占01,1.中性粒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是中性粒细胞增多,(二)白细胞的功能 防御和保护功能,2.嗜碱性粒细胞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 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3.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

12、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4.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细胞免疫B 淋巴细胞:体液免疫,5.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参与激活淋巴细 胞,(二)生理特性1、黏附 2、聚集3、释放4、收缩5、吸附6、修复 (三)生理功能1、维持血管内膜的完整性2、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三、血小板(一)数值: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功能特性:粘附:血管内皮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促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松软血栓。聚集:血小板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

13、含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 吸附:吸附凝血因子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修复:沉积于血管壁并融合在血管内皮细胞上填补血管内皮损伤形成的间隙,修补血管壁。,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正常情况下,小血管破损后引起出 血,数分钟后 自行停止的现 象。,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简称为凝血。它是一系列顺序发生的酶促反应过程,其实质是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血细胞及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这个过程需要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参与。,(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特点1、除因子外,都在血

14、浆中 2、除因子外,都是血浆中的球蛋白 3、除因子外,正常情况下都不具有活性 4、因子、由肝脏合成,需维生素参与5、因子缺乏时将发生血友病,凝血的基本过程 瀑布学说,(二)凝血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分 类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 凝血过程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 参与酶数量 多 少 凝血时间 慢、约数分钟 快、约十几秒钟,(形成凝血块),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凝血因子、Ca2+复合物,激活因子,因子X,激活因子 结合因子、Ca2

15、+,激活因子IX,形成、Ca2+复合物 ,Xa、Ca2+、V,内外原性凝血的区别,(三)抗凝系统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 1、血管内皮光滑完整,对凝血因子和血小板无激活作用 2、血流速度快,凝血因子不易集结 3、即使血管损伤,启动凝血过程,也只限于局部,多余凝血因子会被血流冲走稀释,并在肝、脾等处被吞噬破坏 4、血液中还有抗凝物质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存在,体液抗凝物质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作用: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a 、a失活;肝 素:是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产生的粘多糖作用:增强抗凝血酶的抗凝活性抑制凝血过程增强纤维蛋白溶解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