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70880 上传时间:2017-08-3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无知之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读苏格拉底的申辩有感迫于功课的压力,笔者凭朦胧的印象,去翻寻一些关于古希腊的文字记载,有幸开始接触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笔者在对古希腊文化、哲学、政治,甚至对苏格拉底本人还谈不上有很深的了解的情况下,就在此发表感言,纯属管中窥豹。苏格拉底( ; Socrates;公元前 469公元前 399) ,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作为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苏格拉底每天都在街头,与不同阶层的公民聊天、争辩,传播自己的哲学,却几乎没有留下片言只语的著作。身为

2、雅典的公民,苏格拉底被持不同理念者(政敌)安虞多、梅雷多和吕贡等三名原告以引进新的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告上雅典法庭,最终被判处死刑。而在被送上法庭,在面临雅典公民代表的有罪与否宣判时,苏格拉底在法庭上,仍然坚持自己的哲学,运用自己的逻辑及辩术,和政敌进行了最后的申辩和对真知的坚持,并且希望用自己的死,来警醒雅典的公民。苏格拉底在法庭上的辩词,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在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出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苏格拉底的申辩 ,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古希腊哲学的精髓,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仅其言谈,就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思,拜读此作后,笔者亦有所思,其中感触最深的有两点:一、无知之

3、知,追求真知;二、为真知,大无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无知之知,追求真知当时的雅典,是文化的圣都,人们热衷于对文化的学习,热衷于对人与自然的探讨,并且百家争鸣。苏格拉底是幸运的,生长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作为当时的雅典公民,苏格拉底的父亲从小就对苏格拉底进行全面的教育,培养其高尚的情操。一方面是关于体育的教育,另一方面则是关于音乐的教育,对苏格拉底的教育,父亲抓得很紧,决不放松。实际上,关于古希腊雅典的音乐教育,其内容不只是音乐本身,而且还包括文学、艺术、戏剧(含悲剧、喜剧、羊人剧等) 、诗歌、天文及科学等,人文科学及自然科学两者都包含 百度百科在内。这些是希腊神话中诗神缪斯掌司的职责,为苏

4、格拉底的真理探索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苏格拉底为追求智慧、真知而生存,并自称为“爱智者” ,他始终不渝地追求智慧,并且正视与细察自己与别人。苏格拉底认知的升华,大概在其 3040 岁之间。据说有一次在德尔斐神庙,他的好朋友凯瑞丰问皮提亚女祭司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吗,得到的回答竟然是没有,神认为苏格拉底是世上最智慧的人!这令苏格拉底诚惶诚恐,他深知自己智慧的有限,但又不能轻易否认神谕的权威,因而他认为这道神谕暗藏玄机,需要自己来参透。苏格拉底不能回避从德尔斐捧回来的神示,而且由衷地认为神示所述正是他的使命,他的后半生要倾尽全力探索人的心灵。于是呢,肩负这个使命,他非常乐于与人争辩,尤其是与当时雅

5、典的“智者”争辩。他经常在雅典城里,跑去和那些自认为很聪明的人对话、辩论:匠人、诗人、政治家希望以此获得真知。辩论着辩论着,随着一个一个的对手被他放倒,并在追问中揭穿了他们的无知。苏格拉底终于明白为何神说他是最聪明的人,因为他的聪明之处在于认识到自己的一无所知。他通过和别人辩论证明了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完整的真实的知识,而“辩证法”永远能找出“知识”的纰漏并可以不断改进。这一点从一而终地贯彻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你可以通过辩证法来不断的接近真相,但是永远都抵达不了真相本身,只能不断得到相对更真实的知识。苏格拉底这种求知的思想,不仅仅贯穿于个人的认知过程,同时,作为先知者,也贯穿于对雅典青年的教导过程。

6、为此,苏格拉底常以冷静的态度询问雅典的青年:何谓名誉?何谓道德?何谓爱国?何谓德性?苏格拉底与雅典青年交谈总是问多于答,主要让这些青年发表意见,思索问题,然后苏格拉底言简意赅地解说就能使青年们茅塞顿开。苏格拉底的这些所作所为对雅典青年是富于启示和教益的。但是适得其反,苏格拉底关于问题的答案,他受雅典青年欢迎的程度,都被那些别有用心的人作为口实,以此罗织罪名,指控苏格拉底“蛊惑青年” 。苏格拉底的这一信念,已经成为他所必须遵行的生活方式,不管在遇到何种困难或危险,即使面临死亡,他也恪守不移,决不改变。苏格拉底曾说:“如果我抛弃了这种生活方式,你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将我带到法庭。 ”苏格拉底在研究人时

7、,将“无知”与“无知之知”互相配合,理智地寻求真理,他以探索人的灵魂为己任,有使命感。相反,那些无意间得来的世俗名声,反而引起他的困惑,酷爱智慧的精神,已经在苏格拉底的内心成为发热燃烧的火石并促使他有所行动。他关于“无知”及“无知之知”的实际检验,正与孔子所说的“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暗合。这正是古代东西方思想及文化的汇通点与接合点。得到神谕前,苏格拉底只是个有自知之明的智者,但神谕告诉他“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并不止于自知之明,通过省察自己和他人的无知来追求无知之知是更高的境界。关于智慧及如何追求智慧这一问题,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先哲对此都未曾染指,而苏氏则始终以爱智,即追求智慧自命与自任,否认

8、自己本人是知悉一切事物的智者。苏格拉底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 ”因为无知之知,成就了大哲人苏格拉底。二、为真知,大无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 ,孔子这句充满无奈也充满勇气的话,可以用来概括很多洞察世事而又保持希望的哲人,苏格拉底确是其中的佼佼者。生活在古希腊雅典的苏格拉底,是幸运的,也是灾难的。“幸运”的是,雅典的“民主” ,创造了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为苏格拉底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苏格拉底哲学的形成,是雅典文化的结果。 “灾难 ”的是雅典的“伪民主” ,最终将一生执着追求真知、传播真知的苏格拉底推向死亡,苏格拉底的死,是其抗争“伪民主”的付出。古希腊的雅典

9、,已经发明了民主。当时公 民 意 识 已 经 形 成 。 公 民 的 参 与 并 不 局 限 于集 会 , 还 包 括 积 极 参 与 城 市 的 管 理 , 每 个 公 民 可 以 通 过 抽 签 , 担 任 一 定 的 官 职 , 可以 通 过 公民大会、 法 庭 等 机 构 , 亲 自 参 加 国 家 大 事 的 管 理 。民 主 制 , 使 雅 典 获 得 了 空 前 繁 荣 。 每 个 雅 典 人 皆 以 生 活 在 团 结 和 谐 的 雅 典 而 自 豪 ,在当时的雅典人 人 皆 可 从 政 , 统 一 的 公 民 集 体 形 成 了 。 关 心 雅 典 , 参 与 政 治 , 轮

10、 流 执 政 ,是 雅 典 人 心 中 神 圣 的 事 。 然而,当时的民主有着非常的局限。即 使 在 雅 典 最 兴 盛 的 时 期 , 民 主 也 不 是 每 个 人 都能 享 受 的 权 利 。 在 古 希 腊 的 民 主 体 系 中 , 只 要 是 希 腊 族 的 成 年 男 子 就 可 以 拥 有 公 民 权 ,也 就 是 说 他 们 可 以 拥 有 选 举 和 被 选 举 的 权 力 。 看 起 来 好 像 很 多 人 拥 有 这 些 权 力 , 其 实 由于 古 希 腊 是 奴 隶 制 的 城 邦 国 家 , 对 希 腊 人 来 说 , 人 只 有 成 为 城 邦 一 名 自 由

11、 成 员 时 , 他 的 世界名人传记系列思想家卷 苏格拉底 刘以焕/王凤贤编著生 活 才 有 意 义 。 事 实 上 , 工 匠 、 工 人 与 奴 隶 并 不 是 “完 全 人 ”, 并 且 , 所 有 在 希 腊 版图 之 外 的 都 是 野 蛮 人 。 虽 然 希 腊 人 发 明 了 民 主 , 但 是 他 们 的 民 主 方 式 仅 将 公 民 自 由赋 予 极 少 数 具 有 公 民 权 的 男 性 而 已 。雅 典 民 主 政 体 的 “根 本 缺 陷 , 在 于 它 不 要 求 其 领 导 者 具 有 任 何 特 殊 的 知 识 , 它 将 社会 的 命 运 委 之 于 缺 乏

12、 真 知 灼 见 的 人 们 的 手 中 。 ”雅 典 民 主 制 度 中 几 乎 所 有 的 公 职 都 未 见 有 专 门 技 艺 的 要 求 , 都 是 以 简 单 的 多 数 票 或抽 签 产 生 的 , 甚 至 一 切 重 大 国 事 也 以 简 单 的 多 数 票 决 定 。 民 主 和 自 由 是 美 好 和 令 人 向往 的 。 但 是 , 如 果 运 用 失 当 , 它 也 会 转 向 反 面 。 雅 典 民 主 政 治 无 法 防 止 极 端 化 的 产 生 :雅 典 民 主 制 能 够 比 较 有 效 地 防 止 个 人 独 裁 , 但 却 无 法 防 止 野 心 政 客

13、 利 用 群 众 情 绪 , 进行 党 派 斗 争 , 进 而 破 坏 民 主 。 在这种背景下,当苏格拉底被告上法庭时,以苏格拉底的智慧和认知,他完全知道决定他命运的 500 人陪审团的人员构成(缺乏真知、容易被煽动和利用的市井民众,却具有审批权) ,完全知道自己处于劣势,处于死亡的边缘。只要他低头求饶,他完全可以免于一死。但是,面对审判,甚至可能被处死,苏格拉底表现出了对于真理、智慧、信仰的热爱,无所畏惧,仍然希望通过自己的申辩,去唤醒雅典公民的真知:“任何一个有一点价值的人不应该总是计较生死, 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应该考虑的是他自己做得对还是错, 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还是邪恶的人。 ”在陪审团

14、判决他有罪之后,苏格拉底说“如果我再告诉你们对一个人来讲最好的事情就是每天探讨美德的问题,每天仔细的考察别人和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果我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生活的,你们更是不大可能相信。但我说的确实是真的,只是我很难让你们相信。 ”在陪审团判决他死罪之后,他从容淡定,反而论述了死亡是一件不值得害怕,甚至是美妙的事情,永恒的睡觉而已。他给雅典人的忠告乃是“最简单和最高贵的对付指责的办法不是毁掉指责你的人,而是完善你们自己。 ”苏格拉底认为,他的生活是哲学生活,这是一种值得过的生活;使他一生没有白过的是哲学,而使他面对政治不得不选择死亡的同样是哲学,即他生的根据是死的理由。就像他自己说的:“我

15、做的是这样,我在每一次把我认为最有力的说法当成假设,凡是我认为与此相合的,就是真的存在,无论是关于原因的,还是关于别的一切,否则就不是真的。 ” 世界名人传记系列思想家卷苏格拉底 刘以焕/王凤贤编著 斐多语录归根到底,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不是要让雅典政治理解哲学,让哲学家过上更安全的生活,而是要更深刻地揭示出哲学与政治的不可调和,为自己招来更多的忌恨。为哲学申辩的目的,不是让政治接受哲学,而是一个更高傲的姿态,向政治宣战。“我去死,你们去活。这两条路,哪一条比较好,谁也不清楚,只有神灵知道” 。这是苏格拉底对雅典公民的最后劝告!尽管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鸠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的逃亡,他的哲学、他的真知将同样消亡,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与其混沌的活着,不如为追求真知而死;与其委曲求全,掩埋真知,不如为弘扬真知,唤醒世人而死!这就是为真知,大无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苏格拉底。二千五百年前的先哲,已经树立了修生、治学的榜样。作为后辈,尤其是身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的价值导向、人的价值观相对滞后的现代社会,我们该如何思考自己的取向呢?参考文献:1.柏拉图十讲 【美】保罗埃尔默摩尔 著,苏隆 编译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3 年2. 柏拉图对话集 (古希腊) 柏拉图著,王太庆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