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二单元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3708459 上传时间:2018-09-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二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年-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二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年-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二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7年-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二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7年-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二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二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2018年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新人教版)第二单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学内容5、大自然的、大自然的语语言言总第 课时课型新 授上课时间2018- - 教学目标1、了解物候学知、了解物候学知识识。 。2、划分文章部分。、划分文章部分。教学重点如何给课文分部分。教学难点了解物候学知了解物候学知识识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二次备 课(修 改栏)预习检测:看拼音写词语(对子互改、汇报检测结果) 销声匿迹(xio n)衰草连天(shui) 榆(y)萌发(mng)次第(d) 翩然(pin)悬殊(sh)新授: 、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3.7-197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

2、气象学的奠基者。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围绕说明对象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 了这些方面(分条列出)?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说明顺序。 、给课文分部分并概括部分意。 (抽签定小组集体展示、师引导学生纠错)、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围绕说明对象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介绍了这些方面(分条列出)?这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说明对象: 物候现象 a 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举例子 (生动想象地说明了一些普通的自然现象,在农业生产那里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b 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打比方(从物种观测的特点,生动 形象地强调了物种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列数 字、举例子、作比较(第 5 自

3、然段,列举背景因为不注意根据 物候记录来安排农业生产,结果造成损害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举例详实,数据确凿)。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纬度:说明纬 度因素是影响物候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举例子、作比较(经度: 说明经度因素是影响物候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举例子、下定义(高下 的差异:说明高下的差异因素是影响物候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d、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说明顺序。 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给课文分部分并概括部分意。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4、。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作业:课后读读写写每个词语三遍,完成后上交。要求:书面整洁、字体工整、独立完成、按时上交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时间: 教研组 查阅教导处查阅教学内容5、大自然的、大自然的语语言言总第 课时课型新 授上课时间2018- - 教学目标1、总结中心思想。 2、赏析文中重点句子。 3、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写作特点。教学重点如何给课文分部分。教学难点了解物候学知了解物候学知识识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自学指导一 小组合学 (15 分钟内完成) 1、读文总结中心思想。 2、赏析句子,体会横线上词语的作用,深入理解写作意图。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

5、中苏醒过来。 B、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C、1962 年的山桃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 4、读课文第 8 自然段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抽签定小组集体展示、师引导学生纠错) 、读文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说明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变化的一些规律和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提倡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 2、赏析句子,体会横线上词语的作用,深入理解写作意图。 A、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沉睡”“苏醒”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了大地回春,

6、万物复苏时的状态、特 点,既生动形象,又活泼灵动。 B、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簌簌”一词,有声有色,让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 C、1962 年的山桃花期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 “左右”一词,准确、周密,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 却举了两个例子? 因为一般人笼统地以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反 而比内陆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 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检测:小组内展示小练笔,推举代表班内展示,师点

7、评。 二、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物候和物候学。2本文的说明顺序怎样? 【交流点拨】逻辑顺序。 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由现 象到本质)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 (二)品味语言 1有人认为课文第一、二两段写得好,请精读这两段文字,说说好在哪里。 (学生各抒己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阅读感受,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应以鼓励 为主。) 2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加点词和加线句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 年的山桃、杏花、

8、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 槐等花期相比 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 1960 年迟五六天。 (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 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交流点拨】加点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加线的句 子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教师小结】说明文以介绍给人知识为目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简洁、准确、严 密。但有时为了增强说服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本文即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板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 提倡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北京、大连花开时间 经度差异影响气

9、候 增强文章可信度济南、烟台花开时间教学反思时间: 教研组 查阅教导处查阅教学内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学教学设计设计总第 课时课型新 授上课时间2018- - 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刻画人物的方法。2、领会小说景物描 写的特色,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3、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 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 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10、教学重点认识农家小友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教学过程 一次备课二次备课(修改栏)一、导语设计设计(一):在距今约、亿年前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种奇异的爬行动物。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身体表面覆盖着有鳞片的皮肤。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在这漫长的、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它们经历了气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食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生存恐惧的白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生物,人们给了它们一个名字恐龙。万年前,白垩纪的一个早晨,草食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一声巨响, 一场天翻地覆的大爆炸发生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至最后灭绝。恐龙灭绝

11、的原因是什么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阿西莫夫笔下的科普世界去寻求答案吧。设计(二):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辨音: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释义:遗骸 褶皱 劫难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明确: hi zh nn s 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劫难:灾难、灾祸。致密:细致精密。追溯:逆

12、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天衣无缝: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多媒体显示: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 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

13、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果。明确:、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段,简明

14、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四、布置作业、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板书设计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有泛大陆泛大陆恐龙灭绝原因恐龙灭绝原因漂流说漂流说 被压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