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

上传人:n**** 文档编号:53666185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7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板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考纲要求,(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6)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 (7)“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8)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考点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3 现代中国的科教与文艺,栏目索引,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2、,知识主线,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答案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史料实证,答案,答案 大跃进时期。,答案,归纳总结,2.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 结合这副对联,当时国民经济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答案 片面发展重工业

3、,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史料实证,3.现代中国某时期江苏省出现了“百万人会师田头”、“踢翻老历本,三麦赶水稻”、“一天等于二十年”、“产量翻一番太少是右倾分子”等生产口号。 这一时期是指哪一时期?,归纳总结,(1)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2)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

4、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1.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 (1)政治方面 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

5、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2)经济方面 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考点深化,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 (3)民族关系方面 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

6、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4)外交政策 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2.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对苏联的借鉴与创新,例题 (2016新课标全国甲卷文综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考向导析,1.(立意: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

7、质)回顾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引用了农民说的一句话:“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收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材料中提到的两次土地所有制的变革相同之处是( ) A.都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B.都出现了严重的“左”倾错误 C.都打击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都使农村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解析,1,2,3,命题猜想,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土地制度的变革指的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私有制变为土地公有制,都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 两次变革都没有出

8、现严重的“左”倾错误,故B项错误; 两次改革都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 土地改革将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私有制,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故D项错误。,1,2,3,2.(立意: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历史爱好者杨宁在一次藏友的 交流会上得到一张上面盖有“洛阳市制粉合作作坊”公章的股票凭证 (右图)。该股票的历史价值在于( ) A.见证了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导致了中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C.反映了新中国改造民族资本的创举 D.说明了建国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解析,1,2,3,解析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1952年已完成,故A项错误; 中国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

9、8年后,故B项错误; 材料信息“洛阳市制粉合作作坊”说明进行三大改造,C项正确; 建国初期利用市场发展经济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3.(立意:从数据变化看国民经济的调整)1961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根据陈云的意见,制定了关于减少城市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规定在3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000万以上,当年内减少1000万人。这说明( )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违背了“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要求 C.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 D.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解析,1,2,3,解析 精兵简政出现在抗日战争时期,故A项错误; “大跃进”造成工业化比例失调,这一调整是对“一

10、五”计划期间“左”倾城镇化建设错误的纠正,而非“违背”,故B项错误; “左”倾城镇化建设加剧城市经济的困难,这一调整是中央对党的“左”倾错误的调整,故C项正确; “左”倾错误的工业化应该退回到实际,与农业生产水平相适应,而非农业生产水平跟不上工业化进程,故D项错误。,1,2,3,4.(立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综合考查)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1,2,3,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

11、调整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1,2,3,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 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复 三、“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 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 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 四、新时期的经济建设 1.国民经济的前进和徘徊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史实),1,2,3,答案,返回,答案 示例一:在“一”中增加“1.国民经济的恢复”。 理由: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展的重大

12、经济活动;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以后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 示例二:将“二”中的“2”改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经济困难”。 理由:人民公社化不能代替或涵盖“大跃进”;“大跃进”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是造成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 示例三:在“四”中增加“2.伟大转折及改革开放的开始”。 理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是新时期的开始;伟大转折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政治前提。(任答其中一点即可),返回,1,2,3,考点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主线,考点2 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答案,答案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唱道:“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

13、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这种现象出现是因为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史料实证,2.1991年首钢销售收入91.4亿元,是1978年的6.3倍;实现利税29.26亿元,是1978年的6.72倍;实现利润23.6亿元,是1978年的7.9倍。 首钢巨变主要得益于城市的什么改革?,答案 国有企业改革。,考点2 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答案,答案 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1984年邓小平讲道:“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随后国家在对外开放方面采取的重大决策是什

14、么?,考点2 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考点2 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归纳总结,归纳总结,1978年至今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1.深刻理解新中国三次大的经济体制转型

15、 (1)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1956年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初存在着国营经济、个体小农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1956年,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在这一过程中照搬苏联模式,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考点深化,(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计划经济体制有所改变,与市场联系加强。主要表现为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从而增强了企业活力。同时

16、积极进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农业发展令世人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提上日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等。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全面开放,中国市场更加透明、规范。其主要特点是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2.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上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