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出路只有一个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64859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841.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真正的出路只有一个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真正的出路只有一个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真正的出路只有一个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真正的出路只有一个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真正的出路只有一个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真正的出路只有一个》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真正的出路只有一个(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节选:真正的出路只有一个来源:黄小霖的日志我常常反思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有意义,是不是值得。人活这一遭,过眼云烟。像是静茹歌里唱的那样,我坚持的都值得坚持吗我所相信的就是真的吗如果我赶追求我就敢拥有吗而如果都算了不要呢?曾经看到一段感动良久的文字,依稀记得说是我们学会的面对生活的技巧并不是生活的本身,而是我们用来对付周遭种种的盾牌,从而可以保护好心中的小女孩。今天在教室里安安地睡了一觉,醒来后, 觉得心情很舒展,像那种湛蓝的海面,广阔得无边无际。 给自己写了一个小条子,大抵是些假装大彻大悟的话语,看着倒是挺安心,像是一个疼我的人特意写给我的一样。浏览校内的时候看到如下一篇转载的文章,细细看完,

2、觉得和一直以来自己苦思冥想的东西吻合得很好,想来对大家或多或少也有帮助,自己着实喜欢,就挪为己用了。你为什么不快乐?以下(转哈佛大学的幸福课)节选出人意料, 去年哈佛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 , 听课人数超过了王牌课经济学导论 。教这门课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年轻讲师,名叫泰勒本沙哈尔。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到底追求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本沙哈尔坚定地认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最终目标 。“ 人们衡量商业成就时,标准是钱。用钱去评估资产和债务、利润和亏损,所有与钱无关的都不会被考虑进去,金钱是最高的财富。但是我认为, 人生与商业一样,也有盈利和亏损。“ 具体地说,在看待自己的生命

3、时,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 ? 上就盈利了。长期的抑郁,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 ? 。整个社会,也有可能面临这种问题,如果个体的问题不断增长,焦虑和压力的问题越来越多,社会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萧条 ? 。”一项有关 “ 幸福 ” 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决3 个因素: “ 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而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人们活得更快乐、更充实。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练习获得的。”本沙哈尔说:“ 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为,它已深深地帮助了我。”我们的很多课, 都在教学生如何更好地思考

4、、更好地阅读、 更好地写作, 可是为什么就不该有人教学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艰深的积极心理学学术成果简约化、实用化, 教学生懂得自我帮助,这是本沙哈尔开设“ 幸福课 ” 的初衷。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让本沙哈尔对幸福的理解,发生根本转变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经历。16 岁那年,在以色列长大的本沙哈尔,获得了全国壁球赛的冠军。在长达5 年的训练中,空虚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觉得生命中缺少了什么。虽为此闷闷不乐,但他仍坚信:无论身体或心理都要坚强,才能最终取胜; 而胜利, 一定会带来充实感,也能让自己最终幸福。终于,本沙哈尔如愿以偿,夺冠后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举行了隆重的庆贺。那时, 他对

5、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带来快乐,过去所受的种种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试着再回味一下无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间,那种胜利的感觉,那种梦想成真的喜悦,所有的快乐,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的内心,忽然又变得很空虚,只有迷惘和恐惧。泪水涌出,不再是喜极而泣,而是伤心难过。在如此顺意的情况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话,那我将到何处,去寻找我人生的幸福?”他极力让自己镇定,并告诉自己这只是暂时的神经过敏。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仍没有找回快乐; 相反,内心的空虚感越来越重。慢慢地他发现: 胜利, 并没为他带来任何幸福,他所依赖的逻辑彻底被打破。“ 从那时起,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

6、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尔注意观察周围的人,谁看起来幸福, 他就向谁请教。他读有关幸福的书,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从学术研究到自助书籍等等。最后他决定去大学主修哲学和心理学。他的幸福观,逐渐清晰起来:幸福,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 一个幸福的人, 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本沙哈尔竟然从汉堡里,总结出了4 种人生模式。当年,为了准备重要赛事,除了苦练外,他须严格节制饮食。开赛前一个月,只能吃最瘦的肉类,全麦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发誓,一

7、旦赛事完了,一定要大吃两天 “ 垃圾食品 ” 。比赛一结束,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爱的汉堡店,一口气买下 4 只汉堡。 当他急不可待地撕开纸包,把汉堡放在嘴边的刹那,却停住了。 因为他意识到,上个月,因为健康的饮食,自己体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汉堡的美味,很可能会后悔,并影响自己的健康。望着眼前的汉堡,他突然发现,它们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可以说,代表着4 种不同的人生模式。第一种汉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只,口味诱人,但却是标准的“ 垃圾食品 ” 。吃它等于是享受眼前的快乐,但同时也埋下未来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 就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人生,即 “ 享乐主义型 ” ;第二种汉

8、堡,口味很差,里边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后更健康,但会吃得很痛苦。 牺牲眼前的幸福,为的是追求未来的目标,他称之为 “ 忙碌奔波型 ” ;第三种汉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还会影响日后的健康。与此相似的人,对生活丧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对未来抱期许,是“ 虚无主义型 ” ;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种“ 幸福型 ” 汉堡。一个幸福的人,是即能享受当下所做的事,又可以获得更美满的未来。不幸的是,据本沙哈尔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属于“ 忙碌奔波型 ” 。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本沙哈尔经常讲“ 蒂姆的故事

9、” 。在这个故事里,晃动着许多人熟悉的影子。蒂姆小时候, 是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学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开始了。父母和老师总告诫他,上学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绩,这样长大后,才能找到好工作。没人告诉他,学校,可以是个获得快乐的地方,学习,可以是件令人开心的事。因为害怕考试考不好,担心作文写错字,蒂姆背负着焦虑和压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课和放学。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渐渐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价值观。虽然他不喜欢学校,但还是努力学习。成绩好时,父母和老师都夸他,同学们也羡慕他。到高中时,蒂姆已对此深信不疑:牺牲现在,是为了换取未来的幸福;没有痛苦,就不会有收获。当压力大到无法承受

10、时,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学,一切就会变好。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蒂姆激动得落泪。他长长舒了一口气:现在, 可以开心地生活了。但没过几天, 那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他担心在和大学同学的竞争中,自己不能取胜。如果不能打败他们,自己将来就找不到好工作。大学 4 年,蒂姆依旧奔忙着,极力为自己的履历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学生社团、做义工,参加多种运动项目,小心翼翼地选修课程,但这一切完全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这些科目, 可以保证他获得好成绩。大四那年, 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录用了。他又一次兴奋地告诉自己,这回终于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觉到,这份每周需要工作84 小时的高薪工作,充满压力。他又说服自己:

11、没关系,这样干,今后的职位才会更稳固,才能更快地升职。当然,他也有开心的时刻,在加薪、拿到奖金或升职时。但这些满足感,很快就消退了。经过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伙人。他曾多么渴望这一天。可是, 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他却没觉得多快乐。蒂姆拥有了豪宅、名牌跑车。他的存款一辈子都用不完。他被身边的人认定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当偶像,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于无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干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 吸毒来麻醉自己。他尽可能延长假期,在阳光下的海滩一呆就是几个钟头,享受着毫无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担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极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厌倦。做“ 忙碌奔波型

12、” 并不快乐,做“ 享乐主义型 ” 也不开心,因为找不到出路,蒂姆决定向命运投降, 听天由命。 但他的孩子们怎么办呢?他该引导他们过怎样的一种人生呢?蒂姆为此深感痛苦。为什么当今社会有那么多“ 忙碌奔波型 ” 的人呢?本沙哈尔这样解释:因为人们常常被“ 幸福的假象 ” 所蒙蔽。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是这样的:假如孩子成绩全优,家长就会给奖励;如果员工工作出色, 老板就会发给奖金。人们习惯性地去关注下一个目标,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标达成后,人们常把放松的心情,解释为幸福。 好像事情越难做,成功后的幸福感就越强。不可否认,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

13、,但它绝不等同于“ 幸福 ” 。它只是 “ 幸福的假象 ” 。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 他会为头不痛而高兴, 这是由于这种喜悦, 来自于痛苦 的前因。“ 忙碌奔波型 ” 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就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就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在本沙哈尔看来,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快乐而有意义的目标,才是获得幸福的关键。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在课堂上,本沙哈尔不断地向听讲者发问:我们可以不停地追问“ 为什么 ” ,来反思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职或任何其他的目标。 看看要问多少个“ 为什么 ” ,才能落到 “ 幸福 ” 的追求上?问问

14、自己,我做的事情,对我有意义吗?它们给我带来了乐趣吗?我的内心,是否鼓励我去做不同的尝试?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彻底改变目前的生活?本沙哈尔的哲学老师在他毕业时,给了他一点忠告:“ 生命很短暂,在选择道路前,先确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后再细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后,对于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诸行动。”本沙哈尔也这样教他的学生,如何寻找能发挥自己优势和热情的工作。用以下 3 个关键问题, 先来问问自己: 一,什么带给我意义?二,什么带给我快乐?三,我的优势是什么?并且要注意顺序。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这其中的交集点,那个工作, 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10 多年前,本沙

15、哈尔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是一名律师,在纽约一家知名公司上班,并即将成为合伙人。坐在他的高级公寓里,中央公园的美景一览无余。年轻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 个小时。早上,他挣扎着起床,把自己拖到办公室,与客户和同事的会议、法律报告与合约事项,占据了他的每一天。当本沙哈尔问他,在一个理想世界里还想做什么时,这名律师说,最想去一家画廊工作。“ 难道说,现实世界里找不到画廊的工作吗?” 年轻人说不是的。但如果在画廊工作,收入会少许多,生活水平也会下降。他虽对律师楼很反感,但觉得没其他选择。因为被一个不喜欢的工作所捆绑,所以他每天并不开心。在美国,有50 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不甚满意。但本沙哈尔认为,

16、这些人之所以不开心,并不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而是他们的决定,让他们不开心。因为他们把物质与财富,放在了快乐和意义之上。“ 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 他说。他进一步说, 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里,人就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越能做得持久。 人一旦有了热情,不但动机坚定,连做事效率也会提高。举例讲,一个热爱学习的学生,可以在学习中享受创造的愉悦,而这快乐的成果, 还可以帮他取得好成绩,助其获得未来的幸福。在亲密关系中也一样,两个人共享着爱情的美好,并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谊、收入、工作表现以及健康。幸福与成功, 存在强烈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工作上还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带来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带来更多的成功。本沙哈尔总结出这样3 种工作境界:赚钱谋生、事业、使命感。如果只把工作当成任务和赚钱的手段,就没有任何的个人实现。这样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须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节假日了;把工作当事业的人,除了注重财富的积累外, 还会关注事业的发展,如权力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