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复习资料(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53663599 上传时间:2018-09-03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匮复习资料(1)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金匮复习资料(1)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金匮复习资料(1)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金匮复习资料(1)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金匮复习资料(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匮复习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6 篇 1、大黄蛰虫丸与薯蓣丸同治虚劳,二者在治法上有何特色? 答:大黄蟅虫丸是治疗虚劳干血的主方。治以缓中补虚,即缓消瘀血,瘀血去, 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治以祛瘀生新,峻药丸服,以防伤正。薯蓣丸是治疗虚 劳风气百疾的主方。 由于虚劳气血阴阳俱虚, 易受外邪侵犯致病。 治疗不宜单纯 祛邪,应寓祛邪于扶正之中,达到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2、小建中汤为什么能治阴阳两虚的虚劳病? 答:阴阳本是相互维系的,虚劳病日久,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造成阴阳两虚, 阴虚生热,阳虚生寒,故可见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 烦热、咽干口燥等寒热错杂证。正如心典所言:“ 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 气

2、,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也”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健运, 气血生化有源,则寒热错杂之证渐平,阴阳恢复平衡。灵枢篇言: “ 阴阳俱不 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小建中汤正是依此立法处 方。小建中汤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功能建立中气,甘温与酸甘合用,甘 温助阳,酸甘化阴,故又能调和阴阳。但小建中汤毕竟偏于甘温,辨证当以阴阳 两虚偏于阳虚者为宜。 3、何谓 “ 缓中补虚 ” ?试结合原文说明之 。 答:“ 缓中补虚 ” 即缓消瘀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是虚劳干血的治 法。原文: “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 劳

3、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 主之。 ” 虚劳日久不愈,营卫气血运行受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 干血” 。瘀血 不去则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症见“ 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 。此证由虚致瘀,治 当攻补兼施,方用大黄蛰虫丸祛瘀生新,峻药丸服,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 正,即 “ 缓中补虚 ” 之意。 第 7 篇 1、简述肺胀证治。 2、虚寒肺痿与消渴都有小便数,如何鉴别? 答:虚寒肺痿小便频数或遗尿是因上焦阳虚,肺中虚冷,肺的治节功能失职,通 调失常, “上虚不能治下所致”,其证还多伴有多涎唾,口不渴之症;消渴病小便 多,为肺胃热盛,火迫津液偏渗膀胱或肾虚不

4、摄所致,热盛则灼津,肾虚则不能 蒸津升腾,故其证必伴见口渴喜饮之症。两者鉴别的关键在于口渴与否。3、简述虚热型肺痿与肺痈的鉴别。 答:同:病变均在肺,属热。异:前者:阴虚有热,见脉数虚,咳、口吐浊唾涎 沫。后者:实热壅肺,见脉数实(滑数) ,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咳唾 脓血. 4、试述小青龙加石膏汤证、越婢加半夏汤证、射干麻黄汤证的区别运用。 答:三方相同点:病机均为内饮外寒,内外合邪,肺失宣降。在症状上都有咳而 上气,即咳逆喘促。不同点: (1)病因病机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外感风寒, 入里化热与痰饮相结; 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外感风寒,郁而化热与内饮相结; 射 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

5、2)证候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为热重于饮,喘重于咳 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重,恶寒轻,咳喘重,目如脱状,口渴汗出,脉浮而 大;小青龙加石膏汤证为饮重于热,咳喘并重之肺胀。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 无汗,头疼身痛,咳喘,烦躁;射干麻黄汤证为寒饮郁肺,痰气相击。症状表现为恶寒无汗,咳喘气迫,喉中痰鸣,脉浮紧。 (3)治法不同。越婢加半夏汤证治 宜宣肺泄热,降逆平喘;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治宜解表化饮,清热除烦;射干麻黄 汤证治宜散寒宣肺,降逆化痰。第 10 篇 1、 试比较附子粳米汤证与大建中汤证的证治异同。 答:均为脾胃虚寒证,都有满、痛、呕逆症状。两者阳虚程度、病变范围、痛势 轻重、药力大小不尽相同。

6、 附子粳米汤证为脾胃阳虚, 偏于水湿内停, 病位局限, 病情轻,重用半夏以化水湿;大建中汤证属脾胃阳虚,偏于阴寒内盛,寒气攻冲 之势较甚,病变涉及胸腹,痛势剧烈,病情急重,重用干姜以温中散寒。前方温 养脾胃力量弱于后者 . 大建中汤证属脾胃阳虚,阴寒内盛,寒气充斥上下内外。 症见自腹部至心胸部位剧烈疼痛,腹部见如头足样块状物起伏,痛势上下走窜, 不可触近,近之则痛剧,呕不能饮食,手足逆冷。 2、 小建中汤和大建中汤在主治病证、临床表现和功用方面有何异同? 答:相同点:二方均可治疗虚寒腹痛,功能温补脾胃,建立中气。不同点:大建 中汤证属脾胃阳虚, 阴寒内盛, 寒气充斥上下内外。 症见自腹部至心胸

7、部位剧烈 疼痛,腹部见如头足样块状物起伏,痛势上下走窜,不可触近,近之则痛剧,呕 不能饮食,手足逆冷。方中蜀椒、干姜温中散寒;人参、饴糖温补脾胃。共奏温 中散寒,调补脾胃之效。 小建中汤证属阴阳两虚偏于阳虚。症见腹痛、里急、悸、 衄、梦失精、四肢酸痛、 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方中饴糖、 甘草、大枣建中缓急; 桂枝、生姜助阳;芍药益阴止痛。诸药相合,既能酸甘化阴,又能辛甘化阳。共 奏调和阴阳,建中缓急之效. 3、 简述大黄附子汤证“发热”之理。 答:大黄附子汤证发热与脉紧弦并见,紧弦脉主寒主痛, 所以此发热非外邪所致 (脉当浮),也非阳明腑实(脉当滑数) ,本证发热是由于寒实内结,营卫失调,

8、阳气被郁,郁而发热,其热势不高,治以温里攻下,其热自退。 4、 简述寒疝的分型及主方。 答:阴寒痼结:大乌头煎; 寒疝兼表: 乌头桂枝汤; 血虚寒疝: 当归生姜羊肉汤。 5、 论述实热腹满的辩证施治。 答:阳明里实兼太阳表证,里实为主:腹满、发热,脉浮而数,大便不通,治: 表里双解。方:厚朴七物汤;阳明里实兼少阳证:心下满痛兼往来寒热,胸胁苦 满,治:表里双解,和解攻下。方:大柴胡汤;阳明里实,胀重于积:腹部胀满 疼痛,大便不通,治:行气通下。方:厚朴三物汤;阳明里实,胀积俱重:腹满 不减,疼痛拒按,大便不通,潮热谵语,治:行气除满,攻下里实。方:大承气 汤 6、 金匮用厚朴、枳实、大黄三味药

9、物组成的方剂有几首?如何鉴别其异同 点? 答:有三首。 (1)小承气汤,见于呕吐哕下利病篇。 (2)厚朴三物汤,见于 腹满寒疝宿食病篇。 (3)厚朴大黄汤,见于痰饮咳嗽病篇。 相同点: (1)药物组成相同。(2)病证相同: 大便秘结, 腹胀疼痛, 属实证、 热证。 (3)病机相同:热结气滞,腑气不通。 (4)治法相同:行气导滞泄热。 不同点: (1)小承气汤(大黄四两、,厚朴二两 ,枳实三 枚)主药:大黄。主治症及特点:下利谵语,燥屎内结,热结旁流, 积重于胀。功效:攻积导滞(通因通用) 。 (2)厚朴三物汤(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主药:厚朴。主治症及特点: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胀重于积

10、。 功效:行气除满, 泄热止痛。 (3)厚朴大黄汤(厚朴一尺、 大黄六两、 枳实四枚) 主药:厚朴、大黄。主治症及特点:支饮腹满,大便秘结,胀积俱重。功效:疏 导肠胃,荡涤实邪。 第 12 篇 1、如何理解 “ 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 答:对原文 “ 凡食少饮多 ” 的解释,常有人根据 “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 而解释 为病人由于饮水过多而骤发痰饮病,为其成因之一; 对食纳欠佳,又饮水过多者, 理解成内虚外犯, 内外相引而致饮病渐得的原因。究其实质, 对痰饮病的形成如 同前述,应当强调饮邪为患的病机所在是脾失健运。“ 凡食少饮多 ” 不可拘泥于字 下。因脾运失司是

11、关键, 不仅影响胃纳而食少, 并且食入于胃不能正常化生精微, 反聚中焦而成饮邪,它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故心下有停饮,恰指狭 义痰饮而言。其临床特征,重者水气凌心则心悸;轻者妨碍肺主气、司呼吸的功 能,故短气。 2、何谓留饮、伏饮?与四饮的关系如何? 答:留饮与伏饮均系病程较长,饮邪停留部位较深,病势较重,一般药物难以攻 除的饮病。留饮有留而不去之意,指饮邪深痼于里,因其部位(心下、胁下、胸 中、四肢)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它分属于四饮之中。 伏饮有潜伏不出之意, 指饮邪久伏于胸肺, 平素常有满喘咳吐等症, 一旦气 候变化,多因外寒引动内饮,使病情反复发作,因而它属支饮的一个类型。

12、总之,留饮、伏饮不是四饮之外的另种分类,是均在四饮范围之内的不同称谓。 3、 痰饮咳嗽病篇对广义痰饮病提出了几种治法?试将代表性方剂做简要归 纳。 答: (1)温阳化饮法: 脾肾阳虚,当分轻重。 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 健脾利水。 肾气丸温肾蠲饮,化气利水。 (2)表里双解法: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以小青龙汤化饮解表。 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以大青龙汤发汗清热除饮。 (3)疏导肠胃法: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攻坚 逐饮。支饮腹满者,以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 (4)泻水逐饮法:支饮不得息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逐饮。狭义 痰饮之留饮欲去者,以甘遂半夏汤急则治标,因势利导

13、。胸胁积饮,属悬饮; 支饮久咳、邪盛正实者,均以十枣汤攻下逐饮或祛饮止咳。 (5)扶正祛饮法: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虚者以木防己汤补虚清热, 通阳利水;实者则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行水散结,消坚补虚。 以上遵照 “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的总治则,治本以脾肾为主, 治标有行、 消、开、导、清诸法,充分体现了仲景对杂病辨证论治的精神,亦为后世痰饮学 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为什么 “ 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 ? 答:“ 心下有留饮 ” 言明狭义痰饮的留饮,病位在心下,主症为“ 其人背寒冷如掌 大。” 因“ 心” 与“ 背” 在生理、病理方面有密切联系。心之俞在背,背为胸之府,

14、 诸阳受气于胸中, 而心阳又能转行于背。 腧穴则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灌注出入之 所。今心下之留饮阻遏阳气不能展布,而且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 故背部有寒冷 感,其范围形容 “ 如掌大 ” ,可视病情轻重、新久而定。 第 13 篇1、 肾气丸何以既治小便不利,又治小便过多? 答:因小便不利与过多均与肾的气化功能相关。肾主水,司小便之开合。肾之气 化功能正常,则开合有度,反之,开多合少,则小便过多,开少合多,则小便不 利。肾气丸具有温补肾阳,恢复肾之气化功能的作用,如此肾能化气行水,则可 使小便通利,肾能化气摄水,则可制约小便过多。故肾气丸既可治小便不利,又 治小便过多。 2、五苓散证和猪苓汤证的临床

15、应用有何异同? 答:临床表现:同:小便不利、发热脉浮、渴欲饮水。异:前者小便不黄,无 热感,舌淡苔薄白,脉浮缓;后者小便短赤,甚灼痛,或尿血,舌红少苔,脉浮 数或细数;病机:同:水邪互结。异:前者素体阳虚,寒入与水结,阴未伤; 后者素体阴虚,热入久与水结,阴已伤;治法:同:利水。异:前者温阳化气 行水;后者育阴清热利水;药物:同:猪苓、茯苓、泽泻。异:前者:白术、 桂枝,后者阿胶、滑石。 1、 简述栝楼瞿麦丸证的病机及临床表现。 答:病机为下寒上燥。肾阳亏虚,气化不利见小便不利,腹中冷;肾阳亏虚,不 能蒸津液上承,又有燥热盛于上,故口渴,饮水不止。 第 15 篇 1 简述酒疸和女劳疸的病因及临

16、床表现。 答:酒疸:饮酒过度, 湿热内蕴,清浊升降失常。 表现:心中懊恼而热, 不能食, 时欲吐,小便不利。女劳疸:房劳伤肾。表现: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 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 2、 如何理解“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 答:此为黄疸的治疗大法,黄疸的发病原因多由于湿热内蕴,气化失职,小便不 利导致湿热无从排泄,日久熏蒸而成,因此治疗当以清热化湿,通利小便为主。 3、茵陈五苓散、栀子大黄汤、茵陈蒿汤三方均治疗黄疸,如何区别应用? 答:茵陈五苓散功能利湿清热退黄,主治湿重于热型黄疸,症见恶寒发热、恶 心、纳呆、便溏、小便不利、口不渴、苔腻等;栀子大黄汤功能清心除烦,主治 热重于湿,胃热独盛型黄疸,症见心中懊憹或热痛、心烦失眠、二便不利等;茵 陈蒿汤功能清泄湿热,主治湿热俱盛型黄疸,症见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 不安,腹满,小便不利等。 4、试述栀子大黄汤证与大黄硝石汤证的区别? 答:同:均为湿热内蕴,热重于湿的黄疸证。异:栀子大黄汤病位偏中上,胃热 独盛型黄疸,症见心中懊憹或热痛、心烦失眠、二便不利等,功能清泄里热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